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风物 2017-09-14 08:04:41
风景如何成就名胜
风物君语
现代人出游大多会带上手机或单反
把旅游的精彩场面保存下来以备以后回味
间或也有写点游记、诗歌,抒发心情
古时候,出游的多是墨客骚人
或是和尚道士及侠客
他们靠支笔,写下见闻和寄托情怀
如今,古人去过的地方大多成了国家级景区
我们很大程度上是跟着古人去旅行
《岳阳楼记》领跑历代记游文章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是国家级 5A 旅游景区。原本是三国东吴大将鲁肃在洞庭湖练兵时,修建的一座阅兵台,原名“阅兵楼”。唐开元年间,宰相张说被贬到岳州(今岳阳),在旧址上修起岳阳楼。
到了北宋庆历年间,滕宗谅(即滕子京)也被贬到此地。他欲重修岳阳楼,但不想动用官库,也不想征敛于民。于是,滕子京发了一个告示,称凡是有别人欠了多年而又不愿意偿还的债务,可以由官府代为催讨,但要献出来资助官府。
于是,债主们纷纷跑来告发,欠债者不得不争相献资。这么着,滕子京竟然得到了近一万缗的钱。庞大的“捐资”,加上两年的时间,滕子京造起了一座极其雄丽的岳阳楼。
完工后,滕子京将楼的建筑结构、四周风光,连带一副《洞庭晚秋图》,一并寄给了身在邓州(今河南邓州)的好友范仲淹,请他为楼撰文。范仲淹身在千里之外,遥想洞庭胜景,过往的游历经验加之超凡的想象,范仲淹欣然提笔,一篇洋洋洒洒的《岳阳楼记》就此问世。
《岳阳楼记》领跑历代记游文章,岳阳楼也一跃列入中国四大名楼。以至于如今,我们很难想象一座没有《岳阳楼记》的岳阳楼,会是怎样的情形。
李白笔下的庐山
成了许多古人的旅行标签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笔下的庐山现在成了国家级 5A 旅游景区。庐山的身份证上有许多古人的旅行标签。第一个标签,属于彭祖,就是说庄子说的那个整整活了800岁的老寿星。传说中,彭祖是帝颛顼的长孙,热爱游览天下名山大川。到了鄱阳湖畔的庐山,他游遍山上的洞府,在石台钓起来两尾极大的鲤鱼。鲤鱼摇身变成两条龙,驮着彭祖飞上了天。
这下,彭祖成了神仙。能造就神仙难的庐山,能不别样吗?从各种记载来看,庐山的神仙队伍还包括骑青牛的老子。骑白驴的方辅、匡俗、西周的三位武士等。前两者留下了成仙之前的修炼之庐,也留下了庐山的名号。
步秦始皇的后尘,汉武帝刘彻极其热爱巡游。汉武帝兴致勃勃地登临了庐山大汉阳峰,瞻仰大禹治水留下的估计,还特意到匡俗成道成仙的地方设立了祠堂,封其为“南极大明公”。从此,庐山名声大振,迎来通往名胜的第一次高潮。
在众多往来者的旅行成果中,最佳的名胜传播媒体,当属诗文。当一切有形之物随风消逝后,唯有诗文历久弥新,是名胜成为经典。略略搜罗一下有关庐山的诗作,有隐居在此的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在大林寺赞叹过“匡庐奇秀甲天下”,苏东坡在西林寺墙壁上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领悟……
有人统计,在庐山旅游资源中,涉及到古人踪迹的有近200处,而古人对它的吟咏诗文高达4000多篇。
没有诗人张继
寒山寺就是一个寂寞的寺院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笔下的寒山寺,今天是国家级 4A 旅游景区。寒山寺,初建于南朝梁时,本是一座寂寂无名的寺院,因为唐初的诗僧在此居住,有了现在的名字。但是,真正让这里家喻户晓的,要归功于张继的那首诗。
当时的张继到京城赶考,名落孙山,正无奈地停泊在旅途之中。这首诗,写的是一种羁旅的离愁,并不为寺,为桥而作。
张继绝对不会想到,一首即兴之作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反应,让这座本不知名的小寺,意外地收获了隽永的意境与流传千载的盛名。
如果你曾去过寒山寺,会发现不仅寺内处处可见张继的影响,连清净地外,也到处可见“枫桥夜泊”的痕迹:寒山寺外有河,左右石桥数座,除“枫桥”外,尚有“江枫桥”“江村桥”等,每一处都有游人在留影纪念。
苏轼、欧阳修
成就了今天的醉翁亭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因为朝中权贵倾轧,被除去河北转运按察使的职位,贬任偏僻的滁州山城。当时爱女新丧,欧阳修心情极为低落,所幸滁州山水秀美,民风淳朴,聊有安慰。
为政之余,欧阳修悠游山水,访古探奇,与山中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建造了醉翁亭。小亭本无所谓名胜,但如果加上欧阳修的才情和《醉翁亭记》,情况则会发生180度的转变。
欧阳修的人品与文品,让醉翁亭赢得了后人的仰慕与敬意。欧阳修离开滁州后,文豪苏轼曾亲自楷书写下《醉翁亭记》,刻碑立于亭中。欧文加上苏字,慕名前来拓碑的人络绎不绝。
据说因为拓摩用的毛毡太过紧俏,山中的老和尚甚至把垫床用的毛毡也贡献了出来。而且在过关卡时,拓本还可以冲抵税费,可见醉翁亭的盛名。
如今,这座小亭雄踞安徽琅琊山上,位列“八名”胜景。这一切,都是欧阳修偶为的功劳。
今天的天姥山
离不了李白的妙笔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每个中学生的必修功课。我现在还记得,老师布置背诵时,我摇头晃脑之余,总觉得眼前会出现一座云蒸霞蔚、仙光四溢的神山。
李白的一场飘渺的梦中行,让天姥山成就了世上文化名山的地位。《全唐诗》中,提到此山的诗篇超过1500首,而提到泰山的不过百余篇。
去年暮春,我专门乘车拜访浙江新昌县的天姥山风景区。天姥山为一段山脉,山内溪流淙淙,树荫蔽日,一路上不时可见碑石,指点当地丰富的文化与传说。
没有赤壁赋
哪来的今天的东坡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号称83万人马的曹操大军,被赤壁一场大火,烧回了北岸,再不敢跨越天堑。但是赤壁战场在哪里?答案却是百花齐放,其中最有力的两家为黄州(今湖北黄冈)与蒲圻(今湖北赤壁)。
无论从战争地势,还是出土文物,很多专家认为真正的赤壁在蒲圻。至于黄州,除了此地山石为赤红色外,最有力的证据,来自苏轼的一次旅行。
北宋元丰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政治失意者,尤好山水。一个月色皎洁的晚上,苏东坡和几名好友驾小舟,前往赤壁,抚今追昔,触景生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一次二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文章写的豪气纵横,荡气回肠,因为名气实在太大,后人遂以东坡的说法为尺,将黄州赤壁命名为“文赤壁”,又名“东坡赤壁”。
如今,东坡赤壁附近建有东坡祠,黄冈市也在打造东坡文化品牌。到底苏轼做了一次科学的论证之旅,还只是以景喻情,答案永沉江底。写到这里,我不禁有个疑问:东坡若早知自己的一次旅行会产生如此效应,作文时还会不会洒脱如斯呢。
任何一处山川如果没有人的涉足,没有人赋予的思考、情感和行为,山还是山,水还是水,风景也不会变成名胜。
责编:田甜
来源:地道风物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