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 2018-05-20 07:39:10
美食往事
乡间吃蚕豆,赶早不赶晚
豆类的家族中,蚕豆当属别称最多的一种,又名胡豆、南豆、罗汉豆、兰花豆、野豌豆等。翻阅历史典籍你会发现,蚕豆每一个别称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譬如,胡豆一名的来历与张骞出使西域相关,宋代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御览》称:“张骞使外国,得胡豆种归”。至于为何叫作蚕豆,顾名思义肯定与蚕有关。民间的解释是,蚕豆在寒露时节下种,翌年春蚕吐丝时成熟,故名“蚕豆”。元代农学家王祯关于蚕豆名字由来的说法,和民间广为流传的解释大同小异,他在《农书》中说:“蚕时始熟,故名。蚕豆,百谷之先,最为先登,蒸煮皆可便食,是用接新,代饭充饱。”
旧时的乡间,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蚕豆。不像黄豆、绿豆大面积种植,仅在田间地头或者房前屋后见缝插针种上一小片,收获后让家人尝尝鲜。说来也怪,蚕豆是一种很特别的作物,蚕豆苗鸡鸭不叨,蚕豆秧猪不拱,就连各类虫子也躲得远远的,如此一来,得以让蚕豆在安全的环境中葳蕤生长。
从地里采摘回来一篮子带荚的蚕豆,剥开肥厚而绿暗翠绿的豆荚,两到四个浅绿如碧玉的豆粒静卧在里面,犹如熟睡的婴儿一般,再剥开豆粒外面的绿衣,圆润温软不胜娇羞的蚕瓣就出来了,粒粒饱满,碧绿生青,嫩得一掐一股水,让人心生怜爱。乡间吃蚕豆,讲究的是赶早不赶晚。越早,蚕豆越鲜嫩,口感越好。将新采摘的带荚蚕豆放入锅中煮,是乡间最常见的吃法。当然,不是用清水煮,要在水中加入花椒、八角、茴香等大料,先大火后小火,待锅中的水基本沥干时,五香面蚕豆也就煮成了。乡村孩童们的想象力总是出奇的丰富,煮熟的蚕豆除了大饱口福外,还用针线一颗颗串成一大串,挂在脖颈上充当项链,女孩戴,男娃也戴。不过,蚕豆项链是戴不了多长时间的,三五孩童在村舍街巷间追逐玩耍,往往新鲜劲儿一过,就会把一颗颗熟蚕豆捋下来扔进小馋嘴吃了。
在蚕豆的诸多吃法中,油炸蚕豆最好吃,嚼起来嘎嘣脆,吃起来满嘴香,但在过去,乡人却很少炸着吃,油是奢侈品,庄户人家不年不节是舍不得过油锅的。等蚕豆过了时令,风晒得干硬,颜色也绿中泛红,乡人谓之“老蚕豆”。炒老蚕豆也是一种不错的吃法,最适合在大雪封门的冬日,一家老小围炉夜话,肚子有些饿了,便搬来铁锅坐在炉上,锅内放些细沙,待沙炒热之后,放入蚕豆翻炒,先是蚕豆扁扁的身体慢慢变圆,随后就会听到“噼噼啪啪”的爆裂声,一个个隐匿在细沙之中的蚕豆,在高温的炙烤下裂开了口子。找来一个草筛子,筛去沙子,仅留蚕豆,一屋子都氤氲着浓郁的焦香。孩童们嘴馋,牙口也好,焦香的蚕豆是他们的最爱,抓一个扔到嘴里,咯嘣一声,翻嚼两下吐出皮,满口香脆,让一旁坐着的上了年纪牙口不好的人,眼巴巴地望蚕豆而兴叹。
文/毛亚芬
责编:田甜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