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两次“川盐济楚”

  大湘菜报   2017-05-18 15:44:35

盐虽平凡无奇,却是维系生命的必需。动物一旦缺盐,就会心智大乱,出现严重的生理反应,时间长了甚至丢掉小命。任何动物都有寻盐、吃盐、添盐的本能,人类更明白食盐的至关重要。

淮盐丰收忙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内地,盐却不易获取。那时海盐靠晒、煮,效率低下,运输困难,而广袤的内陆如湖南、湖北却很少有产盐地。所以古人早就认识到,盐是命脉所系,是“国之大宝”。

清末的“川盐济楚”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淮盐的运输通道完全堵死。长期以来依靠淮盐的湖北、湖南及其相邻的一些州县,顿时陷入无盐可吃的困境,政府的盐税收入也大幅减少,军饷困难。户部议准川盐摆脱政府控制,直达缺盐地区。10年后,湖北全境、湖南的湘北和湘中成为川盐销地。这就是历史上第一次“川盐济楚”。

自贡井盐制作间

卤水煮盐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之后,曾国藩、李翰章、刘坤一先后担任两江总督,力争恢复楚岸作为淮盐引地。直到光绪二年(1876),淮盐才全部占据两湖市场。

抗战时期的川盐“救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川盐再一次成为政府和楚地民众的救命稻草。战火破坏淮盐生产,两湖食盐供不应求,甚至发生盐荒。国民政府令川盐增产,供应川、康、滇、黔、湘、鄂、陕七千多万人口。自贡作为四川盐产中心,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这就是第二次“川盐济楚”。

回过头来想,我们真该感到幸运。如果没有巴蜀的井盐,我们到哪里去解决盐荒?没有盐怎能坚持正常生活和八年抗战?所以说,川盐不但为巴蜀做了一件流芳千古的大好事,也为缺盐的湖南立下了不朽功勋。

文/彭子诚

粗细不同的盐

责编:郑礼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