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湖南美术史 2017-09-11 09:24:48
丹青织梦望碧野
文丨肖欣
12月15日,是女画家陈碧野遗作展闭幕的日子,记者在陈碧野的旧画室采访她的丈夫赵晴村。身患严重冠心病的老人这些天情绪非常激动,几天里就服用了六盒救心丸。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经常不得不停下来,让自己缓一缓呼吸。
自从11月22日,陈碧野遗作展在长沙三亩地美术馆开幕,72岁的赵晴村老人,每天一早都要从家里来到美术馆,在展厅走一走,看一看,或者坐上几个小时,甚至一个上午。
这里展出的46幅油画作品,每一张他都记得那些熟悉的色彩、线条。展厅进门右边第一幅作品,是陈碧野生命中最后的一张没有完成的画作,画的是她最喜欢的桃子。那天她还一边画一边高高兴兴地对他说,画完这幅画就去做最喜欢吃的红烧肘子。没想到只画了一半,她就倒了下去,再也没有起来。第二幅画是她去世前两年的作品《我的伙伴》,画的是一撂旧书、一个药罐、四支油彩、一杯清茶……
7年了,赵晴村几乎每一年都在盼望着能为妻子举办这样一个她已经看不到的画展。他希望给远在天堂的妻子一个安慰,她用生命换来的这些作品,她所努力追求过的艺术不是虚无。虽然他知道,一个小小的画展永远无法弥补她一生所受的苦难。
▲1967年,陈碧野在岳阳楼留影。
陈碧野1932年出生于浙江钱塘江畔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父亲是我国极富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师李叔同的学生,受李叔同先生的影响,他素喜诗文书画,旷达乐观。家中失火,他救出平生最爱的几本唐诗集,见家人安然无恙,便笑呵呵地说:“好啊,好啊。”全不顾家中物什烧个精光。
陈碧野从小跟随父亲,耳濡目染,深受父亲的影响。1949年,17岁的陈碧野和哥哥一样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师从油画大师林风眠、胡善余先生,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美院大学生。当时在上海市公安局工作时因公失去一只胳膊的赵晴村,也被保送进美院学习。1954年毕业后,一腔热血的陈碧野自愿到北大荒参加国防基建,与赵晴村一起分到最偏远的一家钢厂。1955年,夫妻俩一起来到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工作。
▲参观新农具 陈碧野
1957年,生性耿直的赵晴村被打成“大右派”。在批斗大会上,有人逼迫陈碧野与赵晴村离婚,划清界限,给她三分钟时间选择,要不站到群众一边,要不站到右派这边。陈碧野二话没说就站到了丈夫这边。
从1957年到1977年,陈碧野开始长达20年的苦难生活。她到砖厂烧过砖,到湘阴农场喂过猪,在街道工厂当车工,上街捡过破烂,挖过铁渣,还因饥饿差点死去。1962年,她又以所谓“自动离职”和赵晴村背起画箱流浪于浏阳农村,以给农民“描容”为生,经常食不果腹,夜无归宿。“文革”中,她失去了她一对双胞胎中的大毛,却不得不为了完成一幅毛泽东画像的任务,第二天就来到画像前拿起画笔……
对于很多人,人生的苦难就是一场躲不过去的灾难。陈碧野却以她的澄静、乐观,以难以想象的精神力量滤去了所有的苦难,只给人间留下最美丽的回忆。
20年里,陈碧野一家人一直生活在最底层。到了上世纪60年代,家中竟然还没有一口炒菜用的锅子,冬天没有一床垫被,就在凉席上铺上稻草,但陈碧野天性中的乐观豁达却让生活充满乐趣。有一天,家里已没米下锅了,陈碧野从口袋里找出2分钱,加上赵晴村身上仅有的5分钱,还不够买上9分钱一壶的酒。陈碧野便叫儿子细毛拿了扫帚打扫家里各个角落,终于从床下扫出5分钱来。一家人高高兴兴买回来一壶酒,一袋3分钱的兰花豆。夫妻俩就这样从晚上7点一直聊到晚上10点,所聊的也是让人忘记一切烦恼的童年趣事。
▲ 饲养员 陈碧野、赵晴村
更让人难忘的,就是那样艰难的日子里,陈碧野还总是牵挂着别人。有一次她很想买一本《苏加诺藏画》,但没有钱,就拿了自己的大衣准备去卖掉。在路上碰到一位出版社的朋友,得知情况后就给她预支了一点稿费。但她在路上碰到一对从农村来治病却没钱的夫妇,就把钱全部给了他们,自己还是卖掉了大衣买回了书。
多少年过去了,赵晴村都不能忘怀那些苦中作乐的时光。他还记得在最苦的时候,陈碧野总是告诉他做的最美的梦,她梦见她变成了一个仙女,在翠绿的葡萄架上飘来飘去……
1978年终于平反后的陈碧野,不久就得知自己得了肝癌。她没有怨天尤人,只把一切都当成生命的自然,包括死亡。逼近的死神令她以巨大的热情投入油画创作中,短短的几年时间,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留下了100多幅油画作品,让生命迸发出了最后的光华。
陈碧野擅长静物绘画,并创立了自己形神兼备、沉稳谐和的静物绘画风格。看她生命最后几年里的静物画,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的桃子、一枝捡来的泡桐花,似乎每一笔色彩,每一根线条都投注着她的目光。这是一个已经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但无比热爱生活的一个女人的目光,这目光薄薄地涂满了她的每一幅画作,也注视与笼罩着每一个在她的画作前驻足的人们。
1987年1月30日,旧历新年的正月初二,陈碧野因肝癌晚期在长沙去世,年仅55岁。三个月后,她的小儿子细毛也因肝出血跟随她离开人间。
自她去世后,熟悉她的人们就一直想为她筹备一个画展。17年后,在湖南省群艺馆、湖南省美协、文艺生活杂志、三亩地美术馆的大力支持下,这个迟到的画展终于与观众见面,黄铁山、张举毅、蔡阜、叶梦、郑小娟、肖洁然、陈和西、张扬、傅白芦等省会艺术界知名人士纷纷前去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赵晴村说他现在总算可以从容面对妻子的遗像了。现在他所忧心的是,陈碧野的画将来安置何处,因为没有好的收藏条件,一些画作的色彩正在脱落。
▲风景 56cm×38cm 陈碧野 20世纪80年代
这是一个女画家的悲情故事,也是特定时代里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一个小小缩影。但陈碧野那样高度纯粹的艺术资质与灵魂,永远都像金子一样可贵。因为无论顺逆贫富,真正的艺术永远都是对生命最真实的考验,永远会激起心灵的共鸣与回响。
12月15日的采访中,微微含笑的陈碧野的目光,从来没有远离。客厅正中挂着当年她从湘西带回来的蓝印花布,门后贴着她收集的山东潍坊年画。小小的画室里,她用过的画桌、台灯都还在。透过阳台上那些她喜欢的黄菊花,我望见一片辽阔碧绿的原野,那是她的梦中世界,她的天堂。
责编:李婷婷
来源:口述湖南美术史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