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将邓绍良:文武双全的典型“湘西良将”

  湘西网   2018-02-01 09:51:36

54881

乾州古城的文庙是吉首文明的见证

54882

乾州胡家塘一角

文丨图  范诚

提起清末湘西的著名将领,大家知道杨岳斌、田兴恕、张文德、沈宏富、杨占鳌、张世富、罗荣光等等,但有一个将军几乎被人遗忘了,那就是乾州人邓绍良。

其实,他是最不应该被人遗忘的,因为他是这一批将领的领军人物。只因为他战死沙场比较早,其光环被后起的英雄们遮掩了。

邓绍良(1801~1858),字臣若,湖南乾州直隶厅(今吉首市)人。关于邓绍良的生平,《清史稿》卷四百二列传一百八十九有小传,比较简单,其中还有错误。清末著名学者朱孔彰的《中兴将帅别传》中有《邓忠武公绍良》一篇,对他的生平事迹介绍比较详细。现将两传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以还原邓绍良的传奇人生。

邓绍良父亲邓士俨,考取岁贡生,任平江训导,是当时比较受称道的人物。邓绍良自幼读书习武,才智过人。稍大以后,参加地方部队,补新场堡屯把总。道光末年,参加征剿湖南新宁土匪,因战功提升为千总,晋升为守备。

《清史稿》在这里出了差错。该文记载:“从剿崇阳土匪李沅发,率五百人破贼金峰岭,擒沅发,擢都司,赐花翎、扬勇巴图鲁名号。”事实是,崇阳是湖北的,崇阳土匪头目是钟人杰。而李沅发是湖南新宁的。湖北崇阳剿匪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而新宁李沅发起义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史稿》把二者混淆到一起了。

1849年,湖南新宁县爆发了由李沅发领导的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清廷招募军队,前往征剿。邓绍良率500人参与围剿,穷追猛打起义军至广西、广东、贵州一带,斩获很多。第二年,在新宁县城对面的金峰岭上,指挥抓住了农民起义领袖李沅发,邓绍良被升为提标都司,赏扬勇巴图鲁名号,换戴花翎。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很快占领广西桂林一带。他跟从提督向荣到广西庆远与太平军作战。初战告捷,太平军逃至浔州,据守大黄江。他指挥军队渡江,与太平军对垒。这时,太平军另一支部队从牛排岭来犯,他率领精骑五百横冲直撞,张开左右两翼,将两路太平军击退。又战象州,乘胜追击,抵达永安,连打胜仗,升为游击。

1852年,太平军围攻桂林,邓绍良率军增援,一个昼夜行军300里,猛攻桂林城西。桂林解围,邓授楚雄协副将。

太平军进攻湖南,他奉命镇守宁远,后守衡阳。太平军进攻长沙,他率军驰援,在城南外围烧毁太平军营垒,阿弥岭打退太平军进攻。当时太平军攻城不下,改挖隧道,城内听到地下挖掘的声音。湖南巡抚张亮基急招邓绍良率800人入城应急。9月,长沙古城魁星楼侧,太平军用地雷炸塌城垣,城墙崩塌数丈。守军与太平军肉搏。邓绍良身先士卒,拔刀独守城墙缺口。太平军猛攻登城,邓绍良挥刀砍翻当先一人,气势镇住对方。部下齐聚缺口,英勇抗敌。这时,太平军开炮射击,炮弹打穿他的右臂,鲜血淋漓,他仍坚守阵地,不下火线。此役共消灭太平军一百多人,守住了城墙缺口。接着又指挥士兵累土,修复了城墙。

1853年,升任安徽寿春镇总兵,又晋升江南提督。进攻镇江,当时太平军大批援军到来,邓绍良军队不满一千,坚守一阵,抵挡不住,部队溃败,被撤销职务,协助守金陵。不久,率五百人增援东坝,打了胜仗,又于采石大败敌军,移防安徽宁国。

1855年春,赏三品服及花翎,率军增援徽州,立功。后援宁国,收复芜湖,扫清沿江太平军,授陕西提督。

1856年春,奉诏进攻扬州,冒雨渡江,指挥精锐攻城,连续攻打六昼夜,成功。调浙江提督,帮办皖南军务。其后,辗转于江浙皖一带,纵横驰骋,连打胜仗。当时,“公以宁国为浙藩篱,而泾(县)尤皖南咽隘,自提兵遏其冲,相持至两年,贼死争不能入尺寸”。( 《中兴将帅别传·邓忠武公绍良》)

1858年,江宁太平军联合捻军侵犯黄池、湾沚,连续屯兵四十里。邓绍良自南陵回师攻击,把太平军赶走。太平军又进攻南陵,气势汹汹。他与总兵周大受前后夹击,大败太平军。接着攻破桃木段敌军大本营,追到孤山坝,摧毁敌人营垒,收复一些城池。

当时太平军人多实力强大,四面围攻。邓绍良所部一万六千人,分别防守各处要隘,湾沚大本营后方空虚,势单力薄。而太平军数倍于清军,占据河北三里埂、和尚桥等地,分兵来犯。防守日渐危机,邓绍良寡不敌众,请求增援。当时军饷久不到位,孤山坝各营相继失守。11月,总兵戴文英率金陵援军来救急,太平军操其后路,戴文英战死,援军溃败。守军弹尽粮绝,敌军进攻更加猛烈。邓绍良知道势不可支,回天无力。整理衣冠,向北再拜,举火自焚其营,率亲兵血战而亡,时年五十八岁。“公死,而浙(江)遂不能支矣”。诏赠太子少保,赐祭葬,谥忠武,赏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赏其父邓士俨白金四百两,当时他父亲已经八十七岁。

《清史稿》在后面的“论”中评价,“邓绍良、周天受老于军事,保障皖南,军律不严,终不能保全浙境……诸人皆当一面,以死勤事,其成败有足鉴者”,对邓绍良作了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纵观邓绍良的一生,作为湘西走出去的将领,有几个特点。

一是身先士卒,作战勇猛。邓绍良是典型的湘西人,有一种湘西人固有的血性,就是不怕死。表现在战场上,就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长沙守卫战中,城墙崩塌,他奋勇当先,独守缺口,挥刀杀敌。特别是右臂受伤后,血肉淋漓,重伤不下火线,表现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他所带领的多是湘西子弟,在他的感召下,都有一种不怕死的精神,所以战场上所向披靡,常常以少胜多。这也是他们常打胜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

二是文武双全,指挥若定。因为家学渊源,他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又因为尚武,练得一手过硬功夫,可以说文武双全。表现在战场上,就是善于谋略,机智灵活,沉着应对,敢打敢闯。他先属于向荣的部下,向荣一向刚愎自用,多打败仗。唯有他经常打胜仗,独树一帜。他的部队虽隶属于绿营,但他麾下都是湘西子弟,是绿营中最英勇善战的一支。他的部下多起于草莽,但都能听从他的指挥,学习他的谋略。他和后期湘军将领大多秀才带兵也不同,他虽非秀才,但有文化,多谋善断,有勇有谋。后来湘军将领正是承袭了他的这些优点,所以百战不殆,最后胜利。

三是提携部下,战将成群。他出道很早,带出了一批湘西子弟,湘军中后来那些成名的湘西将领,像杨岳斌、田兴恕、张文德、沈宏富、田兴奇、杨占鳌、张世富、罗荣光等等,官至总督、提督,都是他直接或间接带出去的。像田兴恕,“初为镇标兵,属邓绍良”(《中兴将帅别传·田巡抚兴恕》),张文德等《清史稿》有记载的,都曾是他的下属。还有一个凤凰人石玉龙,以练勇从征,隶属向荣、邓绍良部队,积功至游击。咸丰六年(1856),总兵秦如虎驻防安徽泾县,因丁忧离职,找不到合适的代理人。邓绍良便推荐他,以游击充统将。石玉龙感谢知遇之恩,作战更加卖力。其后,跟从邓绍良收复湾沚、黄池等地方,又在万级岭大败太平军,提升为副将。咸丰九年(1859)冬,太平军大举进攻泾县,石玉龙率部于蓝山岭迎战,初战告捷。太平军越聚越多,团团围攻,石玉龙虽然英勇冲杀,不能突围。身中十余枪而死,赠总兵加提督衔,谥刚介。

随着邓绍良地位的提升,他的湘西部下也亦步亦趋,跟着提升。有的另开炉灶,自成一军,像田兴恕组建虎威营等等。有的继续跟从,逐步提升。邓绍良遇难后,部下很多单独领兵,独当一面,最后成为封疆大吏。也有的成为赫赫有名的战将,在后来的战争中方显英雄本色。总之,他们离不开邓绍良的引导与栽培,邓绍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引路人。

责编:朱晓华

来源:湘西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