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克仓库 2017-12-09 08:29:00
除了亲眼见一见这些沉淀千年的宝藏,还有一种「严肃活泼」的方式让我们轻松的了解国宝的前世今生。这个年末,博物馆大力进军「综艺界」了!
今天要说的《国家宝藏》相信大家已经有所耳闻,在即将迎来紫禁城600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将各自推选三件国宝级藏品登上《国家宝藏》,平时难得一见的院长馆长也齐聚一堂,为自家镇馆之宝站台坐镇。
已经播出的第一集中,故宫博物院携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华第一文物」石鼓、「瓷母」釉彩大瓶震撼登场,让人沉醉在千年艺术之中。
我们今天来看看,接下来各大省级博物馆献上哪些「镇馆之宝」呢?
上海博物馆
- 大克鼎 -
西周孝王时期 捐赠者:潘达于
大克鼎是西周晚期(孝王时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90字,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的内容。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径75.6厘米。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
- 商鞅方升 -
秦始皇时期
战国商鞅方升是一件战国中期的青铜器, 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容积202.15毫升。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即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定为一升。说明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已经运用「以度审容」的科学方法,反映了我国在数字运算和器械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 缂丝莲塘乳鸭图 -
南宋 | 朱克柔
缂丝是我国传统丝织品之一。以本色丝线作经,彩色丝线作纬,用通经回纬(即不同颜色的纬线按图案所需不同的色彩区域分别局部织入)的方法织成。这种工艺最初发现于汉代新疆地区的毛织物上,到唐代始见缂丝织物,且以日常实用品为主。至宋代缂丝工艺开始由实用品向艺术品过渡,并步入高潮。
《莲塘乳鸭图》整个画面生动温馨,色彩变化丰富。青石上缂制隶书小款「江东朱刚制,莲塘乳鸭图」,画面左下角有「克柔」朱红印一方。此作品幅式巨大,组织细密,丝丝缕缕皆匀称、分明,在现存的宋代缂丝传世作品中属上乘之作。
南京博物院
南壁画为嵇康等人画像
-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
南朝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荣启期是春秋时代人,为何把他和竹林七贤放在一起,可能是因为其思想与「竹林七贤」有相通之处。
北壁画为荣启期等人画像
《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的原作者尚不确定,有顾恺之派和陆探微派两种说法,不管哪种都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提供了可靠而详实的资料,因此备受美术史界的高度重视。
- 坤舆万国全图 -
明 | 利玛窦
《坤舆万国全图》(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由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贡献。
《坤舆万国全图》通幅纵168.7厘米,横380.2厘米。图首右上角题「坤舆万国全图」6字。主图为椭圆形的世界地图,此外并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右上角有九重天图,右下角有天地仪图,左上角有赤道北地半球之图和日、月食图,左下角有赤道南地半球之图和中气图;另有量天尺图附于主图内左下方。各大洋绘有各种帆船共 9艘,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共15头,南极大陆上绘陆上动物共8头,有犀牛、象、狮子、鸵鸟等。
根据这副图的注解,能证明中国在明朝甚至以前的时期里就已经了解包括南美洲在内的许多地方。
-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
明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2米,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被称为「天下第一塔」。
大报恩寺塔矗立在南京城南长达400多年,直到1856年才毁掉。大报恩寺塔的消失,「责任人」是太平军——「咸丰六年,遭洪杨焚毁,并砖库亦被炸去。」现只存留一些残垣断壁收藏在各馆中。
浙江省博物馆
-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 -
新石器时代
此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
- “彩凤鸣岐”七弦琴 -
中唐
「彩凤鸣岐」琴制作于中唐,是近代琴学大师杨宗稷最珍爱的三张琴之一,杨氏评价「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与故宫著名的唐琴「九霄环佩」可相提并论。琴长124.8厘米,额宽16.3、肩宽18.8、尾宽12.5厘米,厚5.4厘米。虽历经沧桑,却仍能弹奏出悦耳动听的琴曲。
- 金箔贴花花轿(完工桥) -
清末
此轿是清末民初宁波式花轿,木质雕花,朱漆铺底饰以金箔贴花。轿上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三种工艺手法进行装饰。轿顶上是锡制的立体形盛开的莲花,轿上雕有250个人物、花鸟虫兽。这顶轿子的结构前后左右对称,雕有24只凤凰,38条龙,54只仙鹤,74只喜鹊,92只狮子和124处石榴百子等。还有一组组圆雕人物,组成的戏曲场景。
此轿子由几百片可拆卸的花板组成,没有特设的轿门。轿子上没有一枚钉子,都用榫卯结构联结。
湖南省博物馆
- 西汉T型帛画-
西汉
西汉T型帛画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1号墓。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形状呈「T」字型,向下的四角缀有穗形飘带,最上端裹有竹棍,两端系丝带用于悬挂。
画面完整,形象清晰,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界、人间和地府的景象,描绘出许多祥瑞的图案。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研究汉代绘画艺术珍贵的实物资料,是国家文物局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 皿方罍-
商代晚期
商代晚期铸造,属酒器中的盛酒器一类,器盖高28.9cm;器身高63.6cm ,该皿方罍器型硕大,雄浑庄重,雕刻精美,富丽堂皇,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充分反映了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高超技艺和摄人心魄的气势,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神品」,堪称「方罍之王」,是中华灿烂文明和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绝佳见证。
-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
唐代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为唐朝的文物。高19厘米,底径11厘米,198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窑窑址。酒器。以诗歌为饰是长沙窑装饰的重要特征,此壶以褐彩在流下腹部题写诗歌一首:「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lòng)春声。」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 杜虎符 -
战国
杜虎符是战国时期至秦朝的文物,符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这件杜虎符便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调兵凭证,右边留存于朝廷,左半交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保管,使用时两半相合,即为「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
- 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 -
唐
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大足元年(701年)遭谗言被武则天杖杀,时年19岁,中宗复位后,于神龙二年(706年),以太子身份陪葬乾陵并号墓为陵。阙楼仪仗图共两幅,内容相同,分别绘于唐懿德太子墓墓道东壁和西壁。均高296—420cm,宽976—928cm,揭取时被对应分为四小幅。画面壮阔,人物众多,以山为背景,绘城墙、阙楼和即将出城的仪仗队。
-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
唐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外径4.6厘米,金香盂直径2.8厘米,链长7.5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质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用银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
这样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里面的香料不致撒落于外。尽管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珑剔透,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设计之科学与巧妙,令现代人叹绝。
湖北省博物馆
- 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
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绿松石。
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曾特请龙泉宝剑铸剑师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名贵的宝剑。其剑名分别为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都是削铁如泥的稀世宝剑。此剑虽历经数千年,但剑身没有锈迹,花纹光亮如新,剑锋闪烁寒光,依旧锋利无比,实为旷世罕见之奇物。
- 曾侯乙编钟 -
战国早期
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可以说是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 云梦睡虎地秦简 -
战国晚期
睡虎地秦墓竹简创作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辽宁省博物馆
-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
宋
《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是顾恺之绘画的重要传世摹本,纵26厘米、横646厘米,系北宋佚名作品,绢本,设色,高27厘米,长635.3厘米。原作是根据三国曹植的抒情名篇《洛神赋》为依托而创作的连环画,是传世中国画中以文学为题材的最早作品之一。
- 鎏金木芯马镫 -
十六国
朝阳北票冯素弗墓出土,马镫的木芯为桑木条揉成,外面包钉一层鎏金铜片,马镫为中国所发明,这副为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完整马镫,墓葬年代为公元415年。
- 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
唐
王羲之墨迹早在北宋时期就很难获得,唐摹本日渐稀少。唐代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勾摹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从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之间书风的传承关系,为研究我国书体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此摹本在流传过程中曾两遭火劫,一次是明代无锡华氏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清宫失火,至今仍清晰可见火烧的痕迹。在王氏一门书迹丧失殆尽的情况下,此册摹本无疑是研究东晋书法最为可靠的珍贵资料。
河南省博物馆
- 贾湖骨笛 -
新石器文化早期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长23.1厘米,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
贾湖骨笛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 妇好鸮尊 -
商代晚期
妇好鸮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属于商代晚期物品,通高45.9厘米,口径16.4厘米。就妇好鸮尊的造型、纹饰而言,它是妇好墓所出468件青铜器中的精品。它造型新颖,各部位纹饰和谐,头部羽纹动感尤烈,予观者以扶摇直上八万里的艺术感染力,无愧于战神之美誉。
它呈现出商文化刻意创新、追求完美的精神。而就妇好墓出土的青铜礼器、武器群而言,它们是商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的物质载体,是中国青铜时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的物质证明。
- 云纹铜禁 -
春秋中期
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起于西周初年,灭于战国时代。之所以称「禁」,盖因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之因,均在嗜酒无度。
周鉴于此,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在这种情况下,王公诸侯虽在祭祀时可以饮酒,甚至违法饮酒,但承置酒器的案具却烙下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的印痕——名曰「酒禁」。
此禁整体用失蜡法铸就。因失蜡法文献所见较晚,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由此,学界认为失蜡法铸造工艺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相当成熟。它不是舶来品,是中国固有的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
注:最终呈现作品以节目播出为准。
在这个节目中,每件藏品都邀请明星去博物馆去参观、了解国宝,再演绎文物故事,这种新颖的形式绝不是媚俗讨好观众,娱乐化的表现方式没有让节目偏离主题,「有趣」反而是文化的「润滑剂」。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希望这种「清流综艺」再多一点,让更多的人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去激活深沉古老的历史,让国宝们活起来,展现它们承载的历史记忆。
- END -
责编:李婷婷
来源:夸克仓库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