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艺 | 台北故宫博物院里那些来自民间的酷炫文创

  源流运动   2018-03-09 15:41:53

说起台湾,第一印象是温暖的亚热带海风,眼花缭乱的特色小吃,深巷中高高挂起的五颜六色的招牌,和童年回忆里的那些言情偶像剧……一直以来,这些经典的台湾意象深入人心。近两年,我们也开始接触到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更是接连不断地推出充满奇思妙想的文创衍生品,成为了台湾又一张闪亮名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

很多人了解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创,源自超高人气的“朕知道了”系列纸胶带。随着它风靡海峡两岸,大陆的文创产业也开始逐渐升温,走进文创设计的新阶段。

“朕知道了”系列胶带

其实“朕知道了”系列胶带不过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近三千件文化创意产品之一,工作人员特意将这区区四字从15.8万余件工作密档朱批中认真遴选出来,背后体现着设计者对文物资源的了解与对市场的精准预判。

台北故宫博物院经过五十余年的时光打磨文创产品,为之专设艺术基金,与国内外著名设计品牌合作,还会面向公众举办国宝衍生商品设计竞赛,开拓民间无尽的智慧宝藏,带给产品新的可能性,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些来自民间的有趣设计~

雾峰果盛

这件文创产品设计灵感源自元代曹知白的纸本水墨画作《群峰雪霁图》。

《群峰雪霁图》局部

满罩皑皑白雪的峰峦和极具空间感的江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转化为果盘,层峦叠嶂的山峰用阴暗不同的配色呈现出中国水墨淡雅别致的韵味。在“山”的夹层中注入保冷剂也呼应了荒寒静寂的雪景,同时也能让水果保持新鲜美味。山脊上挺立的寥寥几笔枯树当然也不仅是摆设,拔出来就可以作为果叉使用啦。

春夜宴桃李园花器

清代画家冷枚以画笔重现千年前李白名作《春夜宴桃李园序》之意境:一众文人在桃李芳华的庭院中饮酒作诗,远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几百年后,设计者向古代先贤致敬,打造出这一款精巧花器。

木材弦切表面形成的自然山形纹理照应画中山峦。花瓶上方安置有可随意摆放的小木屋,同时可用作瓶盖封口。一花一世界,都市里的人借此花器也可在方寸间感受到田园之乐。

时间的山水

作品设计灵感源自元代黄公望所作的《富春山居图》,以水墨山水为基础,创作出新形态的艺术应用。磁力为媒介,磁粉化为笔墨,随着时间流逝产生的变化创意地呈现出水墨晕染的效果,营造出超然的意境。

《富春山居图》局部

逍遥自在-削笔器



产品设计灵感源自清乾隆二年陈祖章所雕橄榄核舟,将削笔器与核舟造型相结合,平时可作为桌上摆饰。削笔时,一丝丝铅笔屑如水面波纹流动,当铅笔屑层层堆叠超过小舟时,江水“涨潮”汹涌,这时打开盖子清洁,江面重归平静。使用这件产品时,似乎也在分享与苏轼一同游江的乐趣, “吾与子之所共适”。

寒友


作品灵感源自宋代赵孟坚画作《岁寒三友图》,盘中以墨色勾勒出严冬中不曾凋零的三种植物:青松、修竹、寒梅。

《岁寒三友图》局部

原作中三种植物的墨色具有不同的浓淡变化,设计者也保留了这份神韵,三只盘以象征着冰雪的玻璃为基底,分别展示松、竹、梅之景致,堆叠在一起时带有十足的空间感,亦能再现岁寒三友之风骨格调。

耄耋富贵

这幅插画灵感源自明代沈周《写生册》与宋代钱选绘制的《牡丹图》。窝成一团的猫咪在盛放的牡丹丛中小憩,机敏的双眼凝视着四周流连于花间的蝴蝶,画面洋溢着春天的美好气息。

《写生册》

牡丹寓意富贵,而猫与蝶取 “耄耋”谐音,寓意长寿圆满。作品保留了原作的中式传统绘画技法,结合了现代插画的造型技巧,适用于各种日常产品,如明信片、书签等。

甲骨江南-花布设计

甲骨江南花布灵感源自民国时期甲骨学家董作宾作品《江南好》,作品透过甲骨文字讲述了唯美静谧的江南印象。

《江南好》

设计者将原作的甲骨文元素编织成彩色图案再转化为布料上的花纹,精心的配色使花布具备时尚感,从而可以广泛运用在系列生活用品上。

跳跃时空的日常

这幅诙谐可爱的插画中收集了十余件文物:作品构图参考自明代唐寅画作《仿唐人仕女》,墙上左侧画作为元代倪瓚画谱册《大小树间竹》,卧榻上摆放着明永乐青花几何纹葫芦形扁壶等文物。

作品描绘了一名痴迷古典文化的男子,徜徉在幻想世界中,想象自己生活在古代。画面两侧将不同时代人的穿着、装饰及生活状态巧妙地拼凑起来,融入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多件藏品,表现出时代的更替。

欣赏台北故宫文创,基于同种同源的文化,我们总能感受到审美、趣味的共鸣,因此会钟情于这般兼具生活气息与传统之美的作品。正是设计师们通过系统化的创新思维与巧妙转化的设计能力,消弭了古为今用的违和感。

以当代中国之眼凝视经典,每一组纹饰、一笔泼墨、一丝开片,或许都能在不经意间触发巧思。穿梭于文明长河中,拥有着万千文化宝藏,能够为悠久灿烂的文明做设计,彰显它的意蕴与生机,我们竟是如此幸运。

责编:秦宇

来源:源流运动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