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人生何孟春:辞官回乡隐田园,咏诗写记著文章

  郴州文史网   2017-09-12 00:03:25

何孟春(1474—1536),字子元,号燕泉,今北湖区鲁塘镇村头村人。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初任兵部主事,历任河南参政、太仆卿,后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云南巡抚。在云南,领兵讨平地方叛乱,升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何孟春为官期间,正派公正,廉洁无私。

时武宗正德皇帝无嗣,由武宗堂弟世宗嘉靖继任皇位,由此引发“议大礼”事件。何孟春就谁是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的皇统问题,上书嘉靖帝,与其他大臣一样,坚持继承关系,即以武宗皇帝为皇考。因为违背了嘉靖帝的旨意,被嘉靖皇帝罚夺俸一月,贬任南京工部左侍郎,南京工部只设一侍郎,此前已有右侍郎,所谓工部左侍郎无疑就成了闲职当中的闲职。由此,何孟春屡次上书,称病告老,嘉靖六年(1527年)春,五十三岁的何孟春,准许卸去所有官职,回归故里郴州养老。

何孟春回乡后,居住在今郴州燕泉路的燕泉旁边,同时,他还在郴州城东二十里刘仙岭附近的何公山下鸦雀塘,筑有茅屋几间用来居住,为此,作有七律《卜筑何公山》四首,其中第二首:

白云飞尽午风清,羸马重过眼倍明。

拟构两椽龟未卜,才开一径鹤先行。

此山乞我真天力,何物看人不世清。

泉上正余仙石在,药炉留待事长生。

诗中表明作者已从回归之时的失落心境之中走出,在闲适的生活当中,意欲追寻仙道长生不老之术。“此山乞我真天力,何物看人不世清”一句,有隐居世外,洞明世理的感悟。

何公山南有鱼绛山,山有郴阳八景 “鱼绛飞雷”,何孟春趁闲暇到此观光,作七律《鱼绛山》:

鬼划神剜出世寰,阳开阴阖有无间。

风雷夜走檐前石,虎豹晨嗥屋后山。

黄叶满床人未扫,苍苔一径客曾还。

题诗底用名招隐,万事先生总不关。

诗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鱼绛飞雷瀑布(今已不存),气吞山河的宏伟壮观场面,结句:“题诗底用名招隐,万事先生总不关。”表明他离开官场,虽然一身轻松,但也有许些无奈的感叹。

诗韵奉和邓庠

邓庠(1447-1524),字宗周,号东溪,湖南宜章邓家湾(今宜章城南乡新田村)人。明成化四年(1468),湖广乡试中举。成化八年,登进士第。历御史、两广布政使、南京右都御史,累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正德十四年(1519),告老还乡。嘉靖三年(1524)卒,年七十八岁,有《东溪稿》遗世。邓庠曾受命巡按陕西等地,所到之处,问民疾苦,兴利除害,平反冤狱,得无辜免死者甚众,很有政声民望。

何孟春小邓庠27岁,互为同乡,为官经历、以及操守,有许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因此邓庠是何孟春最为敬重和崇敬的人。

邓庠七十二岁辞官,回归宜章故里,在县城东面风景秀丽的黄芩岭下的东溪旁边筑室隐居,并以东溪自号,写有《东溪草堂》五首,其中第四、第五首:

窃禄东曹荷宠偏,恳陈衰病赐归田。

青山绕树依茅屋,红雨飞花洒石泉。

暖日穿林披鹤氅,晴风临水泛渔船。

宾朋载酒时来往,捻指流光又二年。

笑捧纶音下玉京,林泉萧散气英英。

悬崖古柏寒愈翠,绕涧黄花晚更荣。

苔径漫游新雨过,竹窗时看白云生。

夜来还有趋朝梦,仿佛金门待漏行。

诗里可以看出作者回乡后,日子过得自在而又闲雅,做梦当中还想着在朝廷上朝时的情景。

邓庠归隐宜章八年后,何孟春也辞官返乡了。何孟春从南京一路乘船,经长江、入洞庭湖、沿湘江、耒水,最后到达郴江口。郴江口是引发文人诗兴的地方,历代名士在此留有不少诗作。同时,到了这里,也标志着进入郴州地界了,此时他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看到这首《东溪草堂》后,他想到了已经离世三年的前辈邓庠,感慨万千,于是也依韵和了两首,《出郴江口奉次东溪邓先生舟中题壁韵》:

野鸟频啼恋别魂,提壶沽酒替谁言。

楚人自是甘为客,郴水何曾解抱村。

飞棹始辞泷势险,打蓬偏听雨声繁。

微涓有地输沧海,万折难忘圣主恩。

郴江何事去吾郴,流下潇湘水正深。

嫩柳着春金百链,闲鸥泛晓玉千寻。

韩公自有思归乐,越客能无返棹吟。

老矣恩波终一报,诗成休负鬓霜侵。

诗中大意是:“野鸟依依不舍,离开同伴,不断地啼鸣;我提着壶去买酒自饮,已经不再去为任何人说话了。南楚之人本来就甘做他乡之异客;郴江水本来也是在郴境依村流淌。小船飞快地离开激流的险滩;下雨了,急切的雨点滴落在船蓬之上,发出频繁的声响。涓涓细流总是要回归浩瀚的大海;我虽然历经挫折,也难以忘怀圣明皇上的恩情。”

“郴江因为什么事情离开郴州。流向水势正深的潇湘?春天嫩柳的枝条,像许许多多金黄色的链子垂挂在树上;早晨白色的鸥鹭像玉一样排着长长的队伍,在天空飞翔。韩公(注)自有被朝廷召还,归返的高兴事,而我只有装着满船的愁绪返乡。我老了,皇上的恩情难以报答了,但是也不要辜负已经被霜浸染的白发。”

(注:公元803年,唐朝文学家韩愈贬谪阳山,二年后,在郴州待命,后被朝廷召还,离开郴江时,他写给一同贬谪的好友张署的一首诗中有:“回头笑向张公子,终日思归此日归。”的句子。)

何孟春的奉和诗中,没有邓庠诗里面的阳关灿烂,满是离别的忧郁、伤感和愁绪,同时,也暗含官场的险恶、黑暗。但是他并不因此消沉,决心有一分余热就要发一分光。

此外,归隐期间,何孟春还依韵奉和了邓庠的宜章八景诗中的四首:《黄岑叠翠》,《白水垂虹》,《蒙洞泉香》,《艮岩龙隐》。

何孟春辞官归乡,写有《燕泉记》,《圆泉记》,《郴州濂溪祠记》等篇章,为我们今天研究郴州历史,留下许多重要的史料。他归隐郴州,笔耕不断,著述等身,有《馀冬叙录》等著述遗世,实现了他“休负鬓霜侵”, 有一分余热就要发一分光的愿望。

归乡九年后,何孟春去世于家中,年六十二岁。隆庆初年,谥号文简,赠礼部尚书。

责编:朱晓华

来源:郴州文史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