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饭、做猫乳、冬至酒……旧时长沙,冬至大如年

  大猛策长沙   2017-12-22 08:11:19

【前言

经立冬、小雪、大雪等农事节气后,乡村固然处于农闲阶段,一些农户开始到城中找事做, 而旧时城市工匠则开始加夜班赶工。

到了冬至这一天,黑夜最长,白天最短,今天长沙城乡民众多有这一天特意食用红枣糯米饭。

据说,可保证最冷的天气, 能够不生冻疮, 显然这是旧时人们对于寒冷疾患所使用的一种小小巫术而已,遵循的是英国民俗学家弗雷树所揭示的同一律而已。

此时,节气上尚有小寒、大寒,天气是越来越冷,但寒冬过去就是新春。人们内心充满希望,因为家族的团聚、 人情的温暖已离所有人越来越近。

要过年了,开开心心,团团圆圆,中国人的岁时节令,也像中国人爱看的戏剧一样,要以大温暖、 大团圆宣告落幕。

除夕之后, 一切又重新并从新再来。

冬至大如年

关键词:糯米饭、冬至肉、做猫乳、冬至酒

作者丨任大猛

冬至,既是中国农事廿四节令中极重要的一个。

在古老的中国,冬至节从周代起即成为一个传统大节并传承到民国初年。

民国初年,袁世凯执政,冬至一度成为中国传统四大节之一:即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

因近现代中国,一方面迫于国势危弱,努力学习西方,加紧与世界接轨步伐,实施国际上通行的公历,一度取消阴历;另一方面,中国努力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原有生活形态急剧变化,传统大节冬至节,在这一历史变迁洪流中,竟从国民新时间生活历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冬至一般在阳历12月22日前后,农历则当十月底。

此时,有十月十六日寒婆生, 二十六日寒婆死, 以此日雨晴, 测一冬冷暖, 颇为灵验。 清嘉庆《 善化县志》 指出,此语出自梁朝《 荆楚岁时记》。不过,当时记为“ 寒颇” 。

糯米饭, 防冻疮

今天长沙的冬至节令, 主要只剩下一项尚为少数老长沙坚持的冬至食俗,即: 冬至日,必食糯米饭。

冬至日,长沙的糯米饭除用蒸、煮等方式食用外,讲究者尤喜制八宝五珍猪油糯米饭,也有人将糯米先用猪油炒过,再蒸食。

冬至日,长沙人之要食糯米饭,俗信以为,此举可防冬季皮肤皴裂。 其真实性,毫无必要论证。由此,却可见在医药及营养不健全的老长沙生冻疮者何其之众,故今日冬至日,仍留此遗风。

冬至肉,最易藏

长沙向有冬至肉之说。

近人写作,有人误认为冬至肉就是腊肉,实际上听老辈说, 冬至肉应为暴腌肉或风吹肉, 俗信认为,腊肉须入腊,即进入农历腊月后制作,经烟熏者方称腊肉。

冬至日,长沙白天一般日丽风和,晚间则朔风已起,际此时节,长沙人利用好风日,大做暴腌肉或风吹肉。

民间亦认为,从冬至日后至立冬前,肉泡在水中,因水性已寒,已难变质,易于保存。

民忌虎, 腐乳成猫乳

冬至,长沙亦有做腐乳之俗,谓此日所做腐乳,其味最佳,不过因长沙俗信忌“虎”,故腐乳皆称猫乳。

此日,农村亦有阴干冬桑叶者,谓此日所制最佳,干咳症发作时, 以冬桑叶煎水, 效果最著。

冬至酒, 成绝响

冬至酒,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清代《 长沙县志》、《 善化县志》等志书都曾记载:长沙人于冬至日祭祀始祖,有宗祠者,合族祭祀。

各类湘人笔记和日记中还多记有:冬至日,各房家长入宗词祭祖后,还聚族喝冬至酒,最为隆重。

不过,现在长沙各处宗祠大多已经消失,合族喝冬至酒的旧俗,亦无形消失了。

另一类“冬至酒”,则特指酒家常在冬至当日,酿制冬至酒,其味最为甘洌,俗以为冬至前, 水太暖,制酒易酸;冬至后,水太冷,酒曲难于发酵。

冬至之水水味最醇,酒味难坏,且酒味回甘,劲道极足。农业社会,制酒工艺不发达,对节令始终保持崇信。

数九歌尽, 大地春回

夏至、冬至,均为中国最重要的农事节令。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这是因为地球自转时有一定倾斜度,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的原因。

但,由夏至后起庚,三庚有“三伏”之说。以冬至日记起天,七天一个时段,全国各地几乎皆有《 数九歌》。

刘钦武先生在 《 长沙市志风俗卷》 记录的长沙 《 数九歌》 如下: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手插袖筒或口袋内);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 天寒已结凌杠子); 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 赶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 赞春、 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 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数九歌》毕,长沙地区寒冬已尽,霎那间,大地春回,柳绿桃红。

责编:李婷婷

来源:大猛策长沙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