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18-06-28 15:24:21
梦幻光影的探索者
一一记画家石君
文丨蔡栋
在我认识的诸多画家中,石君可谓是最爱跑的一个,云南热带雨林,光西双版纳就去了36次;新疆千年胡杨的故乡沙雅,也冒着高温酷暑,跑了好几趟,钉在那里写生,一“钉”就是几个月。画家大都重视写生,但像他这样能沉得下的,还真不多见,他甚至不无得意地自诩为“行者石君”,可见他对“在路上”的喜爱。不过,他又是个宅得下来的人。有时宅在家里,解衣磅礴,光着赤膊画,拿起画笔,往往一画就是一通宵,不知东方之既白。他说夜深人静时,最能步入艺术空间,在技法与构想之间,产生联想。曾云既喜欢狼的闯荡,又喜龟的沉静,看来还真不是戏言。
作为一个画家,工笔画在全国先后得过6个最高奖,画册一本本出,巨作《满园春色》也挂到了中南海,夫复何求?
他还要圆一个梦。石君之梦是想彻底改变一下花鸟画创作中的传统模式,把花、鸟和自然中的山光水色更水乳融合,在中西融合中把光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让传统中国工笔花鸟画走入一种全新的境界。
看石君的画,常被他画中之光所迷,蓝调也好,红调也好,都是复调,有小夜曲,但更多交响乐,迷离梦幻,异光流彩,变幻莫测,处处给人惊喜留下回味。在光的运用中,石君认为:由于文化的差异,东西方画家对光在绘画中的作用理解不尽相同。但是这种不同不是平行的而是互有交叉的,异曲同工之妙就在这个交叉点上,善学者就是要在这个交叉点上,广纳博采西画中对光运用的精华,大胆为我所用。
谈到西方画家如何用光以形成自己的特色,石君有自己的理解:西方的画家对光的研究和理解是科学的、全面的、深入的,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不仅是画家,甚至 还是科学家。他们深刻认识到光在绘画表现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绘画中把光的特性运用在不同的画面中,使光在画面中达到画家所要求的特定效果。卡拉瓦乔擅长暗底光影的强烈对比色调,用侧光塑造人物及场景,以强烈对比的明暗关系营造出画面的戏剧性氛围;被人称为“光影大师”的伦勃朗善用明暗法,光是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所在,他赋予光以全新的生命,他表现的光和被画人物的性格及内在情感融为一体,有一种神秘的宗教意味;在维米尔的画作中,他把光如珍珠般悄悄撒落室内,晶莹透亮,以此渲染豪华和高贵的气氛,力图表现一种富足及信仰生活的象征。莫奈是西画中的一位划时代的杰出人物,是一位书写光的大师,他对光的理解更是站在时代的巅峰。在他的作品中,光是灿烂的音符,能演奏出激荡恢弘的交响曲;雷诺阿是印象派画家中另一位重量级的拓荒者,他试图还原光的本来面目,脱胎于灰暗的宗教色彩,以致他的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让人耳目一新。他运用点彩技法使光的分散巧妙的和色彩相结合,以表现女性的娇艳、多姿和神秘,达到前所未有、不同凡响艺术境界。
石君显然对西方画家如何用光作过深入研究。同时他又直言不讳谈了中国画家对光的认识:传统的中国画家对光的研究和理解较于西方画家一度稍显不够,往往深究于意而浅见于实。传统的中国画多以平面和线条构成,光的影响常常忽略,大写意往往成为传统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现代世界是多元的世界,中西方文化在冲突中交融。随着西方文化的融入,中国画家再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线描和写意,怎样站在中国画和西画的制高点,怎样在中国画中更好地创造性运用光源、透视、色彩,成了中国画家的一个挑战。
石君认为、中西艺术融合的最大特点在于作品中光的表现。传统的中国工笔较少涉足这一领域,大都以平面设色,单色调为主,当然这与一直以来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制作理念有关,花青打底、草绿平罩。艺术当随时代,走入当下,时代艺术巳发展到了更大的空间,当代绘画,西方油画的影响,让传统的中国工笔步入了新的天地。我们活在当下,从事这个职业,在这一职场中,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自觉的跟进时代。中国新工笔画的大好春天早巳来到,这一代画家更应占领前沿阵地,深入思考,不断创新。
石君是处处留心皆学问的人。一日在火宫殿吃饭,见一宣传册 人物姿势造型有特点,亦不忘掏出手机拍下。上大学前,在乡下供销社工作,单位老厨师很喜欢他,悉心教他怎样炒菜,并说万一考不上,也有个技能好谋生。石君觉得有理,炒菜也学得有滋有味,竟学了好几手“独家密诀”。现如今逢年过节他还时不时露一手,献上佳肴一二。这种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好的行事处则,到了艺术创新上,他给自己定了更大的目标,甚至刻了方闲章“石破天惊”激励自己。
古人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天才出于勤奋,成功属于那些思之,思之,又重思之的人人,“石破天惊”非诳语,不破不立,相信石君能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责编:李婷婷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