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省女子监狱女警研究了一套“改造心经”?

  新湖南客户端   2017-11-14 09:07:14

文丨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为薇 通讯员 梁辰 图丨王为薇

【引子】“同志,我想送一面锦旗给六监区的许队长,请问上面该写点什么好?”10月16日,是湖南省女子监狱六监区的家属会见日。上午10点,六监区会见室外的办公区域,一名妇女敲开窗户咨询,六监区副监区长许科一抬头,妇女立马兴奋地喊了起来:“就是你,就是你,中秋节那天,是你促成我同在监狱服刑的姐姐和侄女妹子在里面见了一面,谢谢你咧。”

许科,今年5月从省女子监狱六监区队长晋升为该监区副监区长,可至今,不管是服刑人员,还是同事,亦或是服刑人员家属,仍然亲切地唤她“许队长”。

“许队长”似乎成了许科的一枚印记和勋章,因为,在她担任六监区队长的几年间,通过自己琢磨出的“心经改造法”,使得许多服刑人员的身体转危为安,心境豁然开朗,由此确保了监区的底线安全,更确保了监区的治本安全。

(10月16日,一名妇女找到六监区,表示要送张锦旗给许科,“感谢监狱领导,感谢许队长,中秋节那天让我妹妹和我侄女在监狱里面会面。”)

在一份材料上,记者看到,许科将“心经改造法”归纳为:察心魔、破心结、转心境、正心念。别看经验的内容挺凝练,许科说,“这一套经验是通过多年的教育改造工作总结出来的,其实在日常的工作中,用心、细心、真心,是我教育改造服刑人员唯一的‘套路’,只是根据服刑人员不同的经历、病情、心理、困惑,进行不同的处置罢了。”

察心魔,破心结,转心境,正心念——许科的“心经”改造法,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引导服刑人员找准方向,迈入忏悔、守法、感恩、自新的改造正道,踏上成为合格公民、母亲、妻子、女儿的回归路径。据悉,自许科担任六监区改造副监区长以来,监区的改造工作平稳发展,罪犯违规率比同期下降18%,外诊率下降27%。

您一听“改造法”,可能就不想看这篇稿件了,不如我们把本文开头那个故事继续讲完——

今年年初时,许科获悉,一对母女分别被关押在六监区和高度戒备监区,一般而言,具有亲戚关系的服刑人员在监狱里是不能见面的。为了更加人性化地执法,许科将这一情况上报监狱领导。经研究,监狱同意在2月的家属会见日,让直系亲属同时会见这对母女。

许科说,母女与直系亲属会面时她就在现场。“会见之后,这位母亲向我请示说,‘许队长,我能抱抱我的女儿吗’,我同意了,两人抱在一起痛哭不止。”

“我当时眼泪都下来了。”许科说,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临近今年中秋时,这位母亲病了,“人瘦得很快,话也越来越少。”许科马上意识到,每到年节,服刑人员更加思念亲人,她立即向监狱长请示,希望促成这对母女在中秋节再次亲情会面,互相鼓励。

(今年中秋,许科在获得监狱领导批准后,促成了这对关在不同监区的母女会面。)

请示获批后,许科张罗着购买红枣、花生、茶叶,“会面就在监区的教育堂进行,时间也从平日的20分钟延长至30分钟。”

从心理学上来说,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其身体素质。这一点,许科有很深刻的感受。“自从那次与女儿会面之后,这位服刑母亲的心情好多了,也愿意与他人说话了。”

接下来,该进入正题了,讲4个小故事,你就知道这套改造“心经”的厉害了。

解读案卷察心魔

许科说,很多患病的服刑人员,其实大多存在心理“病根”,不把病根找出来,服刑人员不仅无法正常服刑,将来回归社会都会存在问题。

怎么找“病根”?

服刑人员的案卷就是最好的病例。

(许科与同事一起查看服刑人员案卷。)

40多岁的服刑人员王嘉年纪不算大,但体弱。2017年春节前,王嘉生病的频率越来越高,“又是一周发病三四次,更难办的是,十多天时间她不和任何人说话,只晓得哭。每次发病持续20分钟左右,全身僵硬抽搐。”

许科赶紧查看王嘉的案卷,原来,王嘉的第二任丈夫携款潜逃,而与第一任丈夫所生的儿子因为不满母亲的罪行,不愿再管她。

“众叛亲离让王嘉思想包袱极重。”怎么办呢?许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帮她找到儿子。

可当许科拨通王嘉儿子电话后,“这个两三分钟的电话完全是我在讲话,她儿子一声不吭,简直是‘尬聊’。”

血浓于水,许科并不放弃,接下来的十几天,许科和另外两位女警轮番与王嘉儿子推心置腹地沟通,终于,王嘉儿子同意来监狱看望王嘉了。许科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王嘉,一边进行情绪的安抚,要她安心改造,好好养病,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状态与家人见面,让家里人放心,一边带王嘉到市内医院看病,诊断病理上的原因,对症下药。

“就在两人会见的头一天,王嘉找到我说‘许队长,我能说话了,我病好多了’。”

许科说,服刑人员的案卷不仅记录了她们的罪行,而且还隐藏着她们的苦难、困惑,不揪出这些“病根”,就无法将其改造成重新融入社会的“合格产品”。

动之以情破心结

在监狱里,存在着一批容易违反监狱规章制度的服刑人员。他们不积极改造,对今后的人生没有目标。这样的服刑人员,很难用常规的教育方式加以改造。

谭妍,因家庭琐事将小叔子家的两名小孩杀害。入监后,丈夫与她离了婚,8岁的儿子小毅因此辍学在家。

(许科看望患病的服刑人员。资料图)

万念俱灰的谭妍抗拒改造,甚至连外人碰她一下都会往后退好几米。

为了打开谭妍的心结,许科琢磨了一个最笨的办法——不管谭妍有没有回应,每天巡查经过她时,都给她送去一个鼓励的微笑;今年5月16日谭妍生日那天,许科亲自为她端上了一晚生日面;为了帮小毅重返校园,许科远赴怀化劝慰坚强懂事的小毅,并联系当地政府和学校,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毅的爷爷奶奶终于答应将小毅带在身边抚养,并将小毅送至学校读书。

当谭妍得知孩子生活有了保障并重返校园后,谭妍开始与人交流,改造上也积极起来,“最明显的改变是,她会主动找我汇报思想了。”

经过许科的教育转化,谭妍先后两次获得减刑一年的奖励。

钻研性格转心境

个别服刑人员性格暴躁,爱走极端,对于监狱来说,教育改造他们显得尤为重要。

左林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社会关系复杂。

有一次,左林因与同监舍服刑人员发生口角,将同舍打伤,被扣除考核分5分。

左林获刑5年入狱,如果没有这次扣分,再过两个月她就可以申报减刑一年。

认为减刑无望,左林在改造上越发消极。

许科观察到,左林有很多社会上的朋友,爱讲社会道义,极要面子。“这次扣分,不仅让她觉得减刑无望,还很丢份儿。”

跟她谈话时许科反问左林:“你因为打架的事情而丢分,不能减刑,这样的事要是你的朋友们晓得了,那你不是更没有面子?”

这句话似乎敲醒了左林,许科趁热打铁,激发其最为信奉的“义”,鼓励她在剩下的刑期中为其他服刑人员带好头,服好务。

有人嘲笑回归正途的左林,“你都减不了刑了,还表现这么好干嘛?”

左林回答得很认真:“许队长教导我,虽被扣了分,但是脸面不能丢,我一定要好好改造。”

借助特长正心念

服刑人员王慧大学肄业,入监后两三个月自我封闭。许科发现,王慧写得一手好字,时常画画。

针对这一特定,许科对其制定了转教措施,“监狱有改造小报,我鼓励她,为报纸投稿能够获得奖分,积累到一定分数可以获得减刑。这一点她记在心上了,现在不仅是监区的通讯员,还给监区出黑板报呢。”

(许科与服刑人员谈话。资料图)

在教育改造中,许科获知王慧曾经是一名护士,对此,许科又向王慧提出,请她每天为六监区患老年病的服刑人员量血压。王慧欣然接受。每次巡查,很多服刑人员都表扬王慧:“她的血压量得比医生还准咧。”

许科说,王慧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改造,获得了一次减刑的奖励。

(文中服刑人员及其家属姓名均为化名)

责编:王为薇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