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知天下秋

  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2017-08-07 14:35:54

 

《立秋》左河水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

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长沙市岳麓山上,泛红的槭树叶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的美丽。湖南日报社记者 李健 摄

8月7日立秋,意味着气温将逐渐从晴热高温转向凉爽,立秋至,凉风起,让苦夏许久的市民们长舒了一口气。夏日的酷暑虽未断根,却已是强弩之末。正如同诗人齐己在《城中晚夏思山》所感叹的: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

涟源市桥头河镇珠璜村,农户们在田地里劳作。立秋时节,农民们抓住有利时机管护农作物,为今年农业丰收打好基础。 张扬 肖秀姣 摄影报道

【立秋三候】

自古以来,秋季就是一个最富有情调的季节,立秋,更是进入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蝉鸟鸣。进入立秋以后天气渐渐凉爽,小动物的活动也渐渐多了。

蝶恋花美如画。周卫英 摄于道县牛栏冲。

立秋至,北风起,吹走盛夏的热风,带给人们一丝凉意;因昼夜温差,清晨有雾汽产生,室外植物的叶片上也会出现晶莹的露珠;微风吹动,鸟儿鸣叫.

白头翁把味新莲子。吴振根 摄于烈士公园

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者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的习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等习俗。每年立秋时节便会有许多果蔬成熟。也是人们采摘的好时机。

衡阳市蒸湘区呆鹰岭镇堰头村,村民李小红在采摘翠冠梨。曹正平 摄

市民在长沙县青山铺镇生态葡萄园体验葡萄采摘。湖南日报记者 徐行 通讯员 李芬 摄影报道

【立秋习俗

晒秋: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居民,由于地势复杂,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或者窗台上的一点位置来晾晒采摘的农作物。久而久之变演变成了一种习俗叫“晒秋”

一对农村小姐弟在剥玉米。立秋后,在城步苗族自治县,农村人家会把自己地里种的辣椒、玉米或白瓜、南瓜等时令蔬菜加工后置于秋阳下晒干,制作成美味食材储藏,用于冬春季节不备之需。 严钦龙

贴秋膘:民间在立秋这天流行以悬秤称人,将人的体重与立夏时相比。因为人到了夏天本来就没什么胃口,饭菜较为清淡。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会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必会想去吃点好吃的,补偿一下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但是也不乏有不论天气怎么变化都不会改变的吃货,所以立秋慎补。以自身状况为宜)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但“立秋”的早晚又有很大区别,所谓“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即是提醒人们不可对“立秋”盲目乐观,有时候“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其实,“立秋”降温最大的法宝是下雨,“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长期观察总结得出的结论。

德孝之源 魅力宁远。清晨起雾。 乐水旺 彭小葵 摄

【立秋养生】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立秋时期是阴阳、凉热、湿燥最激烈的搏斗期,加上秋气收敛、湿热淤阻,容易体内郁热,引起病邪。所以,再进温补无异于火上浇油。此时最重要的是养好脾胃,把体内滞留的暑湿赶出去。

(冬瓜赤小豆煲生鱼汤)

立秋,生命从容而坦荡;立秋,酷暑将尽,秋天不远。它抖落春的稚嫩,挥尽夏的狂热,生命迎来丰收,变得充实丰盈。

立秋,让生命变得从容而坦荡,如古文“立”字形里的人生意味:“立”,如一个“人”站在“一”上面。

人三十而立,是脚下有一枝可栖;而立秋,是人站在一片秋叶之上,感知秋天的到来,叶落而知秋。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领悟了,才离合不惊,从容坦荡;才能同万物俱荣枯,与山水共清欢。

秋天的畅想 艾军 摄

(罗霄山脉茶陵县云阳山的大雾,摄影师@罗铭)

责编:李梓延

来源: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