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宝楼 2018-04-12 08:26:19
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中国历史悠久,作为世界文物大国,我国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并且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展示着在不同历史背景中的文化内涵。接下来就让我们从“镇馆之宝”中感受历史的传承。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唯一的存世精品。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与物,牛骡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都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也为我们展现了九百年前的宋朝汴京城的盛世景象,虽然它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同时,在现代视角的解读下,《清明上河图》已经不仅仅是一幅难得一见的名画,它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种文化的传承,九百年来,以《清明上河图》为主题的再创作层出不穷,直到今天,它依然深受现代人的喜爱。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 后母戊鼎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属于祭祀用品。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这件器物被认为是传统泥范法铸制的巅峰之作,由于这件杰作达到的水平令人难以置信,一度被误以为采取了新的铸造工艺。
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全称为后母戊大方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
天津博物馆
《雪景寒林图》
此图描绘了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画中雪峰屏立,山势高耸,白雪皑皑。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流水无波,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其山取盘桓向上高远之势,其水造平静冷凝之态,其树画深郁寒峭之意。此图描绘了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
河北省博物馆
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主要是中国汉代文物,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近。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古代人认为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山西博物院
晋侯鸟尊
晋侯鸟尊体现了鸟与象这两种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完美组合,鸟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可证明为宗庙礼器。晋侯鸟尊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豪华,使之成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
内蒙古博物院
鹰顶金冠饰
出土自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阿鲁柴登的这顶金冠,是国内目前已发现的唯一一套完整的“胡冠”实物,属匈奴文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它由鹰形金冠顶和金冠带两部分组成,冠顶傲立一只雄鹰,张爪展翅,冠带呈半球体,其上浮雕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组成咬斗图案。更令人称奇的是,整个冠饰戴在头上不仅金光熠熠,而且稍一晃动,雄鹰的头尾部便会摆动起来,栩栩如生。根据出土位置和物件上的动物造型来判断,它应当属于战国时期居于鄂尔多斯地区的匈奴林胡王或白羊王中的一支。
山东博物馆
东平汉墓壁画
这些壁画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艺术水平最高的早期壁画,在全国也极为罕见。画面色彩艳丽,造型比例匀称,线条简练流畅,刻画细腻精美,形态生动逼真,反映出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对于研究汉代丧葬制度、民间生活习俗以及汉代绘画,其价值不言而喻。
南京博物院
清乾隆帝行围图转旋瓶
此瓶是为纪念乾隆皇帝“东巡狩猎”,由景德镇官窑特意制作的,再现了乾隆皇帝盛年时期出巡骑马射猎时的场景。
转旋瓶是乾隆官窑创制的特有瓶式,工艺复杂结构奇巧,最大特色就是在镂空的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
外瓶上绘的是乾隆皇帝持缰策马,身后跟着旗手与猎犬。夹层绘有群臣跪拜图。如果旋转内胆,乾隆狩猎的场景就会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你面前,只见大队人马如同动画一般穿行在山间,像走马灯一般,极富艺术观赏效果。
南京市博物馆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该文物为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中国瓷器三绝之一。有着极为独特的青花纹饰,体现了极高的烧制水平。小口、丰肩、斜腹、敛胫、平底,造型优美,线条圆润、流畅,雍容华贵,给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绘的青花纹饰层次多样,非常独特。
上海博物馆
王羲之上虞帖
《上虞帖》的草法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在笔法上,首先,它不是靠轻重提按变化来丰富线条内容的,而是以节奏和运行速度来充实线条内涵,提按为辅。其次,结构上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显露出一种“张力”的特征。
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前段)
《富春山居图》为元朝的书画,是黄公望的代表作,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福建博物院
云纹青铜大铙
云纹青铜大铙(náo)为西周乐器。平口,钲部两侧有36个冏纹乳突状枚,枚直径3.5厘米,高2厘米。鼓饰变形兽面纹,两侧饰云雷纹。大铙双范合铸,浑大厚重,作风稳重古朴。
安徽博物院
战国楚大鼎
战国楚大鼎,又称楚大鼎或大铸客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出。土文物等级:一级甲等,即“国宝”。圆口,方唇,鼓腹,圜底,蹄足。附耳外侈。腹饰一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模印菱形几何图案,足根部饰浮雕漩涡纹。口沿刻铭文12字,研究者释读不一。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此鼎形制雄伟,堪称楚国重器。
江西省博物馆
商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
该件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是最大的青铜甗,有“甗王”之誉。此甗(yǎn)甑(zèng)鬲连体,鬲裆高,下四足。耳上各立一鹿,一雄一雌,回首相顾。鹿竖角,短尾卷,身披鳞片。甑腹饰四组展体的兽面纹。鬲足袋满饰浮雕兽面纹,它体形巨大,气势雄浑,奇美诡异,稳定性良好。
河南博物院
春秋莲鹤方壶
春秋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莲鹤方壶不仅纹饰细腻新颖,而且结构复杂、铸造精美,堪称是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的典范之作。
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 曾侯乙编钟
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此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此剑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堪称我国国宝。
曾侯乙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表明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
湖南省博物馆
素纱襌衣
素纱襌(dān)衣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件素纱襌衣中,襌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襌衣。
责编:李婷婷
来源:亮宝楼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