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自古属中国"铁证 湖南一个人、一个家族功不可没

  湖南日报   2018-04-08 16:09:42

原标题:铁证——《大清一统舆图》中的钓鱼岛

文丨记者 文热心

▲《大清一统舆图》又名《皇朝中外一统舆图》。本报记者 摄

(除署名外,其他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胡林翼

邹氏第四代传人邹代钧。

▲邹氏第七代传人邹新陔,原任地图出版社副总编辑。

1863年出版的《大清一统舆图》表明,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提供”这份铁证,湖南一个人、一个家族功不可没。

此人是益阳胡林翼,这个家族是新化(现隆回)老邹家。

1.“舆图”,中文标示钓鱼岛

清同治元年(1862),胡林翼等主持编纂的《大清一统舆图》(又名《皇朝中外一统舆图》,以下简称“舆图”)完成,第二年公开出版。此图因为精审,后来流传颇广,成为清末民初许多地图编制的蓝本。

然而,“舆图”在钓鱼岛问题上能够对后世有所帮助,却是胡林翼、邹氏家族人员当时始料不及的。因为,在这部文献里,用中文地名标出了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等岛;而凡属日本的岛屿,皆注有日本地名。作者在跋文中还特意注明,“(疆土)名从主人,如属于四裔,要杂用其国家语”。

这部文献表明,钓鱼诸岛在1862年前,中国就将其收入了自己的版图。就是按日本外务省的说法,钓鱼诸岛是该国于1895年作为“无主地”划入的,那么,“舆图”的编纂比他们的“划入”早了33年。

不仅如此,就是在日本出现“尖阁列岛”(即我钓鱼岛及附属岛屿)这样的名词,都晚于“舆图”。

2.“主编”,两党领袖都钦佩

“舆图”的主编是胡林翼,时任湖北巡抚。

胡林翼,号润之,湘军重要首领,益阳县泉交河(现属赫山区)人。后人对胡林翼一生评价比较复杂:一方面,他文武双全,有富国强兵的追求并精通兵法,被称为清朝“中兴三名臣”之一;另一方面,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角之一,一个时段内的正史对其评价是负面的。

但一个事实是,当年国共两党领袖——毛泽东、蒋介石都钦佩胡。

毛泽东钦佩胡林翼有故事为证。他原号咏芝。在一师求学时,深受老师杨昌济的影响。一次毛写信给杨,署名“学任”。杨问何意,毛答:“学任公(梁启超)。”杨是理学家,崇拜胡林翼,以《胡文忠公全集》赠毛。毛读后,对胡佩服至极,遂称“学润”。杨提议说:“司马长卿因为佩服蔺相如而改名相如,你既佩服胡文忠(朝廷谥号)公,‘润’字又与‘泽’字相关,何不以润芝(之)为字?”毛欣然同意,“咏芝”也就“润芝”,以后干脆“润之”。

胡林翼对青年蒋介石也深具影响,这是有“书对”的。作为教材,《增补曾胡治兵语录》从1924年黄埔建校以来一直沿用,这是首任校长蒋介石的决策。民初军事家蔡锷将曾、胡治军思想精华辑录成《曾胡治兵语录》。蒋介石在此基础上,又亲自校订,还增补了一章他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内容——《治心》,在书名上也加上“增补”二字。这就是那本教材的由来。

事实上,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对曾胡军事思想也很重视。1943年八路军《军政杂志》出版了《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两年后八路军山东军区重印出版。

胡林翼为何要编《大清一统舆图》?原由就是毛、蒋钦佩的:追求打胜仗!

3.编“书”,只为带兵打胜仗

说起来,编这种“一统舆图”,中国的皇家大都干过,如元、明。到了清朝,随着版图的变化,编的还不只是一部,康、雍、乾三代就先后出过《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图》、《乾隆十三排图》。

镇压太平天国,是“曾左彭胡事业”,特别是胡主政的湖北,“半省江山”在打仗,书生之身的他也常在前线。正是在打仗中,胡林翼发现地图出问题了——“李兆洛《辨志书塾舆图》太简”,李所编的《大清一统舆地全图》,“州县旗部不无易位,地名亦转多论错”。也就是说,当时权威的“军事地图”误事,于是“乃另行编纂舆图供军国之用”。

民国初年刘禺生《世载堂杂忆》记载,后来继胡林翼担任湖北巡抚、接任“舆图”编纂主持的严树森,虽然品级不低,当时却身为胡的幕僚,大概很得胡的信任。胡在前线打仗时,用书信指示严处理、或与他商量军政大事,于是两人往返书札不断。关于编纂“舆图”一书,刘是这样记载的:“胡又嘱树森关于史籍所载长江各省用兵、古人成败之略,分条提出,为证明地衅之用;以地图为棋盘,以兵略为棋子。”要想做到“以地图为棋盘”,知晓古人用兵利用地理的经验,更先需要清楚知晓现实的地理状况。刘禺生还记述:“林翼鉴于三河之败,全军覆没,李秀成亲提三十六军,为皖、楚之大包围;陈玉成以三十六回马枪军,由隘路小径,出其不意,分道飞来,官军每为向导人所给,故一败涂地,皆由不明地理所致。乃与树森先治湖北、江西、安徽直省图,凡溪港出阜,小路捷径,详细著名,某地至某地若干里。每乘太平军之虚,先据要地,而太平军用兵上游,不得逞。乃推治各省,远及藩属……”

4.汉池,用心之苦唯“经纬”

胡林翼当“主编”,日理万机的他只管策划之类的大事,绘图、编辑的技术活得依靠专家了。而这支专家队伍的成员以新化邹氏成员为主体:邹氏第二代汉池推测经纬度,邹氏第三代世诒绘制全图,邹氏四代——世诒之子代立做“骨干编辑”。当然,还有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江苏人汪士铎作凡例。

近期完成的《湖湘文库》工程中,有《湖南历代文化世家》系,其中第四部就是“新化邹氏卷”——一个舆地学世家的“源”与“流”。

舆地学,在古代是指对地图或疆土的研究。邹氏家族的家学以地图学研究为最盛。有人评价说:“在我国近代地图史上,可以称为地图世家的,大概只有邹氏家族。从清朝乾隆末年起到20世纪70年代,邹氏家族祖孙七代相承,持续180余年,致力舆地学研究,著书近200种,印刷出版地图300余种,其传承时间之长、成就贡献之大,为古今中外所罕见。”

邹氏舆地学“开基祖”为邹景山夫妇。邹景山之妻吴瑚珊师承其父吴兰柴舆地之学,对儿子们从小就传授舆地知识。他们的6个儿子长大后都致力于地图学研究。这当中,又以第三子邹汉勋成就卓著,被尊称为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邹汉勋著有《极高偏度说》,也就是一部关于经纬度的专论。专家认为“这些论述与今日测经纬度的基本要求相合”。

邹汉池根据哥哥这一理论著有《舆地经纬度表》2卷。邹汉池“为准确推算各地经纬度”,“深居简出数月之久,以至头发胡须都白了许多”。他自己也说过:“平生用心之苦,惟此为甚。”在编辑“舆图”时,汉池依“表”而推算各地的经纬度,即确定方位。

就是说,邹氏所绘地图并非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那种“古图”,也不是平日方志上看到的那种“简图”,而是具有科学意义的近代地图。

5.世诒,“舆图”的骨干编辑

邹世诒是邹氏第三代的代表人物。

在“舆图”“编辑部”里,汪士铎“发凡起例”,提醒日后用“舆图”者“应该注意的地方”;邹汉池则进行理论设计和提供技术支撑;邹世诒则要在士铎、汉池等人的配合下,承担工程浩大的“产图”任务。

“舆图”32卷中的所有地图都出自世诒之手。他所绘制这些图“经纬度之精准优于清康、乾时期的内府舆图”,“内容比李兆洛图(《皇朝一统舆地全图》)更为详细”,“区域也比李图更大,它北抵北冰洋,西及里海,东达日本,南至越南,远远超出了本国范围”。

邹世诒有先见之明?在他为“舆图”绘制的地图中,都以“标注准确,记载详细”著称,以致后来“一直被作为中国近代航空测绘开始前的权威官方地图”。可他对钓鱼岛及附属岛屿地图的绘制似乎特别上心,共有四幅之多——分别是“(“舆图”)南七卷的东二、三、四、五图”,而且“专门有一页绘制了钓鱼岛和黄尾屿”。如此,在今天的“舌战”中,日方的“无主地”之说不攻自破。这些图,也“便是中国政府最早将钓鱼岛划入我国版图的铁证”,其中,第二、三图对于钓鱼岛的归属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当然,为“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提供铁证,仅仅是“舆图”价值的一点。但就凭这一点,今天的人们也要感谢胡林翼,感谢邹氏家族!

责编:朱晓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