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冰 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2018-02-28 10:30:23

谭施施,湖南邵阳女孩。把云南扎染传统手艺当成了自己的追求,潜心研习,学有所成。并将这门技艺来回了湖南,使富有民族特色的扎染作品在三湘大地绽放光华。
扎染,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把布缝成一个个小结,然后去浸染,再把扎花的线剪开,染上去和没染上去的地方便有了花纹,且很凹凸,非常有立体感,这便是扎染的工艺和美妙之处。
曾经,扎染布的蓝与白,浸透了云南白族人家的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摒弃传统靛蓝的制作,化学染料代替了草本植物,机械生产代替了古法手工,掌握这门工艺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如今,有这样一位湘女,却在坚守扎染的古法技艺。
2018年的隆冬,摄影师钻进位于长沙太平街的一条古老深巷,用镜头讲述一位湘女与这门云南传统手艺间不平凡的经历。
图、文 | 石冰

2015年,谭施施到云南大理去旅游,在周城看到扎染,她觉得这就是她心中的理想。回来后,她辞掉了工作,再赴周城拜师学艺。但没想到了的是,有着上百家扎染作坊的周城,却没有一家愿意接受她。她认准了当地一位姓孙的扎染世家,天天跑到他家,给人家带娃娃、做饭、搞卫生。她的善良和执着感动了老孙师傅,最终收她为徒,给她传授扎染技术。

半年后,谭施施学成“毕业”。就这样,她带着原本属于云南的传统手艺回到了湖南。2016年,她在长沙太平街开了一家名叫S小姐的扎染作坊,开始在扎染的故乡之外传授扎染手艺。

在她作坊的楼梯拐角处立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扎染的工艺流程,从收割板蓝根到制作靛蓝到设计图案到制版印刷到扎花染色……多达十几道工程。谭施施说,制作一块扎染作品需要全手工,可谓不易。

谭施施的扎染坊在一间很破旧的阁楼上,攀上木梯,动一步就咚咚作响的木地板仿佛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有年代的老旧空间。空间很小,大约二十来平方米。墙上、架上挂满了扎染产品,加上木屋环境和弱光照射,感觉进了云南白族人家。

扎染的染料有上百种之多。

每一件产品都需要精心的设计,这对于学服装设计的谭施施来说正好是“专业对口”。她总是要先精心画好图案,再进行扎结。

针线是扎染的第一工具。

按设计图案一针一线地进行扎结,只有这样才会染出美妙的图案。

将布料扎结成团。

将扎结好的布料浸入染缸,用手来回揉搓,力求让布得到充分的浸染。

扎染后的布料成了绽放民族风格的艺术品。

谭施施的母亲一开始并不支持女儿去云南学扎染,毕竟一个女孩闯天下不易。后来女儿学成了,母亲也辞掉了工作,到作坊给女儿当帮手。

不断有体验者登门求学,谭施施很高兴,她认为这样才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触到这门传统手艺。图为谭施施在指导孩子们学习扎染技术。

孩子们在欣赏自己亲手制作的扎染方巾。

忙完工作之后,谭施施阅读相关书籍,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

谭施施平时喜欢用留声机听音乐,这唱片的音乐更有质感,更有原生态的味道,就像扎染。

谭施施在这个空间里打拼一年多了,她还在努力着,希望能在这里打出一片天地来,为传统手艺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谭施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喜欢上扎染,毕竟是传统的。传统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责编:李梓延
来源: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