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社 2018-02-17 08:17:07
翻看《曾国藩日记》,发现这么多年的日记里头,较为详细地记录他在湖南湘乡过春节的,只有道光十九年(1839)。此前的日记都没有保存,此后则或在北京,或在军旅,或在南京,故而想要了解曾国藩在乡下如何过春节,也就只有这一点唯一的材料了。
春节的前三日,曾国藩都在家里,初二日“请客四席”。初四日“拜祖墓”,这天夜里三更至初五日酉时,大雪。
接着几日,日记里大量出现“龙”字。初次读这些日记,对于其中的酬龙愿、起龙、散龙等,有点不知何意,后来将所有“龙”相关的记载联系起来,再参之其他春节民俗文献,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说的就是舞龙灯。
在湖湘一带,保存着许多古老而朴素的风俗,尤其以过年为最,而过年的风俗之中,最为热闹喜庆的就是舞龙灯了。
每逢春节,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在那个村镇,到处都可以看见舞龙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比如岳阳平江的九龙舞、娄底新化的草龙、张家界慈利的板凳龙、怀化溆浦龙头蚕灯和郴州汝城的香火龙,等等。
至于曾国藩的故里湘乡、双峰一带,也有几处各具特色的舞龙灯,比如壶天镇壶天村的火龙灯,据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五日,那是壶天人民酬还神愿、叩谢龙恩的大喜日子,集音乐、舞蹈以及多种礼仪于一体的壶天火龙灯,展示出当地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美好期望。
还有月山镇马龙村的龙灯会,正月初三日起,随着“龙长”的哨声,伴着乡土风味浓烈吹打乐,有二十多名青壮小伙各司其职,挨家挨户将龙灯舞动得漫天翻飞,如同腾云驾雾一般,双龙戏珠,蟠龙闹海,好不热闹。似乎曾国藩时代的舞龙灯,与马龙的龙灯会更为接近。
乡镇里头按家按户表演的舞龙灯,先要有一家“起龙”,然后就是“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进院前去舞龙灯庆贺。舞龙灯的活动结束,将旗幡、龙头、龙尾、龙珠、龙鼓、龙耙等各种道具收起,那就是“散龙”了。相关的习俗,还有开光、放炮、收水、挂红,等等。
曾国藩在日记里说:
初六日,大晴。家中酬龙愿,同龙至添梓坪德六从祖家,申刻归。
这是曾家起龙灯的第一天,曾国藩与龙灯队伍到了从祖家,从祖也就是叔祖父,祖父的弟弟。酬龙愿,也就是酬谢龙王保佑,风调雨顺。
当然这一年的酬愿,更有其重要的原因:上一年,道光十八年,出身于农耕之家的曾国藩28岁。在连续两次落榜之后,咬牙拼命考了第三次,终于时来运转,殿试获得了三甲第四十二名,被选为翰林院的庶吉士,从此以后就可以青云直上,锦绣的前程在等着他了。
再看接下去的几日:
初七日,晴。早,至从叔祖家,听剧一天,夜未归。
初八日,晴。祖大人寿辰,在添梓坪拜寿。巳刻,龙至柳衙叔家。申刻归。
初九日,阴。早,至柳衙叔家,申刻归。陶村四叔来家,同饭柳衙叔家。
从这几日的日记来看,曾家的龙灯,初六、初七两日,主要在他的叔祖父家,因为他们家还有酬谢的唱戏,曾国藩也听得不亦乐乎,整天都在叔祖父家,夜里都没有回自己家。
初八日早上回自己家,因为祖父的寿辰,在家拜寿。这天中午又带着龙灯到了离他家不远的柳衙叔家。初九这一天的早上,龙灯队伍还去了柳衙叔家,另一远房的叔父陶村四叔来了,他们又一起在柳衙叔家吃饭,柳衙叔家或许也有唱戏之类的活动。接下来三天,曾家的舞龙灯还有表演。
初十日,阴。早,至任尊叔家。饭后,同龙至曾祖坟上,又至元吉公坟上。午饭宽五弟家,夜归。
十一日,大晴。早饮宽三从弟家。饭后,同龙至祥坞从祖家,晚归。
十二日,晴。早饮祥坞从祖家。饭后,同龙归。夜,散龙。
初十这天,曾国藩先去了叔父曾任尊家,午饭后带着龙灯队伍到了曾家的祖坟,主要是在他的曾祖父竞希公曾衍胜,与太高祖元吉公曾贞桢的坟上有所活动。午饭在堂弟曾宽五家,到了夜里才回自己家,那么龙灯也在堂弟家有过表演了。
十一日早上,去了另一堂弟曾宽三家,饮酒。午饭之后,同龙灯队伍一同到祥坞的叔祖父家表演,晚上方才回家。
十二日这天,是曾家龙灯队伍的最后一天活动,早上还是去了祥坞的叔祖父家。午饭以后回来,估计在自己家这边还有一场龙灯表演,到了夜里,散龙,也就是解散龙灯队伍了。
下一天,也就是正月十三日,曾国藩的日记里记载“大姊家起龙至予家”;再下一日,正月十四日“饭后,家祖同龙至萧家冲”,这两日里的龙灯,当是他的大姊家重新起龙的一支了。或许他大姊家起龙灯,所用的道具,也就是他们自己家用过的那些吧。
这么看来,整个春节期间,曾国藩及其亲戚家,天天都有舞龙灯的演出,还有唱戏、宴席等等,真是一片喜庆气象,而这些喜庆也当于曾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出了一个翰林有关系吧。
责编:杨柳青
来源:岳麓书社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