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 2017-08-09 16:53:43
1914年初夏,37岁的美国建筑师墨菲在北京紫禁城内流连忘返、悉心观察,他完全被这里的谜一样的建筑给迷住了。事后他在日记里写道:“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建筑群,在其他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都不可能找到如此宏伟壮丽的建筑物了。”
这一年,墨菲获聘为耶鲁校友筹建的长沙雅礼大学新校园进行规划,接着,他又接到了一个任务,设计湘雅“红楼”。墨菲为雅礼大学附属湘雅医院设计的三层病栋及附属建筑,是当时华中地区“最摩登最适宜的”建筑物、设施最好的医院,也是长沙仅存的由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这是墨菲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成为他后来一系列仿古建筑的最初摹本。
就在墨菲设计湘雅“红楼”的时候,刚20岁的湖南新宁人刘敦桢远赴日本求学。1923年回国与师兄柳士英等创设了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这是中国最早的建筑学专业。1925年,刘敦桢回长沙订婚,当时的湖南大学趁机把他“挖”来,任土木系讲师。
可以说,有名的长沙老建筑几乎都是出自国际大师之手。柳肃感叹这段机缘巧合给长沙的建筑带来了全新的气象,本来是个人私事,“却为长沙城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记忆。”1929年刘在土木系创办建筑科,1930年应邀赴北京与梁思成组建中国营造学社,在他离开湖南之际,写信邀请柳士英来湖大主持建筑学教育。从此,柳士英致力于在湖南传播建筑教育,终老长沙。
湖南大学大礼堂大量利用圆形、曲线元素,是柳士英教授独特的表现手法之一,人们称之为“柳氏圆圈”。“建筑学界有‘北梁南柳’的说法,北梁,指的是梁思成;南柳,说的就是柳士英。虽然柳士英的知名度不及梁思成,但当时他创建中国高校第一个建筑专科时,却比梁思成早了5年。”柳肃说。
最初的湖南大学,其实就是岳麓书院,称为一院。今湖南大学物理系实验楼为刘敦桢1926年所建,当时称为第二院。1934年柳士英对湖大校区进行了多处扩建和规划,对教学区、宿舍、实习工厂统筹安排,从此奠定了湖大校园的雏形。
刘敦桢于1926年设计修复了天心阁。此前的天心阁是一座有着浓厚长沙地方特色的建筑,后部高耸起两道弓形封火墙,作为城楼,这种做法在其他地方极为少见。刘设计修复的天心阁城楼,去掉了原有的弓形封火墙和围墙,却又增加了两翼附楼,这种造型又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罕见。可惜这座天心阁被毁于文夕大火,现在的天心阁是上世纪80年代初重建,整体上主楼加两翼附楼的布局,延续了刘敦桢当年的设计,只是附楼的造型又有了变化,做成了普通的歇山式两层楼阁。
抗战期间,湖大多次遭受日军轰炸,图书馆及许多校舍被毁。1946年湖大从湘西小县辰溪迁还长沙本校,柳士英组织重建校园并设计新图书馆,为适应长沙气候条件,又于建筑两翼以洞门小井联系,以利于分流。
湖大科学馆于1935年建成,由该校建筑学教授蔡泽奉设计,二层砖混结构。蔡为湖南湘潭人,也是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19年)。抗战胜利后,柳士英对科学馆改建加层,就是今天的行政办公楼。
1948年柳士英设计的工程馆是具有浓郁“机器美学”的作品,1951年他又设计了湖大礼堂,采用大屋顶形式,还用红、黑颜色漆点缀金饰。柳士英现代主义风格来源于1920年代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激烈交锋的岛国日本。他早年是个革命者,曾做过北伐先遣营营长。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学了建筑。
在长沙,柳士英的建筑理论已开始成熟。他不仅宣扬西式建筑,且直指中国传统建筑“暮气沉沉”,有一种“颓靡不振之精神”。那些雕梁画栋,被他认为“失诸软弱”,他“大声疾呼”,要用建筑改变国民性。到了晚年,柳士英在回忆录中仍然反对传统建筑,还是喜欢简练明快,讨厌繁琐堆砌。只不过语气平和、“淡定”了许多,不似当年那么“年轻气盛”了。
除了刘敦桢、柳士英外,蔡泽奉、陈植、童隽、梁思成这些曾经在中国建筑史上叫得响的名字均与长沙有过漫长或短暂的交集。他们留下了一个时代所独有的深刻印记。
责编:朱晓华
来源:长沙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