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地潇湘丨南岭文明发祥地

  《永州日报》   2017-09-05 00:38:21

域地潇湘—— 《知我永州》系列之一

主讲人 蔡自新

永州历史绵长,人文底蕴丰厚。为了让大家更多更好地了解永州,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会与永州日报联袂合作开辟《潇湘讲坛》栏目。通过知名专家讲座,深度剖析,向广大读者全景式展示千年古郡永州的神奇、久远,解读永州的博大、厚重,使大家对永州历史文化有一个更深透的了解。 ——编者

零陵黄田铺石棚

域地潇湘

关于域地潇湘,与大家共同分享南岭文明寻源、五岭与三山、四水与三湘这么三个内容。

南岭文明寻源

什么是文明?一般都用人类创造的财富总和来回答。这是一个模糊的说法,也很难把握。因为,它包括了过去和当时的人类创造。涉及到探究人类文明的起源,就特别地难以界定。西方人把文字、青铜器、城市、宗教祭祀场所的出现,作为文明起源的标准。按照这种观点,就文字而言,刻在兽骨龟甲上的表意符号算不算文字?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所以,只有细分文明概念,将人类活动遗迹发现的时间作为文明起源的依据,才是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方法。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探究中华古文明的源头,以前我们在古文明地图上看到的是密集于黄河中游的斑点,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原地区的观念曾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近些年考古发现的纷纷亮相,中华文明起源黄河一元说已经被打破,东北、江南、西南包括西北地区,到处都能够发掘出中华文明生长的原点。从永州的考古发现情况看,我们可以自豪地提出并弘扬的一个观点,潇湘流域是南岭文明的发祥地。

潇湘流域地跨五岭,热丰雨沛,土地肥沃,具有农耕文明发生的最佳经济地理环境。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常年降水量1400-1600毫米。这里植被丰富,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生长,没有严重地质灾害。这样一个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就开发较早。零陵黄田铺石棚,是人类早期活动介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的文明遗址。20世纪90年代,道县玉蟾岩考古发掘出来一万二千年以前的人工栽培稻谷、陶片、石制品和骨、角、牙、蚌制品等,产生了世界性的轰动,给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成说赋予了新的诠释。因为道县玉蟾岩考古可以让潇湘域地自豪的得出两个结论,一个是将我国以往的水稻种植历史前移了五千年,比号称水稻种植历史之最的印度还早了两千年以上,潇湘域地是世界上最早生产水稻的稻作之源;再一个是把制陶历史前移了两千年,潇湘域地又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制陶产品的陶作之源。这一重大的考古成果,曾经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并且进入了二十世纪中国一百项重大考古成果行列。2011年11月,考古学家又在道县富塘乡的岩洞里发现了一万六千年前的人类牙齿化石。漓湘之地的桂林市南郊独山甑皮岩,1973年发掘了距今9000多年—7500年的洞穴遗址,在这个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层中,有食用、油料、饲料和药用四大类植物的孢粉,还有禾本科植物等原始农业遗物。从道县富塘岩、玉蟾岩,到桂林甑皮岩,先民穴居生活遗迹成为考古发现的共同特征,标志着南岭文明的重要原点就是人类洞穴文明。200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在永州的考古发掘,东安“坐果山遗存”与零陵“望子岗遗存”,勾勒出商周文化谱系与年代序列。这一系列考古发现,让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在潇湘域地形成了文明时代延续的完整链条。潇湘域地自然资源好,不种什么也能有出产。优越的经济地理环境,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捷足先登的有利条件,潇湘流域是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的南岭文明发祥地。

关于五岭与三山

永州境内有九疑山、阳明山、舜皇山,还有潇水与湘水在此汇合,对于这些,各位一般都有所了解。

然而,如果展开一些说,永州位于华夏大地五岭山脉的北麓,这可能就会引起你发问,这是怎么一说呀?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是毛主席《七律·长征》诗中描写红军跨越千山万水的著名诗句。这个五岭,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南岭。展开中国的地形图,可以看到在广东、广西北边与内地结合部有一组苍茫青翠的崇山峻岭,地图上标注的是南岭。这个南岭在古代被称为五岭。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地理学家、旅行家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就有这样的记载:

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峤即五岭之西岭也。

郦道元注:秦置五岭之戌,是其一焉。

——郦道元《水经注》

所谓的峤,就是尖而高的山。在今天永州东安、邵阳新宁与广西交界的越城岭就是越城峤。秦始皇大军征伐岭南的时候,设立过驻守五岭的城堡,越城峤就是其中的一个。

除了越城峤,《水经注》中还有“骑田之峤”、“都庞之峤”、“萌渚之峤”、“大庾岭,东峤山”等。由此可见,有关五岭的名称及说法,在秦代就已经存在,还可能更早。横亘于湘赣与两广之间的五岭,从东到西一路过来,分别为大庾岭、骑田岭,它们在江西的赣州、湖南的郴州与广东交界处;往西过来就是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它们在湖南的永州、邵阳与广东的清远,广西的贺州、桂林毗邻处。三岭在永州境内是人们熟知的三座山,萌渚岭对应九嶷山,它涉及到了蓝山、宁远、新田、江华等县;都庞岭对应阳明山,它涉及到了江永、道县、双牌等县;越城岭对应舜皇山,它涉及到了零陵、东安、祁阳等县区。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这三座山都有国家森林公园,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旅游观光度假景区。

关于四水与三湘

湖南人常常说到的一句话就是三湘四水。湖南有湘、资、沅、澧四水,而且都流入了洞庭湖,但什么是三湘呢?有的说是湘北、湘南、湘西,那么还应该有湘中、湘东呀,很显然不是这样的意思。有的说是潇湘、烝湘、漓湘,而漓湘在广西呀,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呀?其实,三湘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名称,当时讲的就是零陵郡。让我们回首探寻这一段历史往事。

首先来看看零陵郡,古代零陵郡不仅在现在的湖南范围,还跨越五岭向南到达了今天的桂林市。汉武帝设立零陵郡,这是作为一个政区的发端。往前追溯到秦代及战国,可能在这里曾经设县,目前尚未有史料佐证而不明确。至于在上古时代大禹分天下为九州的时候,零陵属于古荆州地域。当年汉武帝设置的零陵郡辖有十个县及侯国,其郡治零陵县在今广西全州县与兴安县交界的地方。当时的零陵县南边为始安县,也就是今天的桂林市;北边到了钟武县即今天的衡阳县;还有都梁侯国、夫夷侯国也就是今天的邵阳市。也就是说,西汉零陵郡的范围,覆盖到了今天的桂林市、邵阳市,以及衡阳市的一部分。东汉时期的零陵郡治迁至泉陵侯国。零陵郡新增了湘乡县和昭阳侯国、烝阳侯国两个侯国,辖地扩大到今天的娄底、湘乡等地。

然后再来看看湘水,在古零陵郡自南向北汇聚成了三湘。湘水从上游到中游都在零陵郡十三个县及侯国的范围。从湘江源头开始,当时的零陵县、始安县、洮阳县在漓湘一片;营道县、营浦县、冷道县、泉陵侯国在潇湘一片;都梁侯国、夫夷侯国、昭阳侯国、烝阳侯国、重安县(原钟武县)等,都在蒸湘一片。这样,在零陵郡完整的演绎出漓湘、潇湘、蒸湘的三湘故事。

关于三湘,我们需要澄清曾经流传的三种误解。一种是前面已经提到的湘北、湘南、湘西的说法,那是毫无根据的臆造,根本经不起推敲。再一种是所谓地名的合称,这是宋代《太平寰宇记》的说法,认为湘潭、湘乡、湘阴三县合称“三湘”。 这种说法表达的是一种名称上的耦合,说明三个地名前面都冠之以湘而已,没有传递任何新的地名意义,也绝不可能用来指代湖南。因此它也没有存在的价值。还有一种三湘是水名的合称,但到底是哪三个水又有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是清代嘉庆年间编的《湖南通志》,提出潇湘、烝湘、沅湘为三湘。还有一个版本认为是潇湘、资湘、沅湘,也就是把湘、资、沅三水合起来称为三湘。这两个版本都不准确。从《湖南通志》这个版本来看,讲湘江流到永州接纳了潇水,流到衡阳接纳了烝水,这是对的;但是流到沅江接纳了沅水,这就错了。因为,湘江到了湘阴县已经流入了洞庭湖,怎么可能回转过来跑到沅江去接纳沅水呢?而且从陆地上看,湘水与沅水之间还隔了一条资水,这两个不同水系不可能在地面上串联起来。至于讲把湘、资、沅三水合起来称为三湘,与这个版本说法相似的还有所谓蒸湘、资湘、沅湘为三湘。其中的资湘与沅湘,也都是任意将不同水系拉扯凑合的说法,因而都不准确。

“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这句话出自《水经注》,也是对湘江源头最早的文献记载。《水经注》还写道:“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这也是目前见到的关于漓湘的最早记载。我们从湘江上游往下数,源头上有漓湘,一路下来有接纳潇水的潇湘,再下来接纳烝水就有了烝湘,三湘都在零陵郡的范围。

但是,对于零陵郡三湘的说法,为什么会在近代出现认识缺失的断层?三湘又怎么会成为湖南的代称呢?这里边既有零陵郡的原因,也有湖南的缘故。

从零陵郡来看,认同零陵郡三湘是汉唐时期的事情。汉代漓湘、潇湘、烝湘都在零陵郡。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有的行政区都分解划小,汉代大致的湖南范围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变为八九个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零陵郡的北部新设了湘东郡、衡阳郡、卲陵郡,南边划出了始安郡、营阳郡。而当时的长沙郡辖今天的长沙东部和岳阳,域地也大大缩减。尽管有了这样的调整变化,当时不少人仍然沿用古零陵郡三湘的说法。郦道元是西晋以后的北魏之人,他的《水经注》仍然说“湘水出零陵始安县”,将已经划出去的始安县仍然看做零陵郡的范围。唐代诗人李白《悲清秋赋》中的“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登上九疑山来看三湘,这都是古零陵郡的范围。唐代另一位诗人张谓《长沙风土碑铭》中的“五岭南指,三湘北流”,也沿袭了汉代零陵郡三湘的说法。可以说,大致在从汉到唐,人们都把三湘作为古零陵郡的一种指谓。

再从湖南来看,随着湖南政区的形成,逐渐产生了对三湘的误解。湖南在汉代属于荆州刺史部范围。隋代及其后来的朝代,中央政府到郡州没有中间环节。唐代在中央政府与州郡之间,设立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湖南为观察使。两宋时期属于荆湖南路范围。元代为湖广行省范围。到了明清时代,湖南省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固定下来,沿袭至今。应该说,湖南的政区发蒙于唐代,定制于明代。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湖南政区因为湘江的缘故逐渐地简称为“湘”。然而,湘江虽然是湖南的主要河流,还需要与其他的河流一道来概述湖南,于是就有了湘、资、沅、澧四水的说法。传统的零陵郡“三湘”,也逐渐被借用为四水代称名词的组合,统称为三湘四水。而此时三湘中的漓湘,已经不在湖南的政区范围,造成湖南人一方面有三湘四水称谓的自豪,另一方面也有因为漓湘不在湖南政区的尴尬而迷惘。

回望历史,由于后来政区调整,漓湘、烝湘不在零陵郡的辖地,漓湘还脱离了湖南,三湘的所指与解说开始紊乱起来成为了问题。如同现在有人提出潇水比湘水长,潇水才是湘江正宗源头,就是这种紊乱思维的表现。人们的认识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任意取舍为我所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看待事物的基本方法。针对此事而言,一方面,假令潇水比湘水真要长一点,也不可能因此而把整个湘江更名为潇江,因为湘江这条河流的名称已经是数千年约定俗成的事情。另一方面,正因为一些人局限于只看眼前的永州或湖南,导致对三湘就是古零陵这个历史认同的缺失,甚至不时出现认识与思维的误区。我们应当了解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漓湘、潇湘、蒸湘所共同形成的三湘,是古零陵郡的文化创造。尽管后来的行政区划发生变化,零陵三湘的界定失去了原来的内涵,作为文化记忆符号的三湘却被人们继承下来,扩展成为湖南的代称。更有韵味的是,三湘中的潇湘本来就是指零陵郡中潇水与湘水汇合的这片地域,如今不仅是湖南的代称,而且还成了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大观园中潇湘馆的名称,并衍生为许多美好事物的名称。这是源起于永州、影响到世界的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责编:朱晓华

来源:《永州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