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王国”:现实与网络流行文化的新主角

  人民摄影   2018-05-24 15:20:23

近十几年来,在亚洲,粉丝这一群体迅猛扩大,逐渐形成根植于亚洲的粉丝文化。在变革中的中国,粉丝文化的发展尤其迅速。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是粉丝们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平台。他们利用网络聚集在一起表达对偶像的崇拜,利用网络组织各种活动。依托网络,粉丝们将追星行为拓展到现实生活中。在粉丝的国度里,没有地域、年龄、性别、阶层之分,其疯狂的举动令不了解这一现象的人们费解。

2017年8月26日,粉丝们在北京的一个粉丝嘉年华拍摄偶像。

在众多伙伴关系中,粉丝关系是比较奇特的一种,团体性是粉丝的主要特征。粉丝个体间通过交流互动增进了解,从而确定伙伴关系并成立社群,而社群内部联结的纽带是某个受到共同拥戴的偶像。粉丝社群内部纪律严明,有推选出的领导者,有严格的等级关系,成员们分工细致,俨然一个运作成熟的公司。在偶像光环的照耀下,粉丝团体体现出积极主动、甘于奉献、共同参与、相互交流以及和睦相处的团队精神。粉丝们在追逐偶像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消费行为,这种行为扩展到各个消费领域,形成巨大的粉丝产业,并已经成为娱乐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6年12月28日,粉丝们在北京为偶像出演的电影包场,以支持电影票房。

粉丝群体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粉丝的名义下,人们将现实的平淡抛在脑后,转而踏上激情无限的追星之旅。激情和狂热正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另外,在与伙伴们一起追星的过程中,获得了全新的身份认同。在对偶像产生狂热依恋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一套属于群体的信念系统和价值观,产生了群体归属感。

形成粉丝群体的外在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明星制造。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的发展也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为粉丝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空间中,各式各样的粉丝团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新主角。它们不可避免地反作用于偶像制造业,使得双方相互影响,共同向前发展。

2017年8月26日,粉丝们在北京的一个粉丝嘉年华欢呼。

2017年5月30日,粉丝们在北京参加某明星生日会。

2017年8月26日,一位“妈妈粉”在北京粉丝嘉年华上摆设摊位,为偶像助威。

2017年2月10日,粉丝们聚集在北京电影学院,希望能看到参加艺考的王俊凯。

2016年9月24日,在偶像出席的一个电影发布会上,粉丝们跪着关注着偶像的一举一动。

2017年4月20日,粉丝们聚集北京一家肯德基内,为鹿晗庆生。鹿晗是肯德基的代言人,当天并没有出现在店内。

2017年4月30日,粉丝们聚集在北京,为女子偶像团体呐喊。

2017年8月7日,杨洋的粉丝在哈尔滨机场等候偶像的出现。为了一睹偶像风采,他们买了机票进入候机厅,等偶像飞走后,再把机票退掉。为了和偶像靠得近一点,买头等舱机票陪偶像飞的行为在“饭圈”也并不稀奇。

2015年3月29日,粉丝以及路人在北京一家大型百货商店隔着玻璃观看全智贤与内场粉丝的互动。当日,韩国艺人全智贤以该百货商店品牌形象代言人的身份亮相,受到众多粉丝追捧。

2017年5月23日,影片《夏天19岁的肖像》在北京举办粉丝专场,主演黄子韬的粉丝们手持“大麦”,寓意影片“大卖”。

2016年7月15日,“凯源”的粉丝们在重庆的楼体上打出为偶像助阵的标语。连续两天,粉丝们举办了多个活动,纪念“凯源”合唱四周年。

2016年7月15日,“凯源”的粉丝们聚集到重庆,在“凯源”夏秋展上整理应援物品。“应援”一词从日语応援(おうえん)演化而来,原意是声援、助威。而粉丝应援的灵感最早来源于日本的“应援团”(校园体育赛事中为运动员们加油的组织)文化。随着日韩偶像团体的兴起,粉丝们逐渐采用类似的方式为自己的偶像加油鼓劲。

2016年7月15日,“凯源”的粉丝们聚集到重庆万达广场,在烈日下演唱偶像曾经演唱过的歌曲。

2016年7月15日,“CP粉”们聚集在重庆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大厅内,一起观看关于王俊凯和王源的视频,纪念“凯源”合唱四周年。

2016年7月15日,两位明星的“CP粉”们聚集在重庆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大厅内观看明星的视频,被打动落泪。“CP粉”就是某组假象情侣的粉丝,他们喜欢把自己喜欢的两个明星想象成情侣的关系。

2016年4月11日,粉丝们与一个上海邮筒合影。某明星于演唱会前一晚,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与邮筒的合影。演唱会前后,很多人赶来与邮筒合影,队伍最长大约有200-300米,甚至还有人排到凌晨三四点。

2016年5月12日深夜,粉丝们深夜等候韩国明星宋仲基的时候,趴在栏杆上休息。他们在机场守候了一个通宵,而偶像则从VIP通道走了。

2016年5月14日,在韩国偶像宋仲基粉丝见面会的场外,多种周边产品热销。


| 我至今没能进入他的《粉丝王国》 |苏丹

我与刘关关先生初次结识是在2011年7月。彼时他刚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入职中国新闻社摄影部。这个男孩身穿海魂衫,脚蹬回力鞋,一副初出茅庐的文艺青年稚嫩相。

单位的采访都散落在日常琐碎之中,摄影记者也在一次次历练中成熟起来。有次他在青海采访,发回的画面中有个小女孩,身穿白纱,袅袅起舞。我暗道,这个男孩还有这么细腻的小心思。作为图片编辑,我无法掩饰对这种奇妙影像的欣赏,而他也对我的欣赏相当受用。一来二去,我们就熟络了。有次他给我发了张照片:他穿着大裤衩,正在研读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我甚至脑补了一个手拿大葱就馒头的知识青年正废寝忘食地研读文艺理论的场景。

再后来,“主义”谈得少了,他走出大师的影子,发展出自己对影像独特的控制力。有段日子,他经常往丰台跑,神秘兮兮的。最后拿出的专题《穷孩子的棒球队》显示出了他对影像和题材的驾驭。之后几年,刘关关经历了一段拿奖拿到手软的日子。这些奖项的激励效应是可目测的,这位青年摄影才俊愈发自信地走在职业道路上。

他开始有计划地拍摄专题和长期项目,探讨社会与生活。他总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到其背后的深意。前年,他走遍全国,拍摄中国人的广场舞;去年,他跟随歌星、影星粉丝团体拍摄了《粉丝王国》。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每天都可能碰到广场舞的“场子”,只要我们留心,每次出差,总能见到围堵明星的粉丝。刘关关在这些现场,用照片表达他对这些现象的看法。

图片专题应着力发挥影像的隐喻力量,“去情节化”是其特征,而非像纪录片一样“讲故事”。我们从《粉丝王国》这组照片里,看不到某个粉丝的追星故事,但是这组照片的很多个瞬间,却能够让我们定目凝神,顺着作者镜头的方向,去揣测此情此景,想象这其中的故事,继而与我们自己的情感或美学教养相联系,这就产生了所谓“共情”。好的照片就是依着这样的路径打动读者。

刘关关曾说过,摄影像诗歌,凝练、隽永。遗憾的是,作为这位影像诗人的粉丝,我至今也没能进入他的《粉丝王国》专题。

刘关关

中新社摄影记者。作品曾获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二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中国新闻摄影年赛金奖、全国青年摄影大展最具潜力新人、人民摄影“ 金镜头”2017年度新闻摄影作品评选潜力记者提名奖。

苏丹

中新社摄影部图片编辑

责编:李梓延

来源:人民摄影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