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晚报 2018-06-24 08:32:27
国民革命军74军炮兵营第6连上尉连长
冯宗恺:第一炮揭开衡阳保卫战序幕
(资料图:冯宗恺年轻时的照片)
(75式法造野炮,冯宗恺当年就是用这种型号的大炮打响衡阳保卫战)
(本报记者彭斌采用模型实地拍摄,实景还原当年衡阳保卫战的炮兵阵地)
(采访组与冯宗恺<前排左二>及其家人合影)
■本报记者 刘思远
编者按:
为纪念衡阳保卫战74周年,前不久,在市委宣传部、民革衡阳市委的组织下,本报记者与志愿者们分两组奔赴湖南、广西、重庆、贵州、江苏等地,行程近8000公里,探寻走访参加过当年衡阳保卫战的抗战老兵,记录、拍摄、留存老兵口述史资料,还原出他们年轻时与侵华日军生死较量的战时生活,以及与战友、父母、爱人的情感往事。
74年前的6月23日,衡阳保卫战正式打响,本报于今天推出《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系列报道,是契机,也是纪念。报道中记录了10名老兵口述当年从军的经历细节。这些老兵中,有打响衡阳保卫战第一炮的上尉连长冯宗恺,有奉命发出“最后一电”的少尉报务员卢庆贻,有拼到最后与日军白刃肉搏的师部文书梁如山,有在衡阳沦陷后与军长方先觉一同被囚的军需处出纳朱光宇……通过老兵们口述记忆深处这48天的血泪抗战史,还原出衡阳这座城市“不能忘却的记忆”。
最后,向一同参加采访拍摄的民革衡阳市委秘书长范林,衡阳广电记者汪久阳、唐浩然,志愿者唐海辉、楚风以及湘桂渝贵苏等地志愿者表示感谢。
【老兵档案】
冯宗恺,1920年出生,广西博白人,黄埔军校第16期炮科学员,曾参加长沙第二次会战(即金井遭遇战)、衡阳保卫战等战役。
衡阳保卫战期间,冯宗恺所在的74军炮兵营配属给第十军守卫衡阳,他担任该营第6连上尉连长。血战48个昼夜,最后伤亡惨重、援断弹尽,衡阳陷落后,冯宗恺于困境中突围回归部队。
抗战结束后,他离开部队回到家乡,做过小生意,也务过农。1990年至2001年,他连续三届被选为博白县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老人现与儿孙居住在广西玉林市博白县,生活清贫。
【抗战经历】
“亲爱的觉姐如晤:我部奉命配属第10军守卫衡阳,杀敌有机,报国到时,弟绝不辜负同胞之期望,誓抱有我无敌的决心,为国效劳,望转告承、祧两兄,勿为我念,弟宗恺于6月12日寄于衡阳前线……”
这是74年前,一个年仅24岁的战士在衡阳保卫战前夕给姐姐写的一封家书。读来句句振奋,令人肃然起敬。
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战前留下的这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今天,再次打开这封家书,依然能读到硝烟和苦难、读到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近日,采访组驱车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拜访这封家书的主人——98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冯宗恺。
大战在即:衡阳上空弥漫浓烈火药味
“我所在的部队是在1944年6月8日抵达衡阳城的。”尽管已年近百龄,但冯老依然记得第一次来到衡阳城的时间。
当时的衡阳水陆交通便利,是湘桂、粤汉铁路交汇点,工商业发达,一片繁荣景象。冯宗恺所在的74军炮兵营奉命配属第十军保卫衡阳,于6月8日傍晚抵达衡阳。
大战在即,为了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免受战争灾害之苦,驻守部队国民党第十军正在劝导群众迅速撤离衡阳。
当时出现在冯宗恺眼前的,便是群众的一片紧张、繁忙、混乱、恐慌景象,大多数人拖儿带女,背驮、肩挑着笨重的行李,以沉重的步伐,向四面八方疏散。“战争给衡阳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凄惨、沉重的!”而另一方面,士兵们则忙着扛木挑石,构筑工事,加紧备战,整个衡阳上空已是漫天火药的气味。
“我连进驻衡阳后,奉命在回雁峰占领阵地。”冯老回忆,站在回雁峰,北望衡阳,全城尽收眼底,射界宽广,可以支援全军作战,但很暴露,易受敌人围击,更是敌机轰炸的目标。
74军炮兵营使用的是75式法造野炮,射程15000公尺,是守城炮兵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的炮种,因此该营的任务是支援全军作战。冯宗恺所在的6连占领阵地后,便开展备战工作,构筑炮掩体、交通壕、指挥所等。
飞炮过江击顽敌,再毁敌炮获嘉奖
6月23日,日军先头部队推进至湘江东岸,在江东的五马归槽与衡阳守军前线部队展开激烈战斗。部署在湘江西岸衡阳城雁峰山上的冯宗恺连队,奉命炮击支援,以最快速度向敌人射击。
沉静的衡阳城瞬间紧张起来了,随着大炮怒吼,一颗颗炮弹呼啸地飞越湘江,在十多里外的敌军阵地上轰然炸响,打得日军尸横遍地,残兵纷纷溃逃,守城将士士气得到极大的鼓舞。
据冯宗恺回忆,当时,敌军部署了4门山炮,在城北望城坳以东高地,伪装隐蔽,对前线步兵威胁极大。前沿阵地指挥部命令他率领炮兵迅速消灭该阵地。
冯宗恺用望远镜根据指示地点搜索,很快发现伪装极好的敌人山炮阵地,随即命第一炮直接瞄准,实行试射。很快地修正了方向距离,然后两门炮同时发射,以快速火力突然袭击。
“我命令用每次射击加50公尺的面积射,发射了20多发炮弹。”冯宗恺说,一时间,炮弹雨点般地倾泻敌军阵地,隆隆炮声响彻了整个战场。
不久接到步兵电话称:打得极好,命中率很高,敌人阵地被你们打翻了。日军4门山炮未发一炮,便全被击毁。
很快,第十军军长方先觉传令全军:“74军野炮营第六连,发挥炮兵强大威力击毁望城坳敌人山炮四门,忠勇可嘉,通令表扬,并发给奖金1万元,以示鼓励。”一时间,守城将士得到极大鼓舞,纷纷拍手叫好。
敌我对射回雁峰,勇士血染山头红
数天来,由于野炮营6连火炮有力地支援步兵战斗,给敌人沉重打击,更因摧毁望城坳敌炮,不断袭击江东岸机场,使得日军飞机起降都受到极大威胁,故敌人对该炮兵阵地恨之入骨。随着回雁峰阵地逐渐暴露,每日均遭受敌军四面八方乃至上空的袭击。
6月26日下午,在火车西站以东高地,敌军以4门山炮对回雁峰阵地猛烈射击,无数炮弹在该阵地前后左右爆炸。冯宗恺命将火炮拉出掩体,与敌人展开激烈炮战,双方炮弹在空中相互交错……我军阵地林木房屋很快就被夷为平地,弹坑累累,整个回雁峰被翻成一片红土。
在激烈的交战中,一发炮弹忽然在冯宗恺上空爆炸。轰隆一声,气浪将他推出数米,离他最近的排长李先明则没那么幸运,左腿被炸断,排长彭锦元腿亦受伤,班长以下死伤10多人。“目睹弟兄们的伤亡,我感到十分痛心,但在战场上来不及分心,我们迅速把伤者送医院,死者只能就地掩埋……”回忆起这一幕,冯老拳头紧握,神色痛苦。
他告诉记者,排长李先明是安徽人,行伍出身,勇敢善战、尽忠职守,与他结下深厚的战斗友谊,私下里亲如兄弟。“李先明被炸断左腿送往医院后,我多次想去看望,但当时战况激烈无暇分身,没想到竟成永诀……”
原来,当时的战地医院条件简陋、缺医少药,对李先明的重伤束手无策。他住院后,痛苦万分,历尽折磨,最终还是为国牺牲长眠于衡阳。
衡阳城破化焦土,椎心泣血铭凄苦
回雁峰阵地数天来受敌机的狂轰滥炸,以及敌炮的四面袭击,无法立足,无奈之下,野炮营6连阵地被迫转移于山脚,继续对西南北射击。
不久,接前线步兵电话:“敌人大批人员约一营在天主教堂以东森林地段集结,望我炮兵迅速消灭之。”当时全连官兵满怀失去战友的悲痛,对森林外围的敌军实行突然奇袭,10多分钟的轰击,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死伤惨重。
经过20天的激烈战斗,衡阳守军伤亡惨重,弹药告急,外围据点相继放弃,守军阵地向内缩小,6连阵地亦由回雁峰转移到市中心敬一堂大药房附近,继续对西南北之敌射击。
说起那场战争的残酷程度,尽管74年过去了,冯老仍心有余悸,艰难地回忆起衡阳保卫战最后几天的景象:经过敌人的第一次、第二次总攻,阵地反复争夺,反复得失,伤亡惨重,我军有些全连全排的官兵都牺牲了。到了8月8日,城北最先被日军攻破,城内残余之部多为伤残病弱之兵,只见满城瓦砾,遍地尸骸,满目疮痍……苦战了48天的衡阳在守军含泪下即告陷落。
冯宗恺与幸存的10多名战友身陷日军,后逢飞虎队轰炸驻衡日军,在混乱中才得以脱身,辗转回到所在部队。
抗战结束后,冯宗恺解甲归田。解放后还曾当选为博白县第三、第四、第五届政协委员,生活十分清贫。曾写作了回忆录《喋血衡阳亲历记》。
责编:吴名慧
来源:衡阳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