婷婷唱古文 2018-06-09 08:17:51
高考的日子,考生们在场内奋笔疾书,场外的人们也揪着心,期盼一个好消息。
如今的高考,是每个家庭的“大事件”。不过,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光是参加高考,就要费上不小的力气。
古时候的科举非常讲究出身,唐朝时只有“官二代”才可以参加考试,李白就没这资格,杜甫倒是出身挺好,可惜没有考中。

宋朝皇帝对于读书人特别优待,出了好些平民状元郎。比如宰相吕蒙正,就是从寒门走出来的“贵子”。
明朝的时候,才算是正经“扩招了”,但对考生的资质,却要求极高,商人是想都不要想了,娼妓、优伶、皂役、胥吏这些“贱民”一出生就基本告别政治生涯了…

另外,科举的录取率,也特别低。据统计,晚清时乡试举人的录取率才3%;要知道,现代高考的录取率大约为75%,整整25倍的差距啊!
怪不得范进中举以后发疯,因为实在是——太难啦!
如果回到古代,让你参加一场“高考”,来看看你能进阶到哪一步吧!
县试、府试→童生
以科举制度相对完善的明清时期为例,如果想要走科举发家的路子,首先得成为一位童生。
虽然名字里带个“童”字,但你会发现,周围壮年、甚至暮年考生比比皆是。
光童生就考两场:县里一场,府里一场。全部通过你就算拿到了继续进阶的敲门砖。
童试模拟题
1、命题作文:《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2、命题作文:《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3、命题作诗:赋得春雨如膏(得春字五言六韵)。
院试→秀才
成为了童生,就要准备进省参加“院试”了。

省城级别的考试,可没那没简单:题难名额少。在很多州府,秀才的录取率大概在1%到10%之间。
而且,考中了秀才也没资格做官,想做官还得继续往上考。
院试模拟题
1、材料作文:“可谓仁乎”至“割鸡”;
2、命题作诗:赋得一条冰(得衔字五言六韵)。
蒙圈了吗?

乡试→举人
终于中了秀才!现在只需要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就能获取“做官资格”啦!
乡试常在秋八月,又称“秋闱”,闱就是“考场”的意思。
分三场考试,每场考三天。考试的三天里,吃喝拉撒全在一个小隔间里,不准出来。(可以说很艰难了)
乡试第一名称“解(jiè)元”,相当于今天的“省状元”。
当了举人,能领一点“皇粮”。不过,如果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为,这样一个小小的“候补知县”,当然是不够的。
怎么办?继续考吧。
乡试模拟题
1、命题作文:《天地之性人为贵》;
2、命题作诗:岣嵝碑(不拘体,不限韵)。
会试→贡士
每三年,京城都会准备一场大考,因为常常在春天,就被称作“春闱”。全国各地的举人们,都要在这个时候“进京赶考”!
路途遥远,时间紧迫,学子们前仆后继。不能等啊!错过了时间,就只能三年后再来。
各省市学霸聚集,朝廷就选三百个人,可谓是精英之精英了。
如果一不小心在会试中拔得了头筹,这就是“会元”。
会试模拟题
1、议论文:《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2、议论文: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请论之。

殿试→进士
经历了惨绝人寰的会试,最终脱颖而出的三百个大学霸——等等,还要等着皇帝来对他们进行策问考核!
好消息是,走到这里,最差也能混个三甲“同进士出身”。但要想马上做官,还得努力拼入一甲,当个探花啦,榜眼啦,更厉害点,就做个状元嘛~
这也就是殿试的前三名了。唐代的贺知章、张九龄、王维等,宋代文天祥,都曾经是状元出身哦!
走了这么远,真是不容易啊,要知道,从古至今一共诞生不过800个状元。终于站在了科举的最高层,心情得多么激动啊。
赶紧欣赏一首状元诗压压惊吧: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责编:李婷婷
来源:婷婷唱古文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