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2017-09-02 07:19:20
这两个星期,我大学同学群已经有三个人退群了。
一是因为讨论时事的时候观点不同快打起来了,某一方退了群。另一个是觉得群里说的东西都比较无聊,观念上共鸣少,爱炫耀的炫耀,也没啥温暖,都不是啥正能量。还有一个,可能怕同学群胡说八道的,少掺和比较好。
总的来说,三观不同吧。
我在微博和朋友圈问了一句:你们的同学群有这样的情况吗?
炸了。原来到处都有。

有人说“过30岁还有人在意三观这种事儿么?”事实证明,人们还是很在意的。
比如说到某一个新闻事件的调查,大家在讨论其中的细节的时候,突然有人来一句:记者的话好相信的啊,都是随便乱说的。
记者有没有乱说的呢?当然有,我前几天还写过一篇呢。但不是全部,很多很多记者在尽可能地靠近真相,在思考。
就正在讨论的事件,一环扣一环,可以就事论事,可以找出疑点,寻求答案,大家智力都是没有问题的,活到这么大岁数也不是没见过什么,突然来这么一句是几个意思呢?
意思就是所有对事件的关心和讨论都是吃了空,同学中当记者的则当场躺枪。

这就是三观不同。
有人认为就算事情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也是值得关心的,这关乎到社会公平和当事各方的权利及责任认定。
而有的人则认为除了一日三餐,一切讨论都没意义。
如果同学群里这样的人不止一个,那是会让人有退群的冲动的。
我之前的一篇爆款文“所有的胜利都是价值观的胜利”,有朋友转到了同学群,她觉得价值观是很值得讨论的,但有同学说:你是支持这些忘本而反过来要挟国家的人吗?
朋友默默无语。
还有一个人说,在同学群里,对中学教科书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结果被威胁要去举报。
有个博友说:同学群刚建的时候大家亲热得不得了,日久后往往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以前少见面时总觉得同学关系是最亲的,自从有了微信群后猛然明白,同学关系其实比包办婚姻更无奈。
所以有人说,同学之间,只适合谈商业合作与风月吃喝,少谈别的,尤其是那种很多年没见,心理层面其实互相都很陌生的同学关系。
确实如此,同学最亲和初恋最美一样都是个伪命题。人与人能走近还是走远,三观才是硬道理。否则,很容易你觉得我傻,而我也觉得你蠢。
于是,组织同学会,有时候会像非要去缅怀已经面目全非的前男友前女友一样,变得很勉强。
我们同学搞过一次大的年级同学会,热心的几个出钱出力地张罗,太多的繁琐,每进展一步去同学群里汇报,这么做好不好那么做好不好。
大部分同学不管对同学会有没有激情,还是表达感激的,但有那么几个,组委会每说一道程序,TA就挑一回刺,用的还都是些尖锐的语气,比如:这样不是很可笑吗?这个太没意思了。
我前期因为搞音乐节没加入组委会,音乐节一完被拉进去参与流程。看到这个样子,我脾气没这么好,立马说: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请提建设性意见,并且坐在路边鼓掌。
我就是看不得干活的被不干活的指手划脚,认真的被无聊的人瞎指挥。
如果同学群里,这种瞎指挥的人多了,也是很想退群的。
同学群其实就像个老家的村庄,曾经在一起生活过,曾经很熟悉。加上人到中年大家喜欢抒情,就把青春年华这种荷尔蒙注入,形成一个貌似有共同点的人群。
但一群人里不可能个个都一样,就连最引不起争议的晒饭菜,有时候也会搞出事情来。有人说,她有一次传了一个自己做的披萨到同学群,立马有同学说:一看就知道你用的奶酪是大路货……
你买了几个有图案的挺漂亮的新盘子,装了菜发到同学群,有人说:餐具还是骨瓷好,这种花盘子,一看就不上档次……
反正几乎每个同学群里都有这么一两个“有品位的人”,天天江南Style的。
这个也是三观的差异,因为一般对长相,打扮,做菜这些内容,大部分人看过都是鼓励的,有的人则喜欢打击。
喜欢打击是一种病,和实话实说的品质其实并不是一回事。
有的同学群里会讨论转基因,这也是一个会两极分化的讨论题。
不同意见没关系,重要的是双方的争论都要有可供讨论的论据,比如,我至少为讨论这个话题去看了不少东西,了解科学家的一些阐述,你驳斥我可以,要从科学或者逻辑的角度,而不是单纯说一个定性的结论。
用论据辩论还是用攻击辩论,也是不同的三观。
当然,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不要这么认真,同学群么安定团结不争论你好我好大家好,于是,大学同学甚至说要把群名改成“呵呵”。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也是求同存异,放弃争议。
但像我这样非常在意三观的人,只有不把群当回事才可以,否则肯定要多嘴的。有精神追求的人都会为态度而战嘛。
比如,有一件事,两个白人女人在一个旅馆的大堂打起来了,因为年长的女子朝旅馆的海地人保安说了一堆歧视性的话,年轻的女子让她停止,她不肯歇,还挑衅动手,就打起来了。
年轻的女子后来对警察说,她认为自己有义务纠正其他白人的错误行为。
这事儿放到我们这儿,放到同学群,也会有人说,算了,不要争了,其乐融融嘛。
但不同三观的人硬要泡在一个群里真的是没啥太大意思。
当然,人都是多面的,不同三观的人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但不得不承认,人与人的深度交往一定是以三观一致为前提的。
我退出过一个被拉进去的高管群,就是因为其中有人说了攻击别人婚姻的粗鄙的笑话。
事后当然也有人说我装,这也折射了不同的三观。有人认为较这种和自己八杆子打不着的真是够装,而我觉得道不同懒得跟你为伍。
现在大家都有很多群,随和点的不做退群这样激烈的事,但会选择屏蔽。
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同类才能真正相亲,其他的也真的只能“呵呵”了。
责编:彭彭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