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州扇丨一把斑竹扇有八十多道工序,要做三四天

  潇湘晨报   2017-08-27 08:45:40

▶在用滚刨刀对边骨进行造型之后,刘正文用小刀对扇头打磨。组图/卢七星

▶斑竹扇。

▶潇湘八景套扇之一,潇湘夜雨。

边骨钻眼,“钻头是中间高,两边低的‘山’字形。”

扇骨造型最见手上功夫。滚刨刀在刘正文手上翻飞,扇头花瓶的形状就呈现出来。

大小骨钻眼后,刘正文用竹钉将扇骨连接,准备下一道工序。

宣纸扇面经过了开料、润面、裱面、镇墙之后,用模型将扇面固定成折状,这道程序叫抓带。

制扇工具,锉刀、滚刨刀、矬刀……

巴陵扇社在岳阳庙前街古玩市场的深处,市场里古玩店已不多,更多是超市或者饭店。“哪里有那么多的古玩呢,早就被淘光了。”

不过扇子是个例外,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从来不会被淘光,即使新制的扇子,也总有时光的味道、历史的沉淀。

文丨记者 唐兵兵

制扇手艺高低看磨的刀能不能刮胡子

我们到达巴陵扇社时,刘正文已经在店门口等待。着一件唐装白色短袖,头发花白,带着金丝边眼镜,热情招呼,处处显出文雅来。似乎与扇子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染上了竹的温润,折扇的文气。

古色古香的店内,大小不一的各式折扇或立于桌上,或悬于墙壁。古朴的木板隔离出的一个空间,就是刘正文的工作室,工作室里摆满了还未完成的扇骨和竹子,各式刀具归置齐整。

店里没有空调,显得有些闷热,“扇面和竹子对湿度要求高,开空调,竹子、扇面容易变形。”刘正文早已经习惯没有空调的夏日,悠然摇着折扇。

“是遗传吧。”刘正文一直认为自己投身制扇业的选择,经商头脑都来自于父亲,他的父亲刘如东曾是岳阳的制扇艺人和扇商。14岁,刘正文师从岳阳著名的制扇人谢秋生,在岳阳制扇厂的渭洞毛胎加工基地制作毛胎,在那里,刘正文待了十多年,练就了牢固的基本功,也掌握了制扇的80多道工艺。1976年,他被请到制扇厂,“带了50多个徒弟。”当年,岳阳制扇厂制作的8把套扇获得中国轻工业部精品奖,其毛胎扇骨全部制作出自刘正文之手。

“制扇手艺的高低,只要看他的工具,磨的刀就知道,一套称手的工具是制好扇的基础。”

刘正文拿出滚刨刀说,他的所有刀具都是自己设计,拿到铁匠铺打制,于工匠而言,工具是有灵性的。

滚刨刀是制扇造型、打磨最常用的工具,两边像是牛角,用于双手把握,刀口正面是曲面,而背面却是平面,“磨刀时用力一定要均匀,要平,不然,会直接影响扇骨的平整度。要锋利,能够刮胡子。”他把刀对着下巴,做了一个刮胡子的姿势。听起来浅显易懂的磨刀经验,却是制扇人几十年的道行。

“我65岁了,两手一点都不抖的。”刘正文两手握着两个牛角形的刀把,两个拇指压在刀面上,在扇骨上轻盈来回,竹屑纷飞,扇骨平整,像是一种刀与竹的舞蹈,让人不禁叫好,这大概就是手艺的魅力,时间与耐心都会沉淀在手艺里。

好的扇子妥善保管可以放上几百年

竹子要制成扇子,不仅需要工艺打磨,还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沉淀,“竹子要6-8年的老竹,在砍回来以后,经过各种处理,放置一两年,才能制扇。”经过处理的竹子,能够防虫、防腐、防变形,好的扇子妥善保管可以放上几百年。

“有八十多道工序,制作一把斑竹扇需要三四天的时间。”刘正文把一个鞋底系于腰间,开始为我们演示制扇的工艺,鞋底是边骨造型时腰间的支撑点,类似鞋底这种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在工作室里随处可见,工作台一个倒“U”形的铁环加上一根方木,就是绝佳的固定扇骨工具,民间手艺里暗藏的生活智慧,精巧到让人感到惊讶。

在经过了锯筒、劈片、起薄、边骨推青、劈小骨、小骨推青等初加工之后,扇骨的毛料就基本成型。

镶边骨(形成扇子的大小头)、取边(确定边骨的厚薄)、扯尖(确定小骨的宽窄厚薄)是制扇最为关键的工艺,刘正文把扇骨固定在工作台上,用滚刨刀小心翼翼地打磨,宽窄、厚薄靠着经验把握,而扇骨是否处理平整,则全是手上功夫。

扇骨钻眼采用传统的手钻,“你看这个钻头,中间高,两边低,是个‘山’字形。”刘正文指着细小的钻头说,通过一根绳子的牵引,钻头随着中轴的上下活动,旋转起来,在扇骨的固定位置钻出一个圆润的小孔。

造型是最难把握的一环,也最考验功夫。刘正文将边骨的一头顶在腰间,另一头固定在凳子上,边骨用两个模型夹着,滚刨刀随着造型行走,几个来回一个花瓶的扇头就浮现出来了。然后用竹钉将边骨、小骨固定,依照边骨的形状对小骨进行造型。扇头的造型有和尚头、方头、花瓶头等多种形态,“这最考验功夫,对力道的把握要求非常高,用力不到位,就可能把整把扇子都毁了。”

在造型完成之后,就可以将固定扇骨的竹钉换成牛角钉了,牛角钉是制扇人将牛角拉成的细条,专门用作扇钉。刘正文拿出烫钉、酒精灯,将烫钉烧热,对牛角钉进行熔化定锆,“温度不能太高,太高会完全化掉,太低又溶不了,八九十度最好。”温度的把握,靠着自己的经验。

扇骨的抛光与打磨,各人都有不一样的方法,刘正文选择山上的一种植物,问他是什么东西,“商业秘密”他讳莫如深一笑。抛光打磨完成之后,就可以上面,扇面经过开料、裱面、镇墙的程序,只等用模型抓带,然后将扇骨穿入扇面,将边骨和扇面粘合,一把折扇就基本完成了。拿起制作完成的扇子细看,扇骨平整温润,扇尾聚拢,有力,“扇尾较松的扇子是不成功的,总有环节出了问题。”小小折扇内含着80多道工艺流程,每个环节之间紧密连接,该是多精细的一项手艺。

一套潇湘八景扇,定价12万元

如果不是我们的到访,刘正文当天要前往云南,“去采购檀香木。”

出远门选购制扇的材料,是这位老制扇人的日常。“身体很好,什么毛病都没有。”面对我们对他年龄的担忧,他马上回应。找到一根制扇的好竹或好木,带给制扇人的吸引力,我们很难体会。

“楠竹要6-8年的老竹,冬瓜青最好。”他拿出一节楠竹说,冬瓜青代表楠竹的年份,不过选料远没有那么简单,除了竹子的新老,竹子在山上的位置,阳光、风都会影响竹子的品质,“山坡上的竹子比山脚和山顶的竹子好,山顶的竹子挡风,就比较脆,不适合制扇。”几十年在山里穿行,与竹为伴,他深知竹子的秉性。

“南坡上的斑竹,阳光好,花纹好看。”2012年,刘正文开始研制全斑竹制扇技艺。斑竹小,竹质脆、硬,在制作工艺上就比其他竹子难,“别人的斑竹扇,只是两根边骨是斑竹,小骨不是。”他拿出一把成形的斑竹扇骨,打开来,小骨也保留了斑竹的竹面花纹,也就保留了竹面的凸面,这对工艺要求更高。

“一尺斑竹四两金”,相比于楠竹,斑竹昂贵,能够淘到好看的花纹要看运气。

有人试过将君山的斑竹种到其他地方,“花纹跟君山斑竹不一样,不好看,用不了。”刘正文经常往宁远九嶷山跑,有时能在竹贩手上淘到一两节好的斑竹,“这斑竹花纹像芝麻,送礼最合适,节节高嘛。”他拿出一把芝麻花纹的斑竹扇说,那棵斑竹是他在九嶷山淘到的,“这把扇子的价格几万。”他说。

制作全斑竹扇,是为了增加扇子的收藏价值。刘正文店里价格上万的扇子不少,他制作的“大骨小骨全斑竹”3寸-10寸的潇湘八景套扇定价12万元,2米岳阳楼风景画芯扇,在上海虹桥机场展览展出时有人出价60多万元,他没有舍得卖。

刘正文算得上是岳阳制扇人转型的成功案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走出岳州扇厂,和家人创立了“巴陵书画扇”的品牌。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其他制扇厂改用机械制扇时,刘正文选择了对岳州扇传统手工的坚守,将书画扇、装饰扇、工艺扇、文玩扇作为方向,事实证明,文玩和收藏,是岳州扇的归宿,2015年,刘正文的岳州扇制作技艺被评为湖南“最具发展潜力的传统技艺项目”。

“现在景区和汴河街各种机制的、五花八门的扇子都叫岳州扇,我做的扇子就叫岳州巴陵扇。”在我们离开的时候,他特意强调,这是一个老匠人的固执,也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自尊。

责编:朱晓华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