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古药都②丨药号、药帮、药市

  湘潭在线   2017-07-31 10:44:30

 平政路旁的江西会馆仅剩下一座老牌楼。(本报记者 罗韬 摄)

平政路旁的江西会馆仅剩下一座老牌楼。(记者 罗韬 摄)

湘潭在线7月31日讯(记者 李蓓)“十一总,泥木工,泥木两行都恰通;十二总,协盛西,黄芪党参是补的;十三总,去环球,男女都剪包菜头……”这首老湘潭的民谣,总是不经意地出现在老人们沙哑的嗓音里,被咿呀学语的孩童们学唱。捡拾古药都的时光碎片,寻找协盛西的历史片段,觅得时满是欣喜。

陈利用生:藏在姜畲的老药号

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在湘钢宽厚板厂上班的陈定乾竟是老药号陈利用生的后人。多方打听,终于联系上这位爱好地方文史研究的药号后人。

“我们家还藏有1000多本医书呢!”虽然自己没有继承祖上的衣钵,陈定乾对这段历史还是颇为自豪,聊起来滔滔不绝。

陈利用生位于雨湖区姜畲镇,同治年间由陈定乾祖辈创立,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为姜畲区国药店。陈定乾介绍,陈利用生的旧址在涟水河横街上,1968年修堤时拆了,改制后的姜畲区国药店搬到了直街。

陈利用生最初经营状况一般,到陈定乾祖父陈光照时才慢慢做大。它经营药材零售、批发,店内还有坐堂医生。协盛西的“俏手货”丸散、金玉露等都曾拿到这里寄卖过。

陈定乾介绍,上世纪40年代,协盛西在湘潭县买了个小老虎用于参观,还用已打死的老虎制了虎骨酒。酒做成后,协盛西从唐家码头派了个筏子,到姜畲接陈光照举行开坛仪式。“因为当时我祖父是举人,他们便邀请我祖父来揭开老虎笼子的红布和酒坛子的红布。”

文革后,协盛西最后一任东家李延瀛还曾穿着军大衣来找陈光照,陈光照办了四五桌酒招待。“陈利用生和协盛西关系很好,不仅祖辈之间有来往,我和店长皇甫珍秀的后代也有联系。”陈定乾说。

协盛西:药都的一枝独秀

陈定乾屡次提到的协盛西,创建于清康熙十三年,由原河南怀庆府泌阳县刘村李氏家族合资经营。它讲究“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主要经营中药咀片及膏、丹、丸、散、药酒,产品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

协盛西旧址位于十二总正街老岸,唐家码头对面。1956年公私合营中第一个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后改为国营韶山路医药商店。其店堂有副对联:常觉胸中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陈定乾回忆,协盛西就在现大同世界位置,小时候他还看见过协盛西的老房子,临街,有个大铁门。改为国营韶山路医药商店后,店址搬到了长途汽车站斜对面,也就是后来海诚药店的位置。

协盛西有一套独特的经营方法。据《湘潭文史资料》、《湘潭市志》等记载,其店堂设有坐凳,供顾客休息,冬天还备有暖酒壶,给顾客暖身子。它实行财务年核定制,盈余红利按二、二、六分成,董事会和职工各得二成,六成留作企业积累。对待员工,协盛西有严格要求,只吸收博爱、沁阳、武陟三县人,经人推荐后参加考试,在刘村货栈试用两年后方送往湘潭。协盛西严禁员工赌博嫖娼,药店福利较好。“经常有蒲扇、雨鞋等东西发,还可以免费理发,最令人羡慕的是中餐有半斤酒喝。”陈定乾听长辈说起过,当时协盛西的小掌柜都较富有。

临丰药帮:执湘潭药材业牛耳

三伏天的晌午,平政路新铺的沥青热得发烫。临丰学校就在这条路边,紧挨着关圣殿。校名的牌匾挂在一栋老旧居民楼上,牌匾下面有扇铁门,透过铁门,可以看到居民楼后面白色的校舍。

虽立于闹市,临丰学校并不打眼。陈定乾告诉我们,这所学校由临丰药帮于民国时期开办,规定凡江西临丰籍子弟读书免费。最初只有初级小学堂,后又增开了高级小学堂。斗转星移,现在的临丰学校已完全没了当年的影子。

市社科联秘书长尹铁凡介绍,当时,江西人在湘潭的药材行业中占有重要一席,几乎所有的药材行栈都为临丰药商开设,可以说是执湘潭药材业牛耳。

临丰药帮按从业性质开设了“八堂”。这八堂分别为:崇谊、崇福、崇庆、全美、聚福、福顺、怀庆、公正堂。八堂在十总建了“三皇宫”,宫内设立有神农帝、药王先师、财神菩萨三块神位。他们制定了严格的行规,如公平合理、远近无欺等。其中尤其指出,不论采取独资或合资方式,投资人一定得是临丰人,就连朝俸、账房、信房、学徒也一律只能用临丰籍人。陈定乾可以说是地道的药帮后人,他的祖辈也是从江西迁过来的。他表示,药市衰落后,很多江西临丰籍人都回原籍了。

沿着平政路向东走,会看到一座牌楼。很高,与一楼的小平房几乎融为一体。上面的雕刻十分精美,侧边还有浮雕,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只是牌楼破损严重,有的墙面甚至出现了洞,露出了青砖。居民介绍,这座高大的牌楼就是江西会馆,如今只剩这么一堵墙。不难想象,建这么精美的牌楼必定有雄厚的财力作支撑。这也是当时湘潭商业繁荣、江西籍商人经商有道的有力见证。

抗战期间:药材销售大幅提升

道光三十年,受太平军战事影响,湘潭药业处于停滞状态。民国初年,湘潭药材业有所好转,行栈增至12家,从业人员增至600余人。可惜好景不长,1918年至1932年,因军阀混战,百业萧条,湘潭两家药材行倒闭。又因粤汉铁路通车,水运转陆运,汉口成为药材集中转销点,至此,湘潭药材业全面走向衰落。《湘潭经济史略》记载,至1932年,药材行仅存邓永昌、安吉、大德、生太、乾元、聚德6家,从业者不足200人。

1937年,湘潭药材业发展出现了转机。随着抗战全面爆发,各地的药材商纷纷在潭立字号经营药业,或者将运来的药材委托行号销售,湘潭成为辐辏全国的药业中心。药材行号从6家猛增至33家,从业者则增至1800余人,最高年购销额达1250万银元。

这种情况持续了七八年之久。1944年,湘潭沦陷,一些药材行栈或歇业或迁走,最后剩24家,从业人员1000人左右。在长期的战乱中,这些行栈走的走,关的关。至1949年,仅剩17家行栈,从业人员约600人。

责编:朱晓华

来源:湘潭在线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