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 2017-10-15 07:43:05
香山森林公园
游步道上捡一袋南酸枣做酸枣片

挂在香山冲山脚村民门口的酸枣片,这些撒着芝麻粒的食品让人越看越有食欲。
紧邻省道S208和国道G319线的宁乡香山森林公园,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美景和美食。仿佛拥有了它们,这里便具备了抵抗所有悲伤和迷惘的勇气。
它属于衡山余脉,是大自然的宠儿,因为森林区系起源古老,被誉为湘中丘陵区的种质基因库。抛开生物的多样性,这里最会享受大自然恩惠。聪明的当地人将小森林里的植被摸透了,一年四季季节更替所产出的果实,他们捡拾回家,将其做成日常吃食。在这里,小森林气质和烟火味毫不违和地混搭。似乎在这儿,才能真正实现“一起食于田野、森林、花海和江河”。 撰文/本报记者伍婷婷
“我们用黄藤和枫球薰茶叶”
阳光斑驳地打在竹林里,没风,就连鸟儿的嘈杂都鲜少听见,整个香山冲除了偶尔有摩托车上山,一片静谧。这里满眼青山,只有偶然山间冒出一株红色檫木或者一棵野鸦椿。在这一望无际的竹海里,当了近40年护林员的杨卫民没有太多提及他所熟知的各类植物,反倒意味深长地感叹,这一片片山林,根植于他们心中的,却是一年四季山中的“味道”。
2009年12月,香山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在此之前,这是一片神秘山林。
我们沿着马路一直走到不通车之处,所到之处几乎都是竹林。“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5%,但三分之二都是竹海。”一到春天,冒笋子的时候,杨卫民最忙。“这里的笋是不能乱挖的,每到出笋季,我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车上山巡逻。”
尽管如此,香山的美食中,笋依然排在最前面。当地人将新鲜的笋用水焯一下,拿来炒腊肉,腊肉煸出的油融进带着鲜味的笋里,那是一道美味。有时候,为了尝鲜,直接切丝炒,虽然涩味很浓,但那正是山林中的新鲜。
除去笋,杨卫民带我们来到半山腰的一棵油茶树旁,春天来临,这些油茶树上就结满了茶片和茶球,“小时候吃得多,慢慢就没人吃这个了”。人们拒绝味道稍淡的茶片,却从不拒绝“逃出”竹海的野生蕨类和茶树。香山冲脚下的村民喜欢喝一种云雾茶,茶一泡开,像浓雾般,茶味并不浓郁,反倒用来熏制茶的材料喧宾夺主掩盖了本身的味道。“但我们这里的人就喜欢喝这种自制茶,别人喝不惯。”“在香山冲采茶容易,但找到熏制茶的材料很难。”当地人李科云说,这款茶是否能做成功,就看能否找得到黄藤和枫球。在香山冲,枫香是速生树种,四处广布,枫球易找。可长相跟葛根相似,熏茶用的黄藤却非常难寻。大多时候找不到黄藤就用枫球替代。“熏茶也是有讲究的,茶叶半干,用容器装着放柴火上,不能有明火,枫球或者黄藤都要用水打湿放在火星上熏出香味渗透到茶叶里。”
夏天在山里吃啥?知了
一直觉得住在香山冲里的人连笑都是腼腆的,应该不会干出什么“出格”的事儿来。可当杨卫民将我们带到森林公园“镇园之宝”的红楠树下,说他们吃树干上的知了时,我们颇为惊讶。
“夏天山里没什么吃的?那你错了,夏天山里的食物才是我们吃得最带劲的,我们吃知了。”杨卫民掏出手机翻出前不久拍摄的知了,几十上百只知了趴在一棵杜英树上,看得人浑身鸡皮疙瘩。这里的知了不需要小心翼翼地去抓,只要等到晚上,灯一照,提着桶,拿着盆子就在树下捡。“这棵红楠树上知了也有这么多,为什么来这里,因为这不是一棵普通的树。”杨卫民说,“红楠”是后来取的名字,这棵润楠属的树并没有存在世界植物名录里,它在香山冲是一个例外,已经存在两百多年了。红楠的树干成了知了最喜欢的去处,所以提起吃知了,大家就会想到它。“以前有两棵红楠,大家不认识,也不知道保护它,砍掉了一棵,但是印象中,知了特别喜欢趴在它的树干上。”村民陶超兰介绍。
吃知了的季节刚刚尾声,可大家舍不得那道美食,几乎每家每户冰箱里都存放一些。香山冲的村民吃知了不像北方人吃知了的幼虫,他们不费力气,每到农历六七月,四处蝉鸣,哪个方向叫得最响就循着那个方向去,准会有收获。“随便一抓就是五六只,有时运气好,一棵树上可以抓上一大盘。”杨卫民有经验,知了喜光,有时候晚上打开窗户、打开灯,知了不请自来。他们炒知了也很讲究,将树上成熟的知了去掉头、尾和翅膀,用清水洗净,将其放入盐水中浸泡半小时。用油炸,炸至金黄,当零食。有时也用油炒知了,放适量大蒜、酒、生姜、紫苏、辣椒等佐料和知了一起烧煮,出锅晾干,放油锅里烹炒,装盘上桌,香气四溢。
“炸好的知了卖得好的时候还卖过一元一个。”不过,村民们感慨,最近三年,知了每年的个头不一样,“今年的知了很密集,但很小,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村民们猜测,可能是今年知了出来的季节雨水太多了。虽然知了少的年份居民还会担心,但第二年,它又会疯长。
南酸枣和锥栗子沿着游步道往下掉

林间散落的果实,来自南酸枣树。
在这片森林中,最先感知秋天来临的要数南酸枣和锥栗子树了。秋季,在香山森林的任何一个游步道上,都能发现它们。甚至你走着走着,南酸枣和锥栗子就会掉到头上。
在香山冲,南酸枣也是速生树种,它高达10米。因为树太高,村民们一般不从树上摘果子,而是待南酸枣掉落一地时才去捡。掉下树的酸枣已经成熟,可以挑选品相较好的,去皮,直接吃,口感绵密,很酸。但当地村民不喜欢直接吃酸枣,他们捡酸枣做成酸枣片、酸枣糕、酸枣粒。每年这时候香山冲山脚下马路沿线,每家每户在门前空地或者楼上晒谷的地方扯一条绳子,晾晒出锅的酸枣片。“这是我们当地乡间自制的零食,能卖20元一斤到100元一斤不等。”
制作酸枣片需要有耐心。因为捡回去的酸枣有好有坏,得挑,挑好后还要用水洗净放在锅里煮,等熬制成酱的时候又要挑去果核、挑出酸枣皮……直到最后刮出酸枣片,这时在空地上支根竹竿,将这大块的酸枣片晾晒一上午便好。“晒过太阳的酸枣片很硬,为了让味道更好,往往还要把这些酸枣片放在锅里蒸一下,这样佐料的味道都融进酸枣片中。”李科云说,酸枣片的制作对森林里的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我们这里人人会做,只是现在能吃的零食多了,酸枣片这样的零食有些人不爱吃也不爱做了。”
当然,这个季节的锥栗子跟南酸枣一样喜人。锥栗子虽然小,每个毛球上只有一粒,但在吃大锅饭的年代,这可是当地人的好吃食。那时每到这个季节,吃过中饭,趁还未上工,大家拿着剪刀赶往山林将长有锥栗子的枝丫剪回家,到了晚上,一家人坐下来剥锥栗子,分享胜利果实。而今,锥栗子掉得到处都是,也鲜有人问津。
挂在古围墙上的“闷葫芦”是什么?
关于森林里的果实,当地人对认识且熟悉的才会吃,不认识的坚决不碰。黄果茄和薜荔就属于当地人不敢吃却又好奇的果实。
从香山冲“一线天”往山涧小溪方向走,沿途都是黄果茄,尤其在小溪沿线,黄果茄密密匝匝。黄果茄未成熟的果子有点像袖珍西瓜,成熟的果子又像黄色的小西红柿。“我们叫它钻山风、刺粒粒,这个东西有毒,不能吃。”当地人袁定国说,这是一味药,他们用来泡酒,喝了治风湿。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告诉家人,这东西不能碰。所以,黄果茄再光鲜地躺在小溪边,大家也只是远观。
龙凤山脚下龙凤山学校那段古城墙遗址上的薜荔也有黄果茄般的遭遇。围墙上面爬满了薜荔,每年都开花结果,刚结出果实的时候,学生们摘下来玩,他们问老师,“这个长得像‘闷葫芦’的果子是什么?”无人能给答案。到了薜荔果成熟的时候,学生们又去摘,切开发现有时候中空,运气好的时候有籽,可一年年过去,还是不知道它为何物。“我只知道它可以做刮凉粉,可是我们都不会做。”学校保安觉得这围墙上满是薜荔果,只能看不能吃,有点暴殄天物。“这是做凉粉的果子,长沙人的冰凉粉就是用这个果子做的。”认识薜荔的一位家长很兴奋,他说,将新鲜的薜荔果洗干净,削皮之后切片,放在烈日下晒。傍晚时装一盆凉水(最好是冰凉的井水),用纱布袋子装好霹雳果片浸入凉水中反复揉搓,薜荔的胶质揉压出来融进水中,半小时后,就可以凝固成冰凉粉。
肯定有人会问,在香山冲,春夏秋三季都能找到林间美食,那么冬天呢?能吃什么?李科云很神秘地笑笑,“等到农历十一月,有马尾松的地方就会长寒菌了,那时候下一点雨,用棍子挑开鼓起的马尾松针,一挑一个准。”到了冬季,由于森林里气温低,空气湿度大,峡谷内草木上时常结成洁白冰莹的雾淞奇观。“小时候,这样的冰我们也拿来吃,边吃边玩,现在应该没人吃了。”
北山森林公园
靠绳索上下山,遇见一条眼镜蛇
如果要用性格来定义一个小森林,长沙县北山森林公园称得上“野”。
从各种灌木丛中扒开的小道,登顶需要绳索辅助上下,就连上百年历史的摩崖石刻都在枝蔓掩映中。特别是城市公园没有的野花野草在这里生长得更为放肆。若是沿路进山,指不定还会有什么新发现。
这座离长沙城区较近的小森林,处在长衡丘陵盆地的北部,又属于幕阜山脉,北部大部分是黑麋峰和明月山的延伸。它的“不起眼”造就了一些“原始”的留存,大概,于小森林而言,在这纷繁复多变的世界里,不变才是一种弥足珍贵。撰文/本报记者伍婷婷
荆棘和藤蔓后的古石刻

回头是岸石刻。
在北山森林公园的丰梅岭,丛林的自然法则总是将亲近演绎到极致,你亲近它,它与你亲近,就连古石刻都如此。
我们从丰梅岭的北面上山,到达海拔205米处,遇到第一块石头。它被白栎树包围,你从不同角度看它,它时而像乌龟,时而像蟾蜍,捉摸不定。你还未看出所以然,100米处,那块高耸的大石头又吸引了你的兴趣。这块摩崖石刻也被藤蔓掩盖,若不是前些天村民将荆棘和藤蔓除去,还看不出它原样。这是一个叫屈象南的书法家在整石上刻下的“回头是岸”“大觉”,落款“同治六年壬戌孟冬”。随行的北山镇文化站副主任林兰薰介绍,屈象南是清朝同治年间长沙县文化名人,也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家。
继续往山顶方向走,“石仙庵界”露出一角,若不是发现往山顶的道路铺满麻石和山脚道路有别,谁也不曾想过这有块界碑。“北山盛产麻石,麻石路是就地取材,这里因为麻石产量丰富还产生了一种将麻石镶嵌在门上的文化。”林兰薰说,古时这里的房屋,门上几乎都有麻石嵌入,只是现在不能开采麻石,大家的房屋也都不用麻石装饰了。“往上就是石仙庵遗址,以前香火非常旺盛,所以这里用麻石铺路,它毁了,路也废弃了。”

石仙庵旧址。
继续沿着被树叶杂草覆盖的麻石路往山顶前行,一处满是爬山虎的平地出现,它旁边的小溪架着一座小石头桥。那里的枫香树长势极好,周边竹林包裹,平地上还有一些造型各异的朽枝,人置入其中,像踏进一片原始森林。林兰薰说这是石仙庵遗址,前些天,放牛的老人看到遗址前的池塘里露出了石人石马,“可能是以前石仙庵里的石雕菩萨”。
天突然暗下来,石仙庵遗址后山石头扎堆,跟竹子争抢地盘,显然竹子是抢不过它的。这里有两个字的石刻,从笔法上来看,跟“回头是岸”一脉相承,但刻的那两个字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虞舜”,但最终没确定。我们的探山在此打止,这片林中,总是透着几分神秘,好似你不循着这些石头老路到达山顶,永远找不到答案。
兑臼窝里一个寨子的传说

北山杜鹃峰顶的兑臼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连路都没成型的北山森林公园杜鹃峰山顶,那个因花岗岩差异风化造就的兑臼窝,却撑起了这片次生林无尽的传说和想象。
杜鹃峰位于福高村常家寨,需从常家冲进冲走坝上屋入口,绕圣毅园山边,才能寻到。沿着正在修葺的步行道上山,还能在水边碰到成群的白鹭。就在这里,传说一直延续。领路的当地人朱小丹介绍,常家寨有两座小山,当地人又称其为饭团山。一种传说是黑糜峰神山祭供的桌上的两个饭团;还有一种说法是仙女下凡看到这一片美丽的田园受旱,敞胸用甘露来滋润这片良田。
在离山顶一步之遥处,没路了。我们攀着崖上的小树爬至山顶。在这里,一个形似当地兑臼窝的“石锅”出现。它呈圆形,口径约220mm,深度约120mm,当地人称为“白米锅”。这口“石锅”因之前下雨,盛满了水,人靠近,还能投影其中。这个“兑臼窝”的传说是明朝年间常氏两兄妹躲避战乱,藏于此处密林中,可追兵已至山脚,逃往山顶的路都是悬崖峭壁,正在紧急关头,兄妹俩在一块巨石下发现一个狭窄的石缝通道,两人钻了进去,拐了几道弯后逃至山顶。由于兄妹俩钻石缝触动了石缝中多处马蜂窝和蝙蝠群,他们直扑追兵,吓得追兵夺路而逃。逃过一劫的常氏兄妹不敢下山,又无路可走,几天后,粮尽水缺。绝望之际,一声霹雳,一道蛇形闪电直落前方山岩上,接着,大雨倾泻而下,雷击之处,岩石上出现了一个兑臼窝形的洞。他们赶过去喝了水,靠着兑臼窝活了下来。
“兑臼窝”到底存在多久?村民无从得知。其实,就它周边环境和它的形成来看,这只是一处花岗岩差异风化所形成的地貌。
山腰岩石处发现三百斤野猪脚印
杜鹃峰的野,很大部分要归咎于它的无路可走。北山森林公园最高海拔明月山662.6米,杜鹃峰是一处较为低矮的山峰,海拔在300米以下,站在峰顶,能看到对面的黑麋峰。在没修葺简单的步行道之前,山上没有路。虽然登顶不易,但在攀爬中总会遇到惊喜。比如,刚经过一处崖壁,稳住身形,脚边就爬出一只蒙瘤犀金龟,它身形黢黑,头上顶着一只角,在满是松软的腐殖土里缓缓爬行,若不仔细观察,很难遇见它。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匍匐和屈膝,到达山顶已经累得精疲力竭,这时候,一只野猫飞速窜出,跟人打了个照面,迅速消失在丛林里。它体型肥硕,有田园犬大小,非常敏捷。也难怪,在这种偶有人进出的山林里生存,它不得不练出一身好肌肉。
正当大家准备随意而坐,刚要接触地面,有人喊,“有羊屎!”沿着山顶一直往前,羊屎居然从未间断。“以前有人养的羊逃走后就在这山林生存下来,这些就是它们所为。”话毕,对面山上的岩石上就走出两只黑山羊。它们朝这边看了一眼,旋即隐进山林。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在杜鹃峰,上山下山都是困难的。下山全靠麻绳绑在沿途一棵棵结实的树上,大家隔开一定距离,陆续下去。“这条路是我们前阵子在树上做记号,将麻绳固定开掘出来的。”朱小丹介绍。拉着绳子下坡,确实像在完成一次丛林探险。“快看,有野猪的脚印,好大一串。”当行至山腰岩石处,看到野猪脚印的大伙全然顾不上危险,迅速围观了过去。“根据我们的经验,从脚印上看,这野猪有三百斤左右。”朱小丹边走边说。
本以为无惊无险出山,可刚脱离绳子,还未松口气,突然一块岩石处出现一条黑褐色的蛇,它突然立起,颈背“∧”形露出,非常吓人。“啊!眼镜王蛇。”随着一人喊出,大伙被蛇的气势震住,不敢迈脚。这条眼镜王蛇并没有发难,它迅速挪动蛇身,眨眼之间消失。眼镜王蛇在长沙周边分布极少,就算较为原始的北山森林公园内,山脚森林边缘地带,也只有北草蜥、中国石龙子、乌梢蛇、黑眉锦蛇、红纹滞卵蛇、赤链蛇等。能遇见眼镜王蛇且平安经过确是好运气。
藏在蘑菇和野果子里的野趣

黑皮鸡枞菌。
去北山森林公园的任何一座小森林,抬头往上看时,千万不要忘了低头往下看。因为你稍不留意,就会踩碎一地蘑菇。
正值秋季,下过雨后,湿湿糯糯的树林里,菌类疯长。蘑菇的分布似乎是森林中一张看不见的藏宝图,你低头找出一片,抬头时,在树桩上又能找到一片。在去往石仙庵的路上,路边朽木上就长满了白色、黄色的小蘑菇。行至石仙庵的密林中,一棵茶树下,用棍子挑开落叶,就能看到满屏的白色黑伞状蘑菇。只是这些蘑菇大多有毒,没人敢触碰。所以,它长在山野,也烂在山野。
丰梅岭的蘑菇分布不一样,这里多檵木灌丛,常混生有白栎、山苍子、杜鹃、白马骨、满树星、华白檀、乌饭树、山胡椒等,甚少看到成片的马尾松。在山顶、山腰,极少发现蘑菇,到了山脚,芒萁、苔草覆盖之处,却能看到灵芝,还有不知名的小黄菇。
当然,沿途除了这些蘑菇挑逗大家的探山趣味外,去往杜鹃山顶的路上,若是一直抬头看,一定不会错过野果。大概从穿越竹林开始,就陆续有南酸枣、山枣、野柿子出现了。若是抬头太累,那就低头看地上,几乎每走几步就能捡到南酸枣或者山枣,当然野柿子还未成熟,它是不会掉下来的。而到达山顶,刚成熟的毛栗掉在地上,还未成熟的挂满枝头,再过些时日,它们就能摘下树了。这些野果正当季,那些不当季的掩藏在山林之中。村民们最喜欢的羊豆米(野生蓝莓)就长在山顶,现在修游步道,它挡着路,可村民们都不同意砍掉它。
此外,在城市里少见的花草,这里到处都是,如胡枝子、沙参、土丁桂、糯米条、算盘珠、兰香草、木防己、牡荆等。若是不嫌麻烦,还可以在丰梅岭的白栎丛林里摘一些白栎回家,用竹尖穿上,当成玩具,或者请个老师傅,把它磨成栎子豆腐。“栎子豆腐有点涩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常吃,如今少见,倒是一种怀念了。”
林科院实验林场
寻常丘岗里藏着神秘且有趣的机构

林科院实验林场航拍,诸多植物密布其间,形成一个谷地生态系统。组图/李盛胡兰常立军伍婷婷卢七星
秋初时节。一株黑皮鸡枞悄然钻出地面,窥视着这个陌生且幽暗的丘谷。在它的周围,谷地坡面的林下,黄精、七叶一枝花、淫羊藿、莲座蕨……诸多耐阴植物密布其间,偶尔有松鼠跳跃林木之上,这是一个美好的谷地生态系统。
小丘谷的上方,是两座不同寻常的丘岗。这里植着来自湖南全省各地的珍稀经济林木品种。每一棵看似寻常的植物背后,都有着传奇的经历。
这里是湖南省林科院实验林场,是距离长沙城区最近的小森林。这里隐藏着许多神秘且有趣的机构,演绎着关于植物的传奇。撰文/本报记者常立军
幽深谷地里的半野生蘑菇
湖南省林科院林下经济研究所,是一个隐在丘陵谷地里的科研机构。当我们来到这里时,首先感受到的并不是它浓厚的科研气氛,而是环境之美。这个静谧的谷地里,林木葱茏,空气清新。高大的枫香和木荷,遮蔽着强烈的阳光,让这里成为一个幽深的谷地。
在谷地的坡面上,我们遇到了正在观察植物生长的王旭军博士。他是湖南省林科院林下经济研究所的副所长。在他的指引下,我们得以进入这个神秘的林下生态空间。
在坡地的顶部,一棵黑皮鸡枞有点孤独地从地表腐殖质中冒了出来。在它周围,零零散散还有几个同类。这是口味极为鲜美的一种菌类,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都很高。然而,它为何如此之少?据王旭军博士介绍,菌类是非常适合林下种植的一种作物。但由于林下环境的变化较大,每年只有部分时间可以种植各种菌类。这些菌类,虽然产量无法与工业化大棚生产的蘑菇相比,然而,它的口味,却与野生状态的几无差异。它是一种低产却优质的农产品。
沿着坡地上修葺整齐的林间小路,我们见到了更多的林下植物,如黄精、七叶一枝花(重楼)、福建莲座蕨、虎舌红等。除了林下的土地,树木的主干也被利用起来,围上成圈的包裹物,在里面种植铁皮石斛。这样种植的铁皮石斛,近乎原生状态。
“选择这些药用植物,既要考虑它的生态习性,又要考虑它的经济价值。”王旭军博士告诉我们。譬如七叶一枝花就是生产著名的中成药云南白药的原料之一。
相比于大面积的工业化种植,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产量并不算太高。之所以还要进行林下经济作物的种植研究,是基于国家退耕还林的大背景。退耕还林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因此也导致大量的农民和林场工人不能再随意砍伐树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种植。
然而,林下种植绝非易事。
可以生长在林下的植物很多,但真正能形成经济效益的作物却很少。能在湖南郁闭度偏高的环境下种植林下作物就更需要精挑细选,反复试验。
“树上做立体栽培,林下有林药、林菌、林养、林菜、林游,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林地生态链,也提高了森林的旅游价值。”王旭军博士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林下经济发展前景。
一棵不应存在于湖南的桉树

林木种植试验基地。
林下经济研究所所在丘谷的上方,是省林科院林业科技示范园。
初到此地,只觉得美。越深入,就愈发觉得这里奇妙。这是一个丘岗。地名叫做杜家冲。示范园就在丘岗的坡顶之上。
沿丘岗的小路而上,我们看到一幅秋天的画卷。檫木的叶子已经开始变红,鹅掌楸的黄叶正在飘落。这是秋色的完美组合。林中树木的果实,有的已经落在地上。这里的树木品种看起来和我们平日里所见并无不同,但仔细看铭牌介绍,没有一棵是普通品种。
沿着示范园的主路,我们在种植油茶的坡下,发现了一种叶片呈蓝灰色的树木。轻轻揉搓叶片,可以闻到一股强烈的桉叶油的味道,这竟然是桉树。
在我们的印象中,湖南与桉树这两个词之间,似乎从来没有什么密切的联系。
作为一种用途极广的热带经济树种,桉树原产于澳大利亚。正因如此,它并不能适应湖南冬天的湿冷气候。没法过冬,成了湖南引种桉树最大的问题。
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林科院坚持多年对耐寒桉树无性系选择,最终选定了邓恩桉无性系,可耐-7℃低温,终于让桉树在湖南落地生根。
在丘岗下的路边,一棵纯红色的紫薇正热烈开放。这种叫作红火箭的紫薇品种,它花色红如火焰,花型如利剑修长,故有此称。省林科院依托国家948项目,于2004年从美国引进,经驯化、培育,2013年获湖南省林木良种证书。该品种耐低温、生长迅速,为普通紫薇两倍;花色最红且花期极长,是一种优质的园艺品种。
关于植物的种种传奇,遍布于这片丘岗之上。
那些记录着童年和乡野记忆的植物
长沙的城郊,曾经有过许多丘岗。随着城市的扩大,这些丘岗已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很多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甚至从未见过生长在丘岗上的野生植物。
还好,在这里,依然保留着最为原始的地貌,以及那些曾经在长沙城郊遍布的野生动植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忆长沙地貌和自然的经典样本。
在这片小森林里,那些没有种植人工作物的地方,野生植物肆意生长。我们见到了那些曾经最为常见的野生植物:商陆、白英、白背叶、三裂叶薯、野茼蒿、鬼针草、龙葵、藿香蓟、盐肤木、牡荆、博落回、鸭跖草、紫花葛、葎草、灰白毛莓等等。
也许这些学名让很多人感到陌生,然而,只要看到它们,相信很多人都可以喊出它们那些亲切可爱的别名。它们依然存在于很多人关于童年和乡野的记忆中。
譬如商陆,它有着大串的紫色果实,小时候很多人用它来染色。鬼针草则会在路过的人身上附着,如果恰好穿了不太光滑的衣物,就会粘一身的针刺。三裂叶薯的别名是红花野牵牛,它们成片地生长,像牵牛花一样壮观。然而它的花却远不如牵牛那么大。龙葵的果实是很多人小时候的玩具。球形的浆果在秋天会变成紫色,人们称它为“地泡子”。
除了这些常见的野生植物。小森林里还经常有各种野生菌类生物出现。林间散射的光线和湿润的土壤环境,孕育着这些林间的精灵。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艳丽的野生赤芝、像面包一样的马勃以及各种难以精确叫出名字的菌类。它们生长在这片小森林的最底部,在它的上方是各种草本植物、矮灌木,以及乔木。它们共同构成了这片城市里生机勃勃的小森林。
责编:肖秀芬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