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刀河最后的打刀人

石冰   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2017-10-27 08:47:30

彭泽林的品牌“捞刀河彭泽林”

传说,三国时,周仓在战长沙的庆功宴上多喝了几碗,扛着关羽的大刀过小河,忽地一声炸雷响,惊得周仓手抖刀落。周仓下河捞刀,捞起后,关羽见刀碰了个缺口,不悦。关平请来远近闻名的磨刀剪好手罗铁匠磨刀。由此,捞刀河和捞刀河的刀剪扬名。

到了明代捞刀河的刀剪业发展迅速,仅生产“三刀”(剪刀、菜刀、剃刀)的作坊数百户,约占当地农户的五分之一。当地所产剪刀采用“镶钢锻打”工艺,刃口锋利,不卷不崩,经久耐用而且松紧适宜,且精巧合缝。1953年,捞刀河附近的刀剪小作坊合并成立捞刀河刀剪厂。1964年,在全国产品质量检查大评中,捞刀河的剪刀,荣获第一名,北京王麻子第二,杭州张小泉第三。由此,捞刀河刀剪全国闻名。

不过好景只延续到1997年,因为种种原因,捞刀河刀剪厂的生意不景气,刀剪师傅各自散去,自谋生路。彭泽林,捞刀河刀剪厂最后的一代打刀人。他从21岁进厂到现在,手上打刀的大锤整整抡了33年。从捞刀河刀剪厂出来后,他一直以此养家糊口。

图、文 | 石冰

当年的广告牌已经褪色了,但老彭一直坚守着这门老手艺。

炉火正红。

天气不热,但老彭额头上总是挂着密密的汗珠。

新刀辈出,宝刀不老。

老彭偶尔也打点五金用具。

老彭的妻子经常为老彭打下手。

彭泽林仍住在捞刀河,家用来安身也用来营生。

他每天穿着棉质长袖工作服,在炉烧得红通通的火炉旁锤炼、锻打。旁边的鼓风机隆隆作响,被吹旺的炉火热浪袭人。采访当日天还不热,彭师傅额头却一直挂着密密的汗珠。他从炉子里夹出一块烧得通红的菜刀坯,放在铁墩上,然后抡起大锤,伴随着他喉咙里低沉的吼声,刀坯被打得火花四溅,服服帖帖地成为刀型。然后淬火、开刃、上柄,再在刀面上狠狠地打下自己的印记:捞刀河彭泽林,最后套一个塑料袋,就算是包装了。

老彭打出来的刀很传统,与现代的精工刀具无法比颜值,但刀很实在,很坚硬,周围四邻都用。老彭也乐得个心欢:“纯手工刀剪经久耐用,一把刀用得几十年。绝对不是‘腔子货’(长沙话,中看不中用的意思)。”

锻打。

淬火。

焊接。

打磨。

试刃。

刀柄。

铁锤。

包装。

在捞刀河刀剪光环逐渐退去,名声衰落的现下,老彭的叮当锤不经意间残留着这个历史品牌的名份,为捞刀河的刀延续着生命。老彭没有徒弟。他说,这种费力又不赚钱的手艺,年轻人不感兴趣。老彭说,捞刀河的剪刀现在没人打了,仅仅打刀,传统的刀剪业要断代了。

他在这间房内干了十几年。

这里是他的生活之本。

有不甘传统手艺沉沦的人为捞刀河的刀剪绘了这样一幅图景:

在沙坪湘绣古街上洞开打刀作坊,与湘绣一软一硬,一阴一阳,很有对比性。一边门面有美女绣花,穿针引线,锦绣云帛;一边门面有壮汉打刀,力抡重锤,红红火火,这样的场景何其壮观,两大老品牌比翼齐飞,相得益彰。

这可真是“裁剪江山成锦绣”。

责编:李梓延

来源: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