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2017届毕业生质量报告发布!哪些专业就业率达100%?

  湘潭大学三翼校园   2018-01-12 12:51:49

2017 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2017 届毕业生规模

湘潭大学 2017 届毕业生总人数为 8066 人,其中博士毕业生 68 人,硕士毕业生 1829 人,本科毕业生 5708 人,专科毕业生 461 人。近三届,博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人数比较稳定,本科毕业生人数增加较多,其中 2017届比 2016 届增加了 594 人。

二、2017届毕业生结构

1.学院结构

毕业生分布在 19 个学院,其中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及环境与资源学院的毕业生人数最多,依次为 1723 人、899 人、650 人。

2.专业结构

2017 届本科毕业生共分布在 82 个专业中,其中金融学、会计学、法学的毕业生人数最多,占比分别为 4.10%(234人)、3.94%(225人)、3.71%(212人)。

3.生源结构

湘潭大学2017届毕业生生源涵盖了除港澳台以外的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生源地占比最大为湖南省,比例为 50.26%。

生源人数超过 150 人的省份有:湖南省(4054 人,占 50.26%)、河南省(401人,占 4.97%)、陕西省(376 人,占 4.66%)、山东省(292 人,占 3.62%)、河北省(271 人,占 3.36%)、湖北省(223 人,占 2.76%)、安徽省(220 人,占 2.73%)、广西省(193 人,占 2.39%)、云南省(179 人,占 2.22%)、山西省( 169 人,占 2.10%)、海南省( 158 人,1.96%)、四川省(150 人,占 1.86%),共占全校毕业生总人数的 82.89%。数据显示,中部省份(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占比为 64.27%,而东西部及直辖市生源占比相对较小。

4.性别结构

在 2017 届毕业生中,男生总数为 3744 人(博士毕业生为 41 人,硕士毕业生为 810 人,本科毕业生为 2651 人,专科毕业生为 242 人),女生总数为 4322人(博士毕业生为 27 人,硕士毕业生为 1019 人,本科毕业生为 3057 人,专科毕业生为 219 人)。总体上,男女比例为 0.87:1,博士毕业生男女比例为 1.52:1,硕士毕业生男女比例为 0.79:1,本科毕业生男女比例为 0.87:1,专科毕业生男女比例为 1.11:1。

男女比例最高的学院为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比例达4.60:1;其次为机械工程学院,比例达 4.04:1;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 3 个学院毕业生男女比例超过 2:1。而哲学系、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7 个学院毕业生男女比例低于 1:2。

5.民族结构

2017 届毕业生分布在 26 个民族,其中汉族毕业生为 7538 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3.45%;少数民族毕业生为 528 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6.55%,少数民族以土家族和苗族人数居多,人数分别为 145 人(占比 1.80%)和 99 人(1.23%)。

三、2017 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1.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截至 8 月 31 日,2017 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 93.07%。其中硕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最高,为 93.93%;博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最低,为 88.24%。

2.学院及专业初次就业率情况

在本科毕业生中,初次就业率最高的学院是化工学院,初次就业率为99.08%。在 18 个学院中,有 16 个学院初次就业率在 90%以上。从专业方面来看,在82个专业当中,有 15个专业的初次就业率达到100%。

四、2017 届毕业生就业类型

在 2017 届毕业生中,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的占比最多,达到 46.14%(3722人);其次为其他录用形式就业,比例为 23.88%(1926 人);另外升学 1491人,占比为 18.48%。

五、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

按国家统计局 2011 年发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标准,将毕业生就业单位划分为 20 个行业。

2017 届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去向行业结构中,毕业生就业行业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制造业(17.1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6.29%)、教育(8.51%)、金融业(7.87%)、建筑业(6.38%),总占比 72.13%。

六、2017 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

1.区域总体流向情况

2017 届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中,毕业生在湖南省就业人数最多(2543人),占比为 31.53%;其次是广东省(1476 人,占比 18.30%)、北京市(271人,占比 3.36%)、浙江省(233 人,占比 2.89%)、上海市(210 人,占比 2.60%),其他地区就业人数均在 200 人以下。

2.各学院各专业学生就业省份流向情况

3.重点城市流向情况

2017 届毕业生重点城市流向情况中,毕业生在以下 31 个城市就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 59.98%,吸纳毕业生人数最多城市分别是长沙、深圳、湘潭、北京、广州、上海、株洲 7 个城市,所占比例皆在 2%以上。

七、2017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2017 届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中,毕业生在其他企业就业最多,为 3491 人,占比为 58.73%;其次为国有企业(958 人,占比 16.12%)、三资企业(366 人,6.16%)。

八、2017 届毕业生就业职业结构分布

2017 届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单位职业结构中,毕业生职业结构以其他人员最多,人数为 2196 人,占总体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为 36.94%;其次为工程技术人员(897 人,占比 15.09%)、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742 人,12.48%)。

毕业生就业相关分析

一、就业满意度

毕业生对就业状况评价中,89.37%的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状况(含就业、自主创业、继续深造等)较为满意,毕业生总体就业满意度较高。

毕业研究生对当前就业状况的满意度达到 92.29%,本科毕业生满意度(88.56%)略低于总体满意度。

二、职业期待吻合度

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分析中,毕业生的总体职业期待吻合度为 78.62%,其中职业期待非常一致的毕业生占比 7.12%。

毕业研究生职业期待吻合度较高,为 86.96%,其中非常一致占比 8.96%,一致占比32.15%;本科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为 75.46%,其中非常一致占比6.44%,一致占比 19.00%

三、薪酬福利满意度

毕业生薪资区间分布中,91.14%的毕业生薪酬在 3000 元以上,月薪在3001-6000 元区间的毕业生占比达到 73.66%,17.48%的毕业生月薪在 6000 元上。

从不同学历层次来看,毕业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生的薪酬主要集中在3001-6000 元区间内,分别占比为 61.92%、78.44%;在 6001-8000 元这个中等偏高收入区间内,不同学历的毕业生收入差别较为明显,毕业研究生在该区间内占比达到 19.63%,而本科毕业生占比为 7.75%;在 8000 元以上的高收入区间,毕业研究生占比为 13.44%,远高于本科毕业生占比(3.61%)。

毕业生对薪资评价中,薪资总体满意度为 73.14%,其中对薪资比较满意的毕业生居多(53.50%),小部分毕业生对薪资不太满意。主要原因:一是薪资水平与期待值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毕业生并不适应职业身份转换;三是面对生活压力等方面,薪资水平关系到物质生活状态,难以满足自身需求,导致毕业生对薪资不太满意。

不同学历毕业生对薪酬的整体满意度差别不大,毕业研究生的薪酬满意度较高,达到 76.41%,本科毕业生的薪酬满意度为 71.84%

四、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调研结果表明,2017 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总体相关度为 78.94%,其中非常相关占比 21.05%。

毕业生从事不相关工作的原因分析中,毕业生从事不相关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本专业相关工作与自己的兴趣不符(36.44%)、就业机会少(22.18%)、收入待遇较低(9.86%)。

五、工作岗位评价

毕业生对工作环境评价中,83.23%的毕业生对当前的工作环境感到满意,6.15%的毕业生对当前的工作环境不太了解。

毕业生总体更换工作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没有更换过工作单位的比例最大(78.24%),更换过 2 次以上的比例为 2.80%。

六、求职行为分析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关注度最高的因素是“薪酬水平”,达到 26.86%;其次分别是“单位的发展空间”(17.67%)、“就业地理位置”(14.87%)和“工作稳定性”(11.97%),除其他因素外,关注度最低的因素分别是“单位培训”(1.88%)、“父母期望”(1.16%)。

在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21.31%的毕业生认同就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学历”,其次是“个人素质”(20.88%);其他较为重要的因素依次是“实践/工作经验”(14.33%)、“专业背景”(12.08%),其中个人素质和学历比较接近,且大于其他因素,可见两者在就业过程中最被看重;仅有 1.63%的毕业生认为“参加竞赛获奖经历”对就业有所帮助。

毕业生求职渠道调研显示,母校推荐(校园招聘会、老师和校友推荐、母校就业网站等)为毕业生获得工作的主要途径,占比为 54.62%;其次,是毕业生通过自己直接联系应聘(参加社会公考,直接联系单位等)获得工作,占比为31.52%。总体来看,通过母校推荐获得工作的比例较高,这反映了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较为完善,因而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服务的满意度较高。

七、继续深造情况分析

2017 届毕业生选择国内深造的比例达到 92.33%,可见在国内深造依旧是毕业生的主要选择;其次是出国(境)继续深造(7.36%)。

2017 届毕业生选择升学深造最主要的原因是提升学历层次(26.78%),其次分别是对专业感兴趣,深入学习(24.98%)、提升综合能力(23.7%)、增加择业资本,提升就业竞争力(22.67%),四者差异性不大。

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所读专业和目前所读专业一致性分布数据显示,毕业生所选专业与目前专业一致性较高,达为 83.06%。

毕业生在湖南地区深造的人数最多(407 人),占比 42.18%;其次分别是广东省(9.74%)、北京市(5.08%)。

在热门留学国家中,在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及美国等地区留学或就业的毕业生较多,占比分别为 21.90%、14.29%、10.48%、10.48%,其中选择英国留学或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最多。

毕业生选择深造学校层次结构中,55.26%的毕业生在“双一流”高校深造,32.46%的毕业生在本校深造,毕业生深造的学校层次较高,可见学校校风学风较好,学生学习比较刻苦。

八、自主创业情况分析

毕业生自主创业是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及价值的比例最大(60%),远远大于其他原因,可见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内在驱动力;其次分别是有好的创业项目(25.71%)、受他人邀请创业(5.71%)、未找到合适的工作(5.71%)。

毕业生创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28.57%)、教育(17.1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4.29%)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43%),以上四者之和为 71.43%,其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创业的毕业生最多,主要原因:一是创业门槛较低,对技术要求不高;二是资金投入较少,回报率较快。

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最主要资金超过半数是其他方式,比例为 51.43%,其他来源主要是父母资助(25.71%),可见家庭支持对毕业生自主创业非常重要;其次是大学生创业贷款(17.14%);值得注意的是风险投资和创业扶持基占比较小或者没有,可见毕业生的融资意识不够强、对政策不够了解,建议学校加强金融资本市场的通识教育以及对创业正常的解读,拓宽学生融资渠道。

家人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情况表明,60%的家人非常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40%的家人勉强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可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社会对学生创业的态度逐渐发生着积极改变,毕业生家庭对学生创业持更加宽容的态度,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鼓励和支持。

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知识储备分析表明,28.57%的毕业生在自主创业前已到社会中历练,其次分别是多和朋友沟通,整合身边资源(25.71%)、向成功创业者学习(22.86%)。

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储备分析表明,34.29%的毕业生认为沟通协调与处理社会关系能力最重要,其次分别是持续学习能力(17.14%)、管理领导能力(11.43%)。

九、制约求职的相关因素

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调研显示, 22.00%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缺乏实践经验”;其次分别是“适合自己专业和学历的岗位不多(17.83%)”、“用人单位待遇和条件不符合预期(16.72%)”。

责编:肖畅

来源:湘潭大学三翼校园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