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 2018-01-20 07:32:59
湘菜·味解之谜
“牛气冲天”的秘制牛夹骨除夕吃讨好彩头

肩胛骨处肌肉发达,筋多,肉质也比较坚实,这道秘制的牛夹骨吃起来外酥里嫩。

“筷乐湘约”总经理刘建波,从厨22年,曾在深圳、东莞、湖南等多家餐饮公司任行政总厨。他融合粤菜湘菜烹制手法制作这道秘制牛夹骨。 组图/记者金林
年夜饭作为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餐饭,筹备工作往往早早就开始。已经正式进入腊月,你开始为年夜饭做准备了吗?如果你还没想好年夜饭的菜单,那么,一定要紧紧跟上我们《湘菜·味解之谜》节目的步伐哦!
年夜饭的餐桌,牛肉是道必不可少的菜,据说在除夕夜吃了牛肉,在新的一年就会“牛气冲天”,所以这次我们请来长沙木莲路上维也纳国际酒店“筷乐湘约”餐厅总经理刘建波为大家带来一道创意湘菜——秘制牛夹骨。
文/记者储文静
牛肉从天子专享到市民饭桌,是个漫无边际长的过程
为什么吃牛肉就代表着牛气冲天呢?除了谐音之外,在中国,牛肉确实有它与众不同的地方。中国人一直对牛很重视,牛能耕田犁地,更早时期也用牛角牛筋制造弓箭,牛很早被各个诸侯国当保护动物养。《礼记·王制》上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牛肉在那个时候老百姓不能随便吃,只有位高权重的周天子才能吃到。
到了春秋时代,相继兴起的强大诸侯取代周天子维护诸侯国之间秩序,吃牛肉的特权也随之转移。在齐桓公、晋文公等人举行的会盟大会上,代天子征伐的霸主们主动宰杀牛来招待各位诸侯,手执牛耳是当时霸主的标志。物以稀为贵,牛肉自然在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在《楚辞》的“大招”和“招魂”篇的菜单排名中牛肉是排在第一位的。
到了战国时代,耕牛成了重要的生产资料,吃牛肉更成了罪过。商鞅变法后秦国法律规定将政府配给的牛养瘦了当事人都要坐牢,更不用说吃牛肉了。汉朝的法律规定杀牛者要给牛偿命。东汉时只有三公和大将军在过年时可以领到200斤牛肉,这是他们年终奖的一部分。
至于北宋末年水浒里的草莽,时时要来两斤牛肉,一坛好酒,也确实能看出他们生活得有多么肆意。
湖南人吃牛肉也有悠久的历史。不仅爱吃,还有特定的时间。在民国时期,湖南人最普遍吃牛肉的时节,是中秋节。1923年9月27日湖南《大公报》刊发《中秋节之长沙商业状况》:“本埠一届中秋,家家户户喜食牛肉,而各牛行对于中秋生意异常注意。昨日市价涨至三百六十有奇。道门口一家约计宰牛三十头以上。”而老长沙人最喜欢吃的一道中秋时令菜,就是茭瓜炒牛肉。至于除夕的牛肉菜肴,则更是稀奇繁多。
融合粤菜湘菜烹制手法,呈现外酥里嫩的美味
牛的部位和吃法多种多样,对于无肉不欢的肉食者来说,只有变着花样吃才能得到极致的满足。分解牛难,弄清数十种牛肌肉同样不易。从大了分,一头牛可以大致分为前部、腰部和腿部三部分。按肌肉组织细分,则至少可分为38种部位,每个部位有不同的用处,不只是价格因素,也跟它本身的形状、肥瘦度、口感有关。我们平时吃牛肉,通常会吃到的有牛排、牛尾、牛腱、牛腩、牛臀肉等。这一次吃的是牛的肩胛骨。
据本期节目特邀主持人、中国烹饪大师、湘菜名师张海兵介绍,秘制牛夹骨用的就是牛的肩胛骨。肩胛骨是牛经常运动的部位,肌肉发达,筋多,肉质也比较坚实,所以烹饪出来的口感非常好,菜看上去有大理石的质感,放到嘴里外酥里嫩,有高汤卤制的入味,又有辣椒面的提味。
至于这道牛夹骨的烹饪手法,刘建波也借鉴融合了粤菜的制作方式与湖湘本土烹饪手法,通过卤制、裹上面糊、油炸的方式,创新地呈现了一道外酥里嫩的美味。
团年饭是一年下来最最最重要的一顿饭,除了要选购好的食材,要细心烹饪,分量要足,味道要好,更重要的还要讨一个好彩头。这道“牛气冲天”的菜就能满足你的所有要求。它不仅大气、美观,还非常味美。而且还蕴含着来年的满满自信和美好憧憬。年夜饭上有了这道菜,大家新年里一定都会牛气冲天,一帆风顺!
湘菜谱
秘制牛夹骨
主料:牛肩骨
调料:植物油、料酒、酱油、盐、生姜、辣椒、干葱头、八角、桂皮、辣椒酱、泡打粉、面粉、鸡蛋
制作方法:
1.买好的牛肩骨清洗干净。凉水入锅,放入适量的生姜、料酒,煮开焯水。
2.将焯水的牛肩骨放入高汤中,加入八角、桂皮等卤料,卤制2小时。
3.将卤好的牛肩骨改刀,将骨头剔除。4.用鸡蛋、面粉、泡打粉调制面糊,将剔下的牛肉裹上面糊。
5.将裹上面糊的牛肉放入七成热的植物油中炸。第一次炸成浅黄色,第二次炸成金黄色。
6.将炸好的牛肉切片、装盘,就完成了。
本报记者储文静
责编:肖秀芬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