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情谊,说与万水千山听——岳阳援巴老兵田念胜的故事

  湖南日报   2017-09-08 06:39:21

中巴情谊,说与万水千山听

——岳阳援巴老兵田念胜的故事


8月23日上午,巴基斯坦守墓人阿里·艾哈迈德(右三)、曼祖尔·侯赛因(左二)、翻译马基隆(右二)在洞庭湖上与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交流。徐理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姜蔚 张脱冬

岳阳有位老兵,叫田念胜,天天都在讲故事,讲中国援助巴基斯坦修筑喀喇昆仑公路的悲壮故事。

从2011年开始,他已讲了7年,走遍中国,走遍巴基斯坦,说与万水千山听。

在8月底收官的“中巴友好万里行”活动中,他带着为巴基斯坦中国烈士陵园义务守墓39年的阿里·艾哈迈德等人,访问了岳阳、乌鲁木齐等中国10座城市。他的深情讲述,令无数人动容,“中巴两国为修筑在巴境内的623公里公路,牺牲了700余人,平均每修筑一公里,就牺牲一人。湘籍筑路工人朱法安等,就长眠在巴基斯坦。”

1.“要随时准备为烈士画遗像”

田念胜1958年出身于老兵之家,生来流淌着军人的血液。1978年春,高中毕业的他光荣入伍,和千余名湖湘子弟来到了新疆和静县。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两个月新兵训练后,有消息说田念胜所在部队要被派遣到巴基斯坦去修喀喇昆仑公路。田念胜连忙找连长,坚决要求前往。

进入巴基斯坦后,田念胜被分到喀喇昆仑公路工程一支队一大队五中队。不就是修路嘛,能有多苦?他心想。等真的开始干活,他傻了眼。这里高寒缺氧,战友们高原反应强烈,呕吐心悸,鼻孔出血,甚至有人昏迷。

因为擅长画画,田念胜被调到支队政治处。首长交代:“先干电影放映员,但要随时准备为烈士画遗像。”他开始在巴基斯坦北部来回奔波放电影。

一次,四中队奉命炸掉一座名为“老虎嘴”的山头。引爆后,6个副炮洞炸了,6个主炮洞却哑了。上级当即派两个中队去排险。谁知,队员刚进现场,山体突然坍塌,25人当场牺牲,28人重伤。

田念胜不得不做他最不情愿做的事:画遗像。他找来烈士的寸照,一个个地画;泪水湿了画稿,他重新画……

他对湖南战友朱法安印象最深。一天,中队长跑来要他广播一个通知:队员朱法安生命垂危,要立刻送卫生队。后来,朱法安因抢救无效去世,田念胜为他画了遗像。

田念胜告诉记者,援巴筑路,中国共牺牲168人。其中,88位长眠在巴基斯坦的烈士陵园。

2.“您每一天都在为中巴友谊作贡献”

2010年5月,在援巴往事解密后,田念胜来到慈利县高桥乡花椒坪村寻找已故战友朱法安的亲属,听说了朱法安与恋人肖际玉的爱情故事。

当年,朱法安入伍前与肖际玉订了婚。

临别之际,肖际玉为心上人赶织了两条衬衣领,朱法安则送给她一把口琴。孰料,这一分离竟成永别。

30多年来,肖际玉一直希望到巴基斯坦给朱法安扫墓。可她凑不齐路费。

田念胜决定帮肖际玉圆梦。他邀请湖南日报记者报道了肖际玉的故事,引起了广泛关注。爱心人士资助她踏上了圆梦之旅。

田念胜与肖际玉等在长沙会合,还为已故战友买了花圈、国旗和酒。

来到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因手续不全难以签证。田念胜进退维谷,只好对签证官讲述朱法安与肖际玉的爱情故事。

签证官听后,立即将情况上报。“把大家全部请到我办公室。”时任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汗放下手头工作来接待他们。大使对肖际玉说:“我敬佩您,30多年来,您每一天都在为中巴友谊作贡献。”他告诉田念胜一行,“今年是巴中建交60周年,我代表巴基斯坦政府正式邀请你们访问。”

山一程,水一程,在巴基斯坦翻译马基隆的陪伴下,肖际玉终于来到巴基斯坦中国烈士陵园。她抚摸着亲人的墓碑,泪如雨下。

田念胜一行给88个忠魂上香、献花圈、盖国旗,“为葬身异国的战友盖上国旗,是想让他们感觉依然躺在祖国的怀抱。”

3. “中巴两国的友谊是长久的”

2014年,是田念胜所在部队援巴40周年,他想策划一次以中巴友谊为主题的摄影书画展。

田念胜很快便联系到了江苏、陕西、甘肃等10个省份的战友,收集了当年巴基斯坦总统、总理慰问援巴队员以及援巴队员工作和生活的照片;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画家邓光明等进行命题创作;联系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提供展览场地。

田念胜决定邀请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他既无邀请函也无推荐信,仅带着一肚子故事到了北京。大使被感动了,说:“寄到大使馆来的邀请函有几百份,但我决定参加你们的活动!”

田念胜干劲更足了,编写议程,制作展品,还设计了援巴40周年纪念品,自己贴了近万元。他女儿打趣道:“老爸,我来给你发个中巴友好民间大使的奖牌怎么样?”

2014年10月27日,80多位援巴老兵欢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如约而至的马苏德·哈立德动情地说:“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记得当年筑路的故事,我为今天的活动而感动。大使是我临时的职务,但是中巴两国人民的友谊是长久的!”

4.“你们都是中巴友谊奠基人”

2015年4月,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让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邀请“中国援巴建设者访问团”来巴访问,马苏德·哈立德第一时间联系了田念胜。

田念胜兴奋地报告武警交通指挥部后勤部原副部长王建业,喀喇昆仑公路原工程指挥部翻译、北京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唐梦生。于是,他们挑选了17名援巴老兵组成访问团。

这年7月27日,中国援巴建设者访问团抵达伊斯兰堡,巴基斯坦一位将军前来迎接。次日,受侯赛因总统邀请,访问团参观了总统府。几天中,访问团游览了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等地。

4天后,侯赛因总统再次邀请访问团做客。他带家人接见了访问团,并在总统府宴请了大家。他说:“你们都是中巴友谊奠基人。”宴毕,田念胜一行请总统签名。“总统给每一个人签名时都特别认真。”田念胜对记者说。

访问结束时,田念胜向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孙卫东汇报了他正在策划的中巴民间交流活动,得到了孙卫东的肯定。

5.“一定要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传播开来”

“为了中巴友谊,一定要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传播开来。”田念胜本不擅长讲故事,但他总是不厌其烦讲述援巴的悲壮与豪迈,讲述巴基斯坦守墓人阿里·艾哈迈德和曼祖尔·侯赛因父子的故事。

巴基斯坦中国烈士陵园附近有家华人宾馆,老板伍小平是湖南人。受田念胜的影响,凡有中国人住店,伍小平总会讲援巴故事,并免费送客人去烈士陵园祭奠英烈。

不知不觉,田念胜讲述的故事传到了巴基斯坦伊斯兰国际大学。今年7月初,巴基斯坦留学生学生会主席马培军联系了中巴文化教育中心学校校长马斌,从伊斯兰堡驱车到中国烈士陵园祭拜,并向守墓人捐赠了5万卢比。

田念胜一直在设法帮助守墓人。他多次找伍小平、马培军商量,筹备成立巴基斯坦中国烈士陵园志愿者协会。

去年,田念胜赴乌鲁木齐参加“援巴大塌方事件”40周年纪念活动时得知,86岁的烈士母亲赵玉莲攒了2万元,希望亲手交给守墓人。田念胜将此事记在心上。

今年5月13日,巴基斯坦翻译马基隆告诉田念胜,他的中国救母恩人王先知病重,他想尽快去看望恩人。于是,田念胜决定举办“中巴友好万里行”活动,将守墓人和马基隆请到中国来。

8月3日,“中巴友好万里行”访问团抵达乌鲁木齐。6日,赵玉莲将2万元交到阿里·艾哈迈德、曼祖尔·侯赛因手上。她激动地说:“我代表全体烈士的母亲,向你们表示敬意和谢意。”

一个月间,田念胜率领访问团走访了中国10座城市,看望援巴老兵、烈士亲属,或深情拥抱,或相拥而泣。田念胜对记者说:“‘中巴友好万里行’活动中,我每天都是在感动中度过的。”

“中国恩人,谢谢你们!”

——巴基斯坦翻译马基隆寻找中国恩人记事


马基隆(左一)一家人与王先知(左二)等医生合影。

(资料图片)

湖南日报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姜蔚 张脱冬

8月30日,为期31天的“中巴友好万里行”活动圆满收官。“中国恩人不仅帮我们修了路,还救了我母亲的命。这次活动很圆满,我找到了恩人,也见到了许多援巴老兵。”归国前,巴基斯坦翻译马基隆深情地说,“中国恩人,谢谢你们!”

马基隆的家位于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公路附近的洪扎帕苏村,其父亲是军人,母亲在家操持家务。他6岁那年,母亲患病。马基隆告诉记者:“家里困难,一直没钱给妈妈治病,直到我16岁时,妈妈的病已经不能再拖了。我们带她去当地医院,医生说她腹中长了个异物,最多还能活1个月。”

马基隆的母亲得知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整日以泪洗面,拉着马基隆兄弟俩的手哽咽着说:“妈妈要走了,等不到你们长大了……”

急中生智,马基隆想到了门口的中国筑路队,找到了中国医生王先知。

通过检查,王先知确定患者还有生的希望,便冒着缺乏器械和血源的风险,立即进行手术。七八名中国筑路工人闻讯赶来,排队为患者献血。

4个多小时后,手术成功了。

3个月后,马基隆的母亲康复回家。随后一年间,马基隆家每周都有来复诊的中国医生。“他们没要一分钱。妈妈病好后,拉着我和弟弟跟中国医生合了影,后来就与医生失去了联系。妈妈时常拿出与医生的合影,跟我念叨要找中国恩人。”他说。

马基隆为此专门到乌鲁木齐学了半年汉语,只要遇到新面孔就打听恩人的下落。后来,他们搬家时不小心把照片弄丢了,马基隆只能凭着记忆找恩人。

2011年,岳阳援巴老兵田念胜到访巴基斯坦。担任翻译的马基隆给他讲述了中国恩人的故事,恳求田念胜帮他圆梦。田念胜慨然承诺:“我一定帮你找到!”

马基隆告诉田念胜,母亲是在1977年接受治疗的,主刀的医生头发微卷,有点像新疆人。

田念胜循着两条线索,迅速锁定当时驻扎巴基斯坦的第一五六野战医院。他专门建了“中国援巴老兵俱乐部”QQ群、“中国援巴老兵事迹收集”微信群,转述了马基隆的描述。战友们发来了大量消息,经过一一核实,都不是。

2014年秋,马基隆86岁的母亲去世前拉着马基隆的手说:“中国医生是恩人,你一定要找到他们!”马基隆发誓:“就算走遍千山万水,我也要找到中国恩人!”

今年春节前,田念胜向央视《等着我》栏目投去了求助信。央视编导马智超很快回信:愿意录制节目,帮助马基隆一起找恩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今年春节后,马基隆的儿子给田念胜发来了中国医生与马基隆一家人合影的照片。田念胜发现照片背面写的时间是1978年,他马上同央视转换目标,锁定第二七三野战医院,很快找到了王先知。

5月8日,田念胜陪同马基隆来到央视录制节目。“马基隆先生,欢迎你到中国来。我们援巴医疗队在乌鲁木齐有个聚会欢迎你。”看到病重的王先知的问候视频时,马基隆喜极而泣。

两代人的坚守

——巴基斯坦公民为中国援巴烈士守墓小记


9月4日,曼祖尔·侯赛因(左)和阿里·艾哈迈德(右)在巴基斯坦中国烈士陵园打扫墓碑。

伍小平 任毅 摄影报道

湖南日报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张脱冬 姜蔚

8月23日,岳阳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市郊的阿里·艾哈迈德和曼祖尔·侯赛因。在当天的“中巴友好万里行”岳阳座谈会上,阿里·艾哈迈德向与会人员展示了2015年4月20日习近平主席给他颁发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奖牌。“中巴友好万里行”活动组织者、岳阳援巴老兵田念胜告诉记者:“这是阿里·艾哈迈德为中国援巴烈士守墓39年的心血和爱的象征。来到中国后,他每天都将奖牌挂在脖子上。”

为了援助巴基斯坦修筑喀喇昆仑公路,168名中国筑路工人和技术人员把生命奉献给了这条“当代丝绸之路”,其中,88人被安葬在巴基斯坦中国烈士陵园。

曼祖尔·侯赛因的父亲阿里·迈达德曾是中巴公路上的筑路工人。他看到中国风钻工吊在悬崖上开山放炮、山体崩塌后瞬间消失的惨状;他也看到过中国驾驶员被洪水卷走;他还看到了中国医疗队走村串户挽救了当地无数百姓的生命。在朝夕相处的10余年里,阿里·迈达德看到了一群勇敢而真诚的人,用血肉之躯帮巴基斯坦北部山区铺设了一条通往世界的路。

1978年6月,巴基斯坦中国烈士陵园落成,住在陵园附近的阿里·迈达德便主动为陵园看门护院。他跟家人说,天天守着这群烈士的墓碑,就像守着自己熟睡的孩子。

在阿里·迈达德的影响下,阿里·艾哈迈德主动加入了守墓的队伍,专司保洁和园艺。陵园里树木茂盛,落叶颇多,阿里·艾哈迈德每天要清扫三四次。他说:“要让英雄安息的地方一尘不染。”

39年来,阿里·艾哈迈德每天都会来陵园干活,风雨无阻。虽然生活清贫,但他从未想过半途而废。老人告诉记者:“陵园是中国勇士的家,也是我生活的全部。”

由于为中巴友谊作出了特殊贡献,阿里·艾哈迈德曾于1997年和2004年受邀访问中国。他说:“中国人民对我非常好,他们把我当成家人。”

阿里·艾哈迈德有时也会被邀请前往首都伊斯兰堡。他说,不论身在中国或是伊斯兰堡,他都时刻挂念着陵园。他甚至设想他的4个儿子中未来至少有一个接他的班,“让我的家庭继续为陵园服务。”

2010年1月,为中国烈士守墓30余年的阿里·迈达德去世了。临终前,他叮嘱儿子曼祖尔·侯赛因:“你要接替我继续为中国烈士守墓。我们今天的好生活,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曼祖尔·侯赛因就这样成了第二代守墓人。今年7月底,艾哈迈德的小儿子和曼祖尔一样,也加入了守墓的行列。

2010年12月18日,曼祖尔·侯赛因受邀出席了有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和时任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参加的座谈会。“中国人为修建这条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我要像父亲一样尽心尽力守墓。”曼祖尔·侯赛因说,“每当有人来烈士陵园参观,我都会向他们介绍这段悲壮历史。”

在“中巴友好万里行”中,曼祖尔·侯赛因带着父亲的遗像走遍了千山万水,他说:“我父亲生前只到过北京,但他还想到中国的其他城市看看,所以这次我特意带他来了。”

责编:李婷婷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