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县”的县名是如何得来的?

    2017-12-27 11:05:27


在郴州出土的战国陶器。

(刘专可 摄)

文丨周坚韧

笔者曾写过一篇《值得研究的临武县名由来》,很多朋友对此发表了意见,观点不尽一致,但都认为研究临武县名由来是一件有益无害的事。

事实上,对这片热土,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有着说不完的话。仔细想想,临武县名之由来确实有趣,所以我还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说临武县名,这就是当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史载,临武邑是战国时期所设,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置县。史书把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确定为战国时代,距现在最远2490年和最近2236年。战国时代本身则经历了254年。

战国时期,上承春秋乱世,后启大秦帝国,中继百家争鸣,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在兼并战争中,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给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战国时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制度的雏形。

笔者之所以择录这些文字,是因为这对研究临武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临武在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假如把战国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认真研究当时的版图,我们会发现,战国初期楚国的管辖区域主要为现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一带。而湖南的范围仅限于湖南长沙附近,最远至现今汨罗。也就是说,当时楚国北有韩、魏、齐等国的压力,东有吴、越等小国抗衡,西有秦国虎视眈眈。而临武地处边远,楚国当时忙于战争,应该没有顾及到临武这一边远地区。临武更接近于越国的势力范围。到了战国后期,秦国崛起,楚国违背纵约,与齐断交而与秦结盟,被东方五国孤立,后秦背盟攻楚,并在两国盟会中俘虏楚怀王,至楚顷襄王时,秦军攻陷楚郢都,楚国自此一蹶不振。此时也不可能顾及临武。战国中期,楚宣王、楚威王使楚国成为最为强盛的国度。公元前306年,趁越国内乱,楚国一举灭了它,成为七国中疆土最广、最富有的国家。所以设临武邑的时间很有可能就是公元前306年左右。而楚南一带的临武等地,北上是阻止越国反扑的第一道防线,南下则是进攻敌国的桥头堡,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在此设邑顺理成章。

既然临武的军事位置那么重要,当时设临武邑的时候,前人会不会考虑“武”与用兵相联系呢?“武”字,是会意字,[甲骨文·篆书]的解释是“人扛着武器征战”。 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楚庄王,也就是楚国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武”有一种解释:“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所以不管怎样,“武”字的本意与战争密切相关。

前面提到,战国时期也是文化大繁荣时期,在这种背景下,说“临武”就是“临近武水”之意,这与之是否协调与相称呢?我们是不是太低估古人的文化水准了呢?

我们先看看当时楚国所辖范围内的许多地名,当然,这些地名很可能是从前面历史中传进来的,但即使是有很多名山大川,大江大河大海,也很难找到“临×”之类的名称。一般都是“×城”、“×川”、“×阳”,带有祈祷“国泰民安、人寿年丰”之愿。假如统治者占领“临武”后,要在此地设邑,仅凭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姑且认为有一条武溪),就随意命名“临武”吗?

再横向看一看全国各地的地名,战国时期各地文化、文字大同小异,在其它六雄国家中,也很少根据临近某某山川而命名地名的。

这样,结合当时的背景,既是战乱不已,又是文化繁荣,我们可否这样推断:那时确实用了“临武”二字,但考虑是楚国边塞要地,它的本意是否不是“临近武水”,而是“临近战事的地方”呢?由于“临”也有“到了”的意思,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到了平息战乱的地方”或是“到了军事重地”呢?

责编:朱晓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