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 2017-07-25 08:04:06
短短几天时间,申城就有两家“网红美食”深陷舆论漩涡。先是由于涉嫌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一些顾客食用之后引起肠胃不适甚至上吐下泻,港式点心糖水铺“一笼小确幸”所有门店被监管部门责令停业。紧接着,“网红”火锅品牌“哥老官”也惹来麻烦,其新开张的杨浦滨江百联门店因为营销活动失控,开业仅一天即遭监管部门喊停。
最近几年来,频繁冒出的“网红美食”成为申城餐饮业界令人瞩目的新现象。咸蛋肉松青团、喜茶、丧茶、阿大葱油饼、鲍师傅、仰望包脚布等等美食品牌,都曾经引发社交媒体的疯狂传播,以及线下门店的排队抢购。这些“网红美食”的走红一般都有以下特征:主要依靠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传播一夜成名,随后线上和线下形成互动共振,社交媒体的传播带来巨大的客流量,实地品尝的顾客又进一步刺激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
“网红美食”之所以能成为“网红”,在于他们对社交媒体传播规律有着敏锐而精准的把握。通过精心的营销创意,要么巧妙地搭乘了某种社会情绪的“便车”,要么精准地引爆了某种引而不发的社会心态,从而使品牌形象迅速获得目标群体的认同。以这次出事的“一笼小确幸”为例,甜品店、港式点心店司空见惯,新创品牌并不容易打开市场。“一笼小确幸”把80后、90后群体确定为目标消费者,进而瞄准了这一群体中普遍推崇的清新风和文艺范。“小确幸”一词来自村上春树的一篇文章,在台湾地区成为火爆的流行语。随后,这一流行语传入大陆地区,成为80后、90后文艺青年的口头禅。可见,这一品牌名称的选择别出心裁,一举贴上了村上春树、台湾、小清新、文艺范等多重标签。在门店形象包装上,“一笼小确幸”更是“武装到牙齿”,从门店颜色选择,到标识(LOGO)设计,再到员工服饰,甚至是微不足道的点餐菜单,每个细节都把小清新和文艺范做到极致。这种个性鲜明、风格浓烈的品牌形象,精准地击中了文艺青年的心坎,一个“网红”美食品牌随之火热出炉了。
通过争当“网红”把自己炒作成知名品牌,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好。只要定位准确、策划精准、营销得力,新创品牌完全有可能成功抢跑,脱颖而出。然而,品牌竞争是一场马拉松比赛,需要长久的耐力和强劲的后劲。通过富于创意的营销和包装出奇制胜之后,企业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商品和服务的品质上面。令人遗憾的是,“一笼小确幸”在抢得先手之后,后手的品质并没能跟上。从顾客发表在网上的评价看,“一笼小确幸”的港式点心和甜品品质一般,跟同类商品相比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还有顾客给予差评,认为食物的品质跟精致的包装不匹配。还有人直言“一笼小确幸”是专宰文艺青年的地方,情怀只是诱饵,诱人上钩之后狠宰一刀才是实质。包装精致、品质平平,这种“一条腿走路”的做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行稳致远。
更为严重的是,“一笼小确幸”最后连基本底线都守不住。因为把关不牢、标准不严,致使食品出现卫生安全问题,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这种恶劣的事态,与商家的自我定位简直是南辕北辙。那么“小清新”、那么“文艺范”的一个餐饮品牌,竟然让顾客上吐下泻、食物中毒,这到底是“一笼小确幸”,还是“一笼小确祸”?何况,这方面的教训并非没有,而可以说是殷鉴不远。当年红极一时的“郑文琪龙虾盖浇饭”,就曾经因为顾客食物中毒被停业整顿。另一家如日中天的“网红美食”Farine面包,曾经一度被吹捧为“沪上最好吃的面包”,结果却被曝光使用过期变质面粉。这样的极端事件,对品牌形象无异于一种毁灭性打击。哪怕没有监管部门的重拳惩处,它们恐怕也要在市场上永失立足之地。
跟“一笼小确幸”的食品安全相比,“网红”火锅品牌“哥老官”则是在市场营销时候造成了社会安全隐患。“网红美食”都擅长营销,但也要考虑市场营销的社会影响和安全问题。“哥老官”杨浦滨江百联店开业首日,推出了3.8折的大幅降价营销。这一行为固然带来了轰动效应,但蜂拥而至的大批顾客远远超出了商家的接待能力。随后商家和顾客就优惠名额产生纠纷,最终现场秩序失控,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一些“网红美食”出现的种种乱象,甚至昙花一现之后迅速凋零,这种现象应该引起业界的反思。如果一个个“网红”品牌都丑闻缠身,或者“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月”,那无疑不利于行业的发展。每个长盛不衰的品牌,都必然具备别人无法复制、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它可以是商品功能、质量,也可以是商业模式、品牌文化。如果“网红”品牌把主要精力放在精心包装、卖力吆喝上面,而不是放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上面,那就相当于努力错了方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有在注重品牌包装的同时更加注重内在品质,“网红品牌”才能在一炮打响之后,长久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和信任。
原文标题《吃完之后肠胃不适上吐下泻,网红美食“一笼小确幸”变成了“一笼小确祸”》
责编:胡紫薇
来源:上观新闻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