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社 2017-12-08 12:08:05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但凡接触过《陋室铭》的读者,要淡忘这十六字真言,绝非易事。
岳麓山风景
岳麓山位于星城之西、湘江之畔,海拔高度居然只有区区300米,其躯干绝对算不上伟岸。然而无论是谁,都不敢小瞧岳麓山,为何?因为山中有“仙”,而且数以万计,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黄兴、蔡锷、陈天华、禹之谟、姚宏业、刘道一、蒋翊武、陈明仁、丁文江等数十位爱国志士归骨于此地,陆军第4军、陆军第10军、陆军第73军数万名抗日阵亡将士安魂于此地,这么大的气场,你若身临其境,它就像山雾林霭一般可观。岳麓山驰名遐迩,当然还得益于岳麓书院的千年加持,“惟楚有材”岂是凭空自诩,其中出息的“仙”遍及全国。
曾国藩二十四岁时就读于岳麓书院,师从大儒欧阳厚均,他的名字被收录于岳麓群仙谱,谁会发难和质疑?左宗棠二十岁时就读于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书院,师从贤士贺熙龄,他渡过湘江,到岳麓书院悉心观摹,他登临赫曦台,与同学少年击掌吟啸,都很有可能,若将他列入岳麓群仙谱中,则不够妥当。
左公知道,岳麓山既有神气,又有仙气,他没料到,彼此的缘分竟浅若雪泥鸿爪。其实,左公原本有机会在岳麓山中成“仙”,可惜最终无法兑现。
光绪三年(1877),左宗棠写信给回湘休养的老朋友、老部下刘典,重点在于选穴事宜:
承示板石坳佳壤,已将亡室及二小女改葬,前得四小儿来信,已奉告矣。前数日得二小儿回省后来信,并言老兄所相道林桥一穴,岳麓一穴,价均不昂,拟即留为寿藏,他年归蜕于此。岳麓脉自龙山分出,蜿蜒千余里,较岳虽博厚不如,而盘折雄秀实有独胜之处,南轩与朱子于此山游览殆遍,非无因也。已饬小儿辈请源圃兄于岳麓定穴作生基,死便埋我,湘山湘水,乐哉斯丘!来示云云,二小儿已经禀达。所以为弟计者至为深远,感荷何言!他日魂魄有依,地下犹拜故人之赐也。
左宗棠
刘典是综理事务的高才,左公非常信任他的眼光。光绪二年(1876),左公的正室周夫人和次女孝琪、四女孝瑸改葬到湘阴县东山板石坳,这块“佳壤”就是刘典相中的。嗣后,刘典又在道林桥和岳麓山看中两块墓地,价格都很公道,这些情况,四子左孝同和次子左孝宽均已写信告诉父亲。这就引发了左公在岳麓山卜阴宅、建生圹的强烈兴趣。他将岳麓山视为上佳的归骨安魂之所,理由是现成的,此地环境优美,南宋大儒朱熹、张栻遗留的郁郁文气也值得他流连。“死便埋我,湘山湘水,乐哉斯丘!”这是主意已定的语气,也是心情畅快的笔调。
光绪十一年秋,左公病逝于福州,终年74岁。适值中法战争草草结束的特殊时期,伟人辞世,举国震悼,哀荣备至,饰终之典优渥,朝廷先后发出《御赐祭文》三道和《御制碑文》一篇,评价直达顶格,“生为社稷之臣,殁壮山河之色”,这样的盛赞,左公当之无愧。
令人困惑的的是:左公的遗愿并未更改,为何他的灵柩却弃葬岳麓山?左公生前封爵二等恪靖侯,身后追赠太傅,予谥文襄。朝廷要妥善安葬这位极品功臣,必须遵照最高的规格和礼仪,对墓园范围和周边环境均有苛刻的要求,岳麓山上少有平旷之地,左公的遗愿便只能搁置一旁了。
当初,左宗棠的灵柩运至长沙北城外史家坡,即因该处左氏祖茔地形狭隘,难以兼容,只得另寻佳壤。官方经营一年多后,方才由社会贤达隆重公祭,将左公灵柩安葬于善化县八都杨梅河柏竹塘之阳(今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左公墓原有墓碑三通,主碑刻文为“皇清太傅左文襄公之墓”。
左宗棠墓
据梁小进先生撰写的《一代伟人归葬长沙始末》所记,左公墓园的初始规模大到惊人的程度。“墓前花岗石级数十步直铺山下,接神道,伸向两侧,立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华表各一对。墓地左侧建有一座墓庐屋,青砖青瓦,其砖如城墙砖大小,侧面刻有‘左太傅祠’四字。墓庐二进三开间,一进中为过道,两侧分立青石碑各三方;二进居中的堂屋为享堂,设有左文襄公神位。……神道西端即为龙尾之所在,并由此东转,接上一条三四尺宽的石道。东行约五百米处建有一座牌坊,四柱三门三楼,正中坊额刻咸丰帝题书‘旂常懋绩’四字,中门两边分别立有一对石狮、石象。石道再往东,约五百米处建有一御碑亭,坐西朝东,八角八柱,盖琉璃瓦,周砌矮墙,东向开门;中立御制碑,下以龟趺承负,碑体包括碑冠、碑座高约五米。御碑亭东向,仍有石道,铺往杨梅河码头。”你看看,官方要找块佳壤整理出偌大一座墓园,岳麓山也不免显得有些局蹐。
岳麓山上少一“仙”,这是盖世功名铸就的遗憾,即使九泉之下有灵,左公也只能怅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文丨王开林
责编:李婷婷
来源:岳麓书社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