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 2017-07-23 07:11:47
|
|||
|
|||
|
|||
|
2017年6月23日,周敦颐1000周年诞辰,濂溪故里道县楼田村的纪念活动办得格外隆重。7月9日,我们到达楼田,节日的气氛还未退去。
如今的楼田村,已是一副旅游景点的模样,爱莲堂里不断播放着《爱莲说》,努力想要让游客与先贤周敦颐发生某种感应。
循着周敦颐的脚步,走过他出生的楼田,登上他儿时玩耍的道山,少年悟道的月岩,晚年诀别故乡的含晖岩,仿佛感应到了那个千年前的周敦颐。那个游钓濂溪的儿童,好奇仰望星空的少年,晚年恋恋不舍写下与故乡诀别词的老人,应该就是周子了。
撰文/本报记者唐兵兵
濂溪故里,古木撑起的村庄
道县城区往东大约10公里,到达楼田村,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故乡。通往楼田村的公路两旁的路灯,都用莲花做装饰。“看这里的山,是不是像到了桂林吧。”同行的摄影是道县人,指着旁边大片农田尽头突兀的山提醒,我们才注意到沿途的美丽风景。
楼田村里,新修的濂溪书院气势恢宏,村前是一大片荷塘,莲花在夏日里盛开;村口的花草被裁剪成“1000”的字样,平坦的大片农田也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彩稻的不同颜色拼凑出了“理学圣地”、太极和莲花的图案……
正逢周末,游人如织,不少游客来自广东,他们中有不少是周敦颐后裔,前来寻根问祖。进入村子,才能看到被新房遮蔽的明清古老民居,古旧的门楼前,几个老人坐在被磨得光滑的条石上聊天,淡然看着往来的外来游客,脸上写满骄傲,也充满希冀。先祖的荣光,在千年之后,以旅游的方式荫庇着这个古老的村庄。
周敦颐故居,居于村庄的中心位置,背靠道山,前面是荷塘,青砖蓝灰土墙,典型的湘南农村古式二层建筑。步入故居,堂前为照壁、天井,两旁贴着周敦颐的廉洁为官故事……重修书院、文星塔、广植荷花……后世努力想要重现千年前的楼田,重现古老的濂溪故里。只是,经历千年沧桑,周敦颐儿时游钓其上的“古濂溪”、赏玩的那片荷塘已成为水田或鱼塘。
当然,也有时光难以磨灭的。如五星墩,经历了千年时光,依旧耸立在广袤的农田之上,诉说着属于周敦颐的故事。传说周敦颐五岁时,村里的大人问他,田中的五个土墩是什么东西,周敦颐想了想,说,是五星墩。中间是土墩,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对应木、火、金、水。传说当然有附会的成分,只是千年之后的我们,愿意相信。故居往前,是道山的入口,西侧有圣脉泉,穿越千年,依旧滋养着周敦颐的后裔。
道山之上俯瞰楼田,濂溪绕过道山,划出一道圆弧,守护着农田,“像不像个太极?”导游问,游客仔细观看,加上一番想像,点起了头。
深入这片肥沃的土地,你还能“看到”深埋地下的古木。楼田地下水丰富,在道山以南,道山与龙山之间的500-1000米的范围内,曾是沼泽地。楼田先民向这大片水域索要旱涝保收的良田,从山林中砍伐下来的大量松原木,按一定的间距,平铺在淤泥之中,并让树木交织成层,像铺设楼伏条一般,上覆积土,沼泽成了肥沃的田地,这也是楼田的由来。
月岩,周敦颐悟道之地
“月岩是一定要去的,不然等于白来了。”在前一天晚上的餐桌上,道县文物局副局长杨雄心特意建议,寻访周敦颐,一定不能错过月岩。相传月岩是周敦颐少年读书悟道之地,他的太极图说,就是从月岩的阴阳圆缺、周而复始中得到启发。关于少年周敦颐在月岩悟出《太极图说》,多少像个传奇的故事,“你去感受一下就知道了。”杨雄心一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样。
月岩在县城西二十公里的清塘镇,车子能直接开到山脚。远远就能望见山上一个巨大的山洞,一条小径直通洞口,青石板路贯穿岩洞。岩有东西两洞门对峙,洞顶中空,从东门进入,蔚蓝的天空被圆形的洞顶裁剪成月亮模样,仰望天空,下弦月、满月、上弦月、新月,洞口天空的形状依次变化。
“从东洞走到西,是从月末走回月初,年轻一个月呢。”66岁的邓满足开玩笑说,她是周边的村民,四年前在此摆起了小摊,卖些零食。
“站在这里拍,能够拍出新月来。”月岩游人不多,邓满足热情地为游客推荐拍照角度,“以前这洞里有书院,有寺
庙,后来毁掉了。”她指着洞中的石阶旁的荒草说。
对于理学、太极图说,老人显得有些茫然,不过对于周敦颐的传说倒是津津乐道,“周敦颐小时候在这里读书,开始并不出众,后来每天晚上都有一只狐狸精化为人形教他读书,并告诉他不能告诉别人,周敦颐忍不住告诉了老师,老师好奇,深夜起来查看,看到了狐狸精,后来狐狸精再也没有出现过了。”在道县,狐狸精的传说,有第二个版本,说是狐狸精每晚将自己的心丹让周敦颐含一会,有一天,周敦颐不小心将狐狸精的心丹吞了下去,狐狸精因此死去,而周敦颐从此悟道。
在邓满足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周敦颐当年读书的岩洞。走过一段陡峭的石阶,崖壁上的一个岩洞入口很窄,只容一人进入,深不过四五米,通过狭小的入口,内里虽然不宽敞,倒也不难容纳一张床,洞内的一方石刻,没有风雨侵袭,保存完好。碑上刻着“拙榻”两个大字和题款小字,是光绪年间,道州知州张铭所写。据说以前洞内有天然形成的石榻,是周敦颐学习、歇息的地方。洞内凉风袭来,就不难理解关于狐狸精的故事是如何衍生出来了。
60多方石刻,文人朝圣之旅
周敦颐对于岩洞情有独钟,每到一处必然要游览当地的岩洞,江西修水清水岩、赣州的罗田岩、零陵的朝阳岩、东安的九龙岩、广东连州的大云岩、肇庆的七星岩、阳春的通真岩和德庆的三洲岩都有周敦颐的石刻。
唯独因他而令无数文人向往的月岩,没有他的题字,不过因为周敦颐,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从南宋到清末数百年间,在月岩留下了60多方石刻,对于他们而言,像是一次朝圣之旅。
从东洞口入岩,第一方石刻是“鸿蒙一窍”,题刻者是明朝万历年间道州知州钱达道,大概寓意天地初开。
最早的一方石刻,是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道州知州赵汝谊和道州的几个官员题刻,“汉国赵汝谊、天水赵赓、南郡章颖、祷雨道过穿岩,方暑,如坐广厦,遍览洞石,赏其瑰异。”赵汝谊是浙江人,在道州任职的第二年,就重修了濂溪祠、濂溪书院,自赵汝谊始,来道州任职的官员来月岩题刻石碑,似乎成了惯例。
沿着右边的石阶上行,“先天道体”、“太极岩”、“乾坤别境”……岩壁上的石刻让人目不暇接。相比于那些深刻的悟道者,明朝嘉靖年间的吴廉,似乎更加痴迷于月岩的神奇景象,在月岩一连题刻三方石刻,由东向西分别是“下弦月”、“望月”、“上弦月”,像是个提示牌,时刻提醒着游人观“月”的位置。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三月,徐霞客一入道州境内就直奔濂溪先生降生之地拜谒濂溪祠,夜宿月岩。晚上的月岩,宁静而幽深,小月嵌于“大月”之上,该是怎样的一幅美丽图景。
那个夜晚,不知道徐霞客是否在月岩感悟到了周敦颐的“太极”,徐霞客没有留下石刻,倒是在游览之后,写下了“永南诸岩殿景,道州月岩第一”的评价。
含晖岩,一段与家乡的诀别词
如果说月岩是周敦颐开悟的道场,那么,含晖岩算得上周敦颐对家乡的告别地。我们跟着周敦颐的脚步,探寻他在道县留下的最后足迹。
“含晖岩在哪里?”
“是周敦颐石刻的那个岩洞吗?”在上关乡白石岩村,几经打问,在村民的多次指引下才在潇水边找到了含晖岩,与月岩相比,作为古道州八景之一含晖石室,似乎已经被人遗忘了。沿着乡间小路,披荆斩棘才能到达洞口,岩洞如屋,有东、西两洞门,东洞门已荆棘丛生,离洞底有大约两米,已经无法进入,西洞门却有石阶通向岩内,洞口石壁上题刻“金华洞”三字,金华洞,是含晖岩的另一个名字。
因为前几天的暴雨,洞内积水严重,无法完全进入,只能隔着水看见离洞口不远的两方石刻。“含晖岩有周敦颐最后一次回到道县的游记碑刻,可能被水淹没了。”电话里,杨雄心遗憾地说,据他介绍,洞内有唐代刘禹锡的道州含晖岩述序,现存唐朝到清朝的25方石刻。洞外石壁高处镌“水天一色”四字,相传为汉代蔡邕所写。
“周敦颐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回到道县把田产全部交给了乡人,料理好了一切,准备不再回乡。”因为积水,终于没能看到周敦颐在含晖岩留下的石刻,无奈返回。只能从杨雄心的讲述里想像当年周敦颐来到含晖岩的心境。
1064年,在虔州(今赣州)为官的周敦颐,因为民间失火,被调回永州。1067年,周敦颐带着家人回到故乡扫墓,在家期间,与乡人同游含晖岩,留下了游记碑刻,“周敦颐同邻人蒋瓘、陈赓、欧阳丽,治平四年三月六日同游道州含晖岩”二十八个字,这也成了周敦颐与家乡诀别词。同年离开家乡后,周敦颐辗转邵州、广东、南康,再也没有回过道县,1073年,在江西庐山病逝,葬于庐山。
责编:杨柳青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