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老长沙丨那些热闹的街市

  潇湘晨报   2017-07-10 09:00:32

中山路百货商店。

和记粉馆。

黄兴南路。

码头上的外轮公司。

小西门码头。

潮宗街。

上世纪50年代,我随父亲来长沙后,经历了几次搬家,先在金线街、坡子街,又搬到头卡子附近的成功街,这里的热闹程度一点也不比坡子街逊色,成功街还连着一条长街——北正街,它算是长沙当时最长的街,北起北二马路,南至中山路。中山路非常热闹,路的中段有中山路百货公司(原长沙国货陈列馆),建筑恢宏,前门用16根罗马柱构成,是长沙的标志性建筑。此外还有中山公园(后改为青少年宫)、中山亭等建筑。当时中山公园非常好玩,一到晚上玩把戏的、弹琴说书的都汇集在那里,我那时就经常去那里听讲书,看杂技,讲书弹词多是讲七侠五义、封神榜、火烧红莲寺等,当时讲书有名的艺人有唐铁嘴、卢驼子,弹词有彭瞎子,讲笑话的有著名的“开口笑”等人。

图/曾涤尘文/曾涤尘乐兵

总是水淋淋的潮宗街

北正街号称十里长街,街面是石板铺就,麻石铺得非常平整,排列有序,中间横排的麻石为下水道,水流系统非常科学。晚上放学我喜欢和弟弟、同学到街边打弹子(一种玻璃球),有时玻璃球会滚到麻石缝里,怎么也拿不出来。北正街上商铺林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北协盛药号,药号的店铺前有一个很大的院庭,房子也修得气派,是中西结合的式样,店铺常年笼罩着一股浓浓的药香,我和一群小孩都喜欢在药店前坪玩,那里又平整又宽阔。

这条街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两边小巷很多,有的巷子,大人只能侧身而进,显得非常神秘,这里也是我们捉迷藏的好地方。

连接北正街道向河边的还有一条潮宗街,这条街也是麻石铺就,唯一的不同是它总是水淋淋的。这条街直通货运码头,街上往来的搬运工颇多,他们一律用很长的蓝色包布缠在头上,作为头巾,腰上还系条围布,系一条扎裆裤。除了搬运工,卖河水的人也多,他们用很大的水桶从河深处取水,挑上岸卖给千家万户。当时长沙没有自来水,大都是吃河水,那时每户都有个水缸,上面有个木盖,盖上放了个带柄的舀水竹筒。那时我弟弟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从缸里舀一筒水咕嘟咕嘟喝下去。

当着食客面刮粉皮切丝的和记粉店

街口再往上就是头卡子,据说曾是查岗放哨的所在。头卡子很热闹,是家庭主妇经常光顾的地方,当时有几个炸油粑粑的摊子,为了争夺生意,先是一个比一个炸得大,然后又比质量,有的放蛋,有的放肉,而且提质不提价,一直是三分钱一个。这里也因此逐渐变成全长沙最有名的油粑粑发源地。当时的葱油粑粑,一律用茶油炸制,质量上乘,奇香扑鼻,去头卡子的人几乎是人手一个,没有不吃的。我曾亲眼看见有个青年一口气吃了二三十个。

我的童年印象最深的还是吃,北正街向北快到尽头的地方有个和记粉店,这家粉店不但牌子老,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且质量精,我个人认为这是长沙米粉第一家。粉店做米粉、下米粉都是当着食客进行的,他们先将磨好的白白的米汁倒在一个冰铁做的圆形大盘里,摇匀,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等米汁成型后用个竹简子,小心将它刮成粉皮,晾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待用,来了吃粉的顾客,伙计就从长竿上将冷却好的粉皮放在案板上切成一条条的粉丝,放在开水中煮一下,然后挑到碗里,再放上特制的汤汁、佐料,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就做好了。这碗粉色香味齐全,皇帝老子看了都会流口水,真的非常非常好吃。70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它的美味,这真是长沙一绝。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画家黄胄先生来长沙,就在“和记”请的客,他一下吃了两碗,还连说不贵不贵真好吃!

说到这份上,老长沙一南一北都是美食当头,南门口的双燕馄饨店,那真是吃一个馄饨就会鲜到骨子里去,他们店的馄饨是用金钩虾和鲜肉来做馅,可谓是真正美食。唯一能和它媲美的我想就是德园的包子,当时凡是来到黄兴南路的人,没有不被德园包子香气所吸引的。当时流行一句谚语,叫作“乡里人吃包子烫着了背”,这个说法是讲,包子里面的糖和肉馅特别多,一口咬下去,滚热的汤汁糖水,喷发而出,拿着包子舔手指头,上身赤膊,所以烫伤了背,这样的老长沙城真是太可爱了!

一部旧板车,走街串巷卖黄泥

随着年岁的不断增大,我出走的地盘也越来越远,我曾相约同学远赴开福寺新河采桑叶,当时还没有公共汽车,就是有我也没钱坐。一句话,无论多远一律11路(步行)。从现在的芙蓉路松桂园的地方要走到现在的开福寺和开福寺以北的新河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天蒙蒙亮我们就出发,一路玩去,至少也要到接近中午才能到那里,当时的新河是一条人工河,地处荒凉,河的两岸就有桑树,我们会像猴子一样蹿到树上,采摘桑叶,中午饿了,就地解决,在地里拔萝卜或红薯充饥,然后喝几口河水,感觉还非常爽!

如果再向北一点点,就被江水所隔,这就是著名的浏阳河,当时我们小孩的感觉就像是到了天涯海角!

不要说长沙的北面风景独好,长沙城的南面同样美不胜收。由于年岁的增大,加上家庭生活困难,我的兄弟姐妹都要寻求赚钱的途径,那时爸妈给我们买了部旧板车,车上装有几个筐笼,我们在山边挖了些黄泥去卖,我拖车,弟妹在后面推,一边推,一边还要叫“卖黄泥巴啊!卖黄泥巴啊!”现在想起来是好玩,那时可不这样想,汗水一滴一滴地滴在泥巴上,只为能赚几分钱。这里可能要解释一下,黄泥巴,人家买干嘛?当然要买,而且家家要买,因为当时长沙城的人做饭烧水都是烧散煤,烧的时候要和上一定比例的黄泥巴才能成形,才能放在炉子里烧。

因为南门口是当时长沙城最繁华的地方,所以我们到那里走街串巷卖黄泥巴,那里热闹非凡,也鱼龙混杂,经常会碰到撮把子(骗子)。这里讲一个笑话,说有人在城墙上挖个洞,灌进一些大粪,然后提个水桶叫卖:“一分钱一捅、二分钱一洗……”有人好奇给一分钱,用手往洞里捅一下,捅了一手的屎,只好出二分钱洗一下。

经过南门口再往南,从碧湘街到书院路就到了大名鼎鼎的第一师范,当年毛主席读书的地方,那里树木葱葱,环境优美宁静,是读书胜地。顺着书院路再往前就是长沙火力发电厂,长沙街道、商户、居民的用电全靠它。再往前地势会越来越高,叫东瓜山,房子都建在山顶上,我们几个小孩推着板车上不去,只好打住,到这里也是算长沙城的南极了。当时人们所说的长沙城,是指从北边的湘春街、外湘春街、北二马路那里算起至南门口打止。

回忆起来,长沙城的东面也非常有特色,比如浏城桥,桥的两边都是数十米的悬坡,上面的房子都是用十几米的原木支撑,十分奇特。再往南就到了天心阁,这里保留了长沙最高大宏伟的古城墙,墙体用麻石砌成,上有高大的城楼,站在上面,一览众山小,可俯瞰长沙全城。再往东南方向走就是白沙古井,有三口水井,虽然只有尺来深,但怎么也舀不干,水质甜软清澈,长沙市的居民都争相来这里取水,相传有这样一句谚语:“白沙泉水水无沙”,非常适合饮用。

剥江边木排树皮运回家当柴烧

当然,长沙城的西边也不能漏掉了,其实长沙城的湘江边才是最为繁华的所在,像小西门、大西门、轮渡码头等等码头就有数十个。当年家中困难买不起煤,我和伙伴们就到江边剥树皮,运回家当柴烧,那时江边停满了木排,我们就爬到上面剥树皮,顺带到江中游泳洗澡。

湘江的景象相当迷人,真是毛主席说的“湘江北去,百舸争流”,点点白帆,都在碧绿的水中,宛若仙境,码头上人头攒动,堪比繁星。

在湘江过河要乘轮渡,那又是别样风味,通过趸船,走进轮渡,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水在流动,脚下在摇,蒸汽机发出的响声配合着人的心跳,真是别样滋味!过了第一江,我们就到了当时的水陆洲,水陆洲那里饭店很多,最著名的一道菜就是黄鸭叫。穿过水陆洲,再过一道河,就到了河西溁湾镇,从溁湾镇朝西南方向走,就是湖南大学、湖南师大和当时的文艺学院、艺术学院等等大学所在地。古代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也在那里,再往南经过“自卑亭”,通过一条很有特色的小街,往前登山,就到了闻名遐迩的岳麓山,山上有毛主席读书的亭子“爱晚亭”和名刹古寺、千年枫林,真是登山远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游览胜地!

老长沙的美景真是太多了,三天三晚也讲不完,就此打住吧。

曾涤尘老师用速写的绘画形式创作了108张长沙历史老照片,在适当的时候会展出与广大市民见面。

责编:荆彩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