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匠通讯社 2018-03-07 11:25:12
在东单附近,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叫东单三条。
胡同在高楼大厦的包围中,夹杂着一片儿翡翠琉璃瓦顶、灰色石砖的建筑。

协和医学院位置示意图 杨盼/绘
这是撑起中国半个世纪医学发展的“殿堂”——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人们简称为“协和”,老北京人戏称为“油王府”。
方圆几十亩地,近百年历史积淀,承载着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传奇。

北京协和医学院旧址,1957年并入中国医学科学院,1959年又在原址上成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张宁/摄
有人说:“没有协和,就没有中国现代医学。”
石油巨亨的中国情结
美国“石油大王”老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十亿富豪。
他不仅凭着标准石油公司获得巨额财富,而且每年将百万美元慷慨捐出,专门接济穷人。
但他逐渐意识到,即使散尽家财,也不足以消灭世上所有的受难者。

约翰·洛克菲勒,1928年荣登《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为此,洛克菲勒父子于1913年,成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洛克菲勒基金会。
之后十年,基金会花费了将近8000万美元,其中超过一半的钱用于公共卫生和医学教育,“最大的单笔礼物是给了北京协和医学院”。

协和医学院旧照。
北京协和医学院,最初叫“北京协和医学堂”,是当时唯一得到中国政府承认的教会教育机构。
1906年,英国伦敦医学会联合英国伦敦会、美国公理会、长老会、安立甘会、美以美会等五个教会团体,创办Union Medical College,取联合之意,被雅致地译为"协和医学堂"。
协和医学堂一共有八所,分别设在沈阳、北京、济南、汉口、成都、南京、福州和广州。
当时中国的医学教育水平整体很低,所有医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育设备都很差。
北京协和医学堂,算是教会医院中医学水平最高的医学院之一。
1915年,老洛克菲勒的儿子小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决定用20万美元购买“北京协和医学堂”的全部资产,又花12.5万美元买下毗邻的豫王府。

豫王府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豫亲王多铎的府邸,据说是清朝规模最大的王府之一。
“目标是建立一个与欧洲、美洲同样好的医学院,具有优秀的教师队伍,装备优良的实验室,高水平的教学医院和护士学校”。
在豫王府的雕梁画栋下,协和的建筑师保留了中式拱顶和琉璃瓦,用将近800万美元建造了“宫殿式外观的校园和医院建筑群”。

豫王府除了门前的一对卧狮,其他已无迹可寻。
这座医学“新殿堂”,由于特殊的外资背景,像一座扎根在动荡环境中的孤岛,在业务技术、校园文化、行政管理等方面自成体系。
它的存在,影响了20世纪中国现代医学的变革。
“志在世界一流”
1921年,小洛克菲勒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开幕典礼上发表演讲,期望它成为中国最早、最现代化的医学院和医院。

A楼礼堂,位于协和建筑群南北轴线最南端,与南门隔街相对,当年协和医学院的开幕典礼就是在这里举行。张宁/摄
然而,当时中国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能够达到协和所期望的医预系水平。

协和医院西门小广场。张宁/摄
洛克菲勒基金会为此斥资捐助13所综合性大学,以提高其教学水平,过程整整持续八年,其中包括著名的燕京大学。
为保证生源质量,协和规定,正式入学前需先读三年预科。这一要求,比同时期的美国还多一年。

协和医院旧址局部。张宁/摄
协和的医预科不仅时间长,范围也广,从自然科学、英语到看似与医学无关的人文科学都被包括进来。
在结束医预科学习后,学生并不能直接升入协和医学院本部,而需要通过入学考试。
考试内容“有些像现在的智力测验”,“题多,要求敏捷,英文要求较高”。

上世纪30年代,北京协和医学院新生代研究室。
协和毕业生张之南回忆他在1949年的英文考试内容之一,是要求用英文写出《桃花源记》,“需会背原文,又能译成英文,中英文都要好”。
协和实行严格的淘汰制,据毕业生吴阶平回忆,“1933年我考入燕大医预科,全班共有52名同学,到1936年考协和时,却只有15人被录取”。

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吴阶平,是中国泌尿科外奠基人。这是他生前与邓小平握手的一张照片。
老协和人说:“一门不及格必须补考,两门不及格要留级,三门不及格就要扫地出门。”而及格线,不是六十分,是七十五分。
协和三宝
关于“协和”,有说不完的传奇,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它的“三宝”:教授、病案、图书馆。
创立之初,协和医学院的教师大多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外国专家来担任,共招聘了151名员工,其中的28名中国人中有25人在国外受过教育。

距离协和医院不远处,在外交部街59号院,洛克菲勒曾为医学专家专门修建了宿舍楼,也就是协和别墅群。张宁/摄
而到20世纪30年代,一批从协和毕业的中国优秀人才成了它的骨干。
比如内科的张孝骞、李宗恩,外科的曾宪九、吴英恺,儿科的褚福棠、妇产科的林巧稚等。

著名妇产科医生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万婴之母”。
美国《时代周刊》称,协和办得如此成功,以至于后来“这里的骨干大部分都是中国人”。
写病案是协和医学院学生临床入门的基本功,写不好被勒令修改十几遍,或者被老师当众扔在地上的事例比比皆是。

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库房的一角,工作人员正在整理病案。北京日报高宏1959年摄
“病历写得好,就一定会成为好医师;病历写得不好的,很少能成为出色的医师。”每一个从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学生,都对这句话烂熟于心。
协和医院从1921年建院以来,完整、周密地保留了240万份病案,且所有病案按尾号排序并加色标区别,工作人员可以随时准确地抽调所需病案。
这些病案中,不乏孙中山、宋庆龄、蒋介石、宋美龄、张学良、于凤至、梁启超等近现代名流。它们构成一部历史,是医学的,也是社会的。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当日,遗体被送往协和医院进行防腐手术处理。3月19日,悼念孙中山先生的人群挤在协和医学院大礼堂前。医学院旗杆上悬挂的美国国旗,为孙中山降半旗致哀。
除此之外,协和的图书馆曾被誉为亚洲第一医学图书馆,珍藏很多西方医学专著、图谱和中医古籍。
对早些年的协和人来说,只需来到图书馆,就能接触到最前沿的医学知识。

北京协和医学院图书馆旧址。张宁/摄
协和对中国医学教育和中国医学的推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51年,新中国政府接管协和时指示:“协和医院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很有名望,我们一定要把它办好,办不好影响不好。”
时至今日,“协和”在中国走过将近百年风雨。
2017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正式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和《2016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北京协和医院均名列榜首。
对老百姓来说,它无疑是目前中国最顶级的医院。每天清晨一开门,门诊号就几乎挂完,排在门诊楼外的病人也是数不胜数。

现在的协和医院门诊楼。张宁/摄
冯唐在《协和医学告诉我十件事》中称:“如果问协和门口的病人,为什么非要来协和,病人常常会说,来协和就死心了。病人和死亡之间,协和是最后一关和唯一一关,所以这一关必须是最好的、最牢固的。”
责编:李莉芹
来源:芝麻匠通讯社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