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廉:民国邵东留美博士,与马寅初并称“南何北马”

  搜狐历史   2018-04-16 13:13:44

文丨陈胜乔

百年前的民国,西学东渐,经济学成为显学。众星云集的京津地区,有两个“洋博士”赫赫有名:一是湖南邵东人何廉,一是浙江嵊州人马寅初,两人并称“南何北马”。

关于马寅初(1882-1982),几乎人人知道“批错一人,误增三亿”这句话。他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最早提出“新人口论”,主张计划生育的人,并且在“反右”期间坚持观点绝不妥协,“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风骨让人倾倒。实际上,这位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一生让人推崇的不仅于此,也包括他早在民国担任浙江省省府委员、南京政府立法委员、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等经历,以敢于逆指犯颜痛斥当局著称。例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发表《长期抵抗之准备》一文,批判蒋介石的“攘外先安内”政策。1934年,针对引发物价大混乱及对外金融政策失当问题,在立法院会议上激烈责难财政部长孔祥熙。抗战胜利后,严正抨击蒋介石政权的战时经济政策,痛斥孔、宋贪污。因此,马寅初很早就被称为“共产党的诤友”、“一个英勇不屈的民主战士”。

1942年刚走出国民党监狱的马寅初

相比马寅初逆指犯颜,锋芒毕露,何廉是另一种风采。

要了解何廉,先不妨先将目光放到122年前,放到湖南老邵阳县那个叫硖石口的地方(今邵东县简家陇镇简家陇村)。那是1895年,在一座叫“圣公祠”的祠堂里,一位中年乡绅满怀喜悦站在神龛前,向何氏列祖列宗禀告添丁的喜事。此前,他已连生四个女儿,儿子的诞生让全家喜不自禁。当时,他想到的应是何家从此后继有人,可能压根没去想这个小生命将来会成为著名人物。

这个男孩就是何廉(1895-1975),又名何淬廉,英文名字叫富兰克林.何(Franklin Lieu Ho)。

民国时的老邵阳县硖石口村居民不逾百户,但处于邵阳、衡阳两个重要城市的邮路之上,往来商贾不绝,使当地人既重农重商又好读书。何廉出生于乡绅家庭,“父亲有200亩土地,还在广西桂林与人合伙开办一家五金商站”。幼年的何廉衣食无忧,8岁入家馆学习之乎者也,后来到何氏宗祠族馆又读了三年老书。1909年冬天,在慈禧太后、光绪帝去世后的第二年,在父亲的表哥罗先生的建议下,何廉到位于长沙的邵阳中学改学新式课程,次年到广西桂林拜会邵阳老乡蔡锷,后来考入桂林初级陆军学校读书,但不到一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朝政府被推翻,何廉的学业被迫中断。

1913年,何廉再次入读位于长沙的邵阳中学,次年,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美国教会办的长沙雅礼大学堂(今长沙雅礼中学),在何氏祠堂教育基金每年承担一半学费的情况下,父亲同意送他进雅礼学校读书。5年后,何廉又拿着父亲卖掉一块地得来的400元和何氏宗祠捐助的400元,往上海乘坐“中国”号轮船去美国留学。

长沙雅礼中学

值得记述的是,何廉当时能接受最好的教育,除了家境较殷实,“何氏祠堂教育基金”发挥了重要作用。何廉的父亲虽有200亩土地和一间商店,但因为家里人口多(何廉有兄弟姐妹九人,三兄弟,六姐妹),经济条件其实不是特别宽裕。何廉在回忆录里写了自己初次去长沙读书的情形,“我父亲同意,但我母亲却很不愿意让我离开家庭。这中间也有一个财力问题。留在族馆读书,花不了多少钱,学费微不足道;而如果进入新式学校,每年的费用,包括来回盘缠,总得几百块钱。这对于我父亲来说,筹措起来是相当可观的一笔数目。”

幸亏有“何氏祠堂教育基金”。原来,何姓在邵东县简家陇当地是大姓,为使族中会读书的子弟脱颖而出,何氏族中“各家每年从田租收入提出一部分归总起来,共同立约,由年长者轮流掌管。基金田产的收益既用于创办族馆,又用作助学金。”正是因为有这个基金资助,使何廉能交得起雅礼每年一百多元的学费,后来又去美国留学。要知道当时“一个长工每年工资只有30块大洋。短工的工资每天为一角小洋,足够吃一天或两天的饭。”今日人们常喜欢抨击旧社会,其实旧社会也有温情的一面。如果没有“何氏教育基金”资助,何廉能否读走出老家邵东县是未知数。而今天,很多地方占有最好教学资源的初高中的学费依然是天价,将所有低收入家庭的子弟挡在门外,“寒门出贵子”已成绝响。

在美国,何廉先入波姆那学院(Pomona college)学习,再进耶鲁大学读博士。在波姆那学院,1921年夏天,学校女生学监请何廉陪她去洛杉矶接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那位姑娘叫余舜芝。八年后在天津,这位姑娘成为了何廉的新娘,夫妻一生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此是后话。

青年时期的何廉

1926年,怀揣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的何廉归国,从此开创学界传奇。

回国后的何廉,接受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邀请,担任南开大学经济学和财政学教授,同时开展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工作。

在南开,何廉几乎以一人之力开创教学与研究的新局面:当时,南开大学教学采用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欧美教/材,与中国的现状毫不沾边,但老师照本宣科而学生则忙于背定义以应付考试测验,以至于学习商科的学生毕业后竟然看不懂中文报刊金融版面的文章,更无法胜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何廉决定推动经济学教学“中国化”。 不久编著推出了一批以中国经济为讲解对象的经济学讲义,包括《经济学原理》、《财政学》、《统计学》,以及《统计学之原理与方法》等。1931年,它们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立刻成为全国各个大学财经学科使用最为广泛的教科书。

1927年,何廉主持成立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1931年担任南开经济学院院长。期间,他亲自主持编制反映各种物价的南开经济指数,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使南开大学“被公认为研究中国经济的权威机构”。时至今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大学,如果想研究中国的经济史,“南开指数”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南开经研所第一届研究生毕业

在经济学领域独树一帜,使何廉吸引了学界、政界,包括最高当局的重视。1934年夏天,蒋介石在江西牯岭约见何廉的邵东老乡、留美同学、南开同事蒋廷黻的同时,也一同约见他。十天内,蒋介石向两个邵东人咨询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与建议。何廉根据自己在浙江等地调查掌握的情况作了详细汇报。正是那次会见,何廉给蒋介石留下深刻印象,才有了他后来出任民国政府高官的经历。

1936年6月,何廉接受蒋介石的任命,接替到苏联担任驻苏大使的蒋廷黻担任行政院政务处长。七七事变后,何廉又被任命为经济部次长,主管农业,同时兼任政务处长,农产调整委员会主任、农本局局长(总经理),负责抓农业生产,对粮食、棉花等重要物资进行调配,保证战时供给。

1941年,何廉辞去经济部、农本局的职务,担任中央设计局副秘书长一职。1944年夏,主持编制完成《(战后)第一个复兴期间经济事业总原则草案》。至抗战胜利之初,又提交“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纲要,将振兴国民经济的原则思路明确归结为“混合经济体制中有计划的发展”,并首次写入政府文件。(中国大陆直到1992年召开“十四大”才明确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体制)

1948年9月,何廉被任命为南开大学代理校长。三个多月后,解放军攻克天津,早前一个月,何廉为参加联合国会议赴美国,从此终生未能踏上中国大陆一步,看一眼生育过他的家乡。

从1936年辞去南开大学的教职从政,何廉在中国筹备抗日和正式抗日最艰难的几年里,负责担任蒋介石的经济事物特别顾问,呕心沥血整合国家的经济力量,为支持全国抗日作出巨大努力。后来负责筹备战后经济建设的设计工作,包括临危受命担任南开大学代理校长,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945年,何廉(右三)与张伯苓、梅贻琦等人合影

作为受过新旧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何廉的骨子里始终保持着邵阳“宝牯佬”刚正不阿的风骨,无丝毫媚骨和政客习气。像邵东同乡蒋廷黻一样,他多次拒绝蒋介石等政要欢迎他加入国民党的建议,对他们为拉拢自己安排的有名无实的职务,坚辞不受。对于国民党权贵希望他安排子弟到他管辖的经济部、农本部工作,一律公事公办。他还主编杂志发表了《中国应该有一个正直有力的反对派》、《为国家,为人民,还是为自己》的社论,以及《苛政猛于虎》(吴景起)、《这样的宋子文必须走开》(傅斯年)等文章,抨击时政。

在民国,何廉是与马寅初、刘大钧、方显廷齐名的四大经济学家之一。无论在朝在野,始终保持“心忧天下、报效国家”的书生本色,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人民日报罕见组文纪念五位经济学家,何廉作为曾经的“敌对势力”排第二位,仅位居体制内的马寅初之后,这或许是何廉生前没有想到的事。

何廉晚年定居美国,经常思念老家邵东县硖石口。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现在还带着特别神往的心情,回忆那时每天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时刻:向晚,学生们齐声朗读诗文,好像唱歌一样。乡亲们常常群集在祠堂周围听我们的琅琅书声。”

历史长河,淘尽英雄,但总有人卓尔不群,风流不随雨打风吹去。湖南邵东县的优秀儿女何廉、蒋廷黻等就属于这一类人。

PS:宝古佬

邵阳古称“宝庆”,该地区曾包括湘中娄邵地区、湘潭的湘乡、益阳的安化的上游一带。当地人主要由湖湘民系与土著民族梅山蛮融合而成,具有像牛一样的踏实、蛮劲和勤劳。宝古佬(亦称宝牯佬)引申为具有“务实、倔强、勇敢”等性格特点的人。曾国藩、魏源、蔡锷是杰出代表。

作者声明:写作此文是为了推介乡贤,因本人不是历史专业研究者,所引史料虽然皆有出处,但未必全部正确。欢迎专家留言勘误指正。

责编:朱晓华

来源:搜狐历史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