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湘菜报 2018-01-29 16:57:17
2017年中秋节临近之际,武冈空饼传承人银丽芳、银中华姐弟到长沙赠送我两盒空饼。中秋节前,武冈城里大街小巷都漂浮着一种喷香的还带着丝丝甜味儿的气息,这就是武冈空饼出炉的味道。它漂浮到室外,飘散在空气中,笼罩着整个武冈古城。

武冈有个古老的习俗中秋节吃空饼,已经有五六百年历史。在中秋节的晚上,凉风习习,月明如霜之时,家里的男主人就搬出桌椅板凳,摆上庄严的祭坛,开始中秋节最重要的环节——祭拜月神。孩子们匆忙从自家果园里摘来几个溜圆的大柚子,挑选一个最大的放在香案上。男主人点好香烛,把冒着袅袅青烟的柱香插在柚子上,以烧柚香来祭祀他们心目中的月亮之神嫦娥。空饼是武冈人烧柚香、敬月神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贡品,往往在中秋节前几天就购买好了。由女主人洗一个干净的瓷碟,恭恭敬敬地放入三排九个空饼,迈着莲莲细步送达香案前。一家人由男主人带领排成两三排站在香案前,一起面对天空皎洁的明月,祈祷全家人幸福安康。

做空饼需要的是传统古法的麦芽糖,麦芽糖就是我们俗称的米糖。只有采用早稻米才可以制作上好的麦芽糖。早稻米要经过制糖人的严格精选,还要添加他们特意阴干的橘皮和提前一个月催发的冬小麦麦芽,再经过几百年传承的古法熬制而成。这样的麦芽糖才可以用来做武冈空饼,做出的空饼才有传统的味道。

银氏族人以熬制麦芽糖为业。20世纪50年代初,第十五代银氏族人银泰祥熬制麦芽糖时,不仅完全吸收古法,还加以改良,熬出来的麦芽糖以酥、脆、甜、软著称,香软可口,成为武冈人的最爱和最美的回忆。1953年,银泰祥与同村的王树生等人在上龙桥创办农业合作社,一起熬制麦芽糖。1955年,武冈县人民政府收购银泰祥等人的合作社,成立武冈县合作联社,即后来的武冈县糖厂。武冈县糖厂成立之初,由银泰祥主持和把控熬制麦芽糖的技术,把武冈县糖厂办得有声有色。银泰祥又把族人银运良招进武冈县糖厂,作为厂里得力的技术骨干。银泰祥去世后,银运良继任武冈县糖厂的厂长职务,成为现在最老的技术人员。1978年,银泰祥之子银和治进入武冈县糖厂,跟随父亲学习熬制麦芽糖。20世纪80年代,武冈熬制麦芽糖达到全盛时期,大大小小的厂子、作坊有100多家。银氏族人每家每户都做起了熬制麦芽糖的小作坊,大家一起生产麦芽糖为业。

银泰祥在传统麦芽糖的熬制基础上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他把麦芽糖在原来的基础上再熬硬一些,加入少量米粉,拉白就成为现在白麦芽糖,即我们习惯说的米糖。从此,南乡银氏白糖就在武冈及周边地区远近闻名。银氏族人学得技术之后,也纷纷离开武冈,到梅山文化区域的各地去制作米糖,梅山地区的乡镇和村庄才有了贩卖米糖的小贩和甜蜜的记忆。
武冈空饼做得好不好,全靠这麦芽糖的质量和数量。麦芽糖必须是全手工制作的,所有的空饼原料必须是地地道道的手工传统麦芽糖和新鲜面粉,否则无法做出精美绝伦的武冈空饼。银泰祥对传统的武冈空饼工艺进行了梳理,并对那些操作程序进行了合理的规范化和量化,让武冈空饼在出炉之后更加美观、漂亮,食客拿在手里有艺术品的感觉。

2000年,银和治夫妇把父亲留给他们的武冈空饼秘方拿出来,经过反复研制之后,终于复原了武冈传统的空饼。新的银记空饼在武冈及周边地区走俏,中秋节前几天需要排队购买。银和治的女儿银丽芳大学毕业后,每到中秋节前半个月,她都要请假回家协助父母制作空饼。2016年,银丽芳和弟弟银中华一起制作空饼,传承祖先的事业,并对空饼进行了又一轮的改革创新,馅芯里加入坚果粉末。
刚出炉的武冈空饼外表焦黄,皮薄中空,空饼平底镶满芝麻粒儿,里面饼底铺满一层黑红色的糖衣,香甜酥脆。纯天然的坚果香味和口齿留香的面粉醇香,轻轻咬开之时,空饼爆发出“嘣噶嘣噶”的脆响,那甜丝丝的麦芽糖随着舌尖在口腔里旋转,那香酥酥的芝麻味儿立刻迷泛到两腮,给人纯美的享受。放一段时间的空饼会变软,那醇香弥散,用舌头抵触一下饼皮即化,老人和小孩都可以吃。如果想吃脆酥的感觉,把变软的空饼放在微波炉加热三十秒即可,它又回到了刚出炉的状态。

在武冈人的记忆里,空饼就是香甜和美好童年的象征,也是他们儿时的甜美记忆,深深的根植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也是他们离开家乡最甜美的脑海符号。武冈人回到故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尝尝家乡的空饼,让自己找到儿时的感觉。
春节快到了,银家的订单如雪片般飘来。节后离乡的武冈人的大包小包中,必有一袋或几袋银记空饼。
文/巴陵

责编:周歌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