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迁客丨朱熹:偶泛长沙渚,振衣湘山岑

  “湖南陈先枢”微信公众号   2017-05-08 09:22:35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庵,别称紫阳。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建州龙溪。十八岁登进士,官至宝文阁待制。朱熹一生两次来潭州,对建设和发展书院及州学、活跃湖湘学风、确立会讲制度以及授业生徒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岳麓书院的讲堂之中还竖立着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的碑刻,永为后人瞻仰。

从今湖南第一师范横过书院路,便到了六铺街江畔的著名渡口——朱张渡。南宋乾道三年(1167)九月,理学大师朱熹从福建崇安专程来潭州造访张栻。朱熹在长沙逗留了两个月,著名的“朱张会讲”由此展开。朱、张对理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如“中和”“太极”等分别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轮流进行讨论。岳麓与城南仅一江之隔,朱张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朱张渡”由此得名。朱张渡的渡口,东曰“文津”,西曰“道岸”,皆朱子讲学时所名也。朱熹张栻联句作诗记下了这次意义深远的学术交流活动:

偶泛长沙渚,振衣湘山岑。

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

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

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

闽学与湘学同出自“二程”,基本倾向相同,但在“知行”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湖湘学重实践和经世致用,而朱熹则批评湖湘学者“只说践履不务实理,亦非小病”。然而,分歧并没有阻碍朱熹与张栻的友谊,他们常有书信往来,共同探讨理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据范伯崇讲,“二先生论《中庸》,三日夜不能合”,可见他们讨论得十分热烈。朱熹首开长沙书院会讲之风,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书院会讲制度的确立,是书院区别于官学的重要标志。“会讲”就是允许不同学派自由讲学,体现了书院内“百家争鸣”的特色。

朱熹这次来潭,除开坛讲学外,还与张栻共游岳麓、衡山等名胜,相互酬唱,得诗数十首。如兰涧为岳麓一景,两岸多生兰草,花呈绿色,初春开花,馥郁幽香。朱熹题咏《兰涧》云:

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

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张栻即刻和之:

艺兰北涧侧,涧曲风纡余。

愿言植根固,芬芳长慰予。

十一月十日,朱熹、张栻同登南岳,十九日离开衡山,二十三日到槠洲(今株洲)。走到槠洲的时候,天色渐暗,当晚歇在了建宁街的资福寺。第二天,他们作诗以别,而朱熹的一句“泥行复几程,今夕宿槠洲”,后人认为这是槠洲这个地名第一次在诗歌里被记录下来。朱亭古镇,原名浦湾,位于株洲县南端,西临湘江。朱熹偕同张栻同游南岳,途经这里,在港上木桥边歇宿,应当地人士之请,结亭讲学。后人纪其事,将朱熹讲学之处称为“朱停”,后衍为“朱亭”。朱亭因之得名,从此奠定了千年古镇的历史地位。朱熹有首《泛舟》诗,据说是在朱亭形成的,诗曰: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又作《奉酬敬夫赠言并以为别》二首,其一曰:

我行二千里,访子南山阴。

不忧天风寒,况惮湘水深。

辞家仲秋旦,税驾九月初。

问此为何时,严冬岁云徂。

劳君步玉趾,送我登南山。

南山高不极,雪深路漫漫。

泥行复几程,今夕宿槠洲。

明当分背去,惆怅不得留。

诵君赠我诗,三叹增绸缪。

厚意不敢忘,为君商声讴。

朱熹在长沙时,恰逢词人、于湖居士张孝祥由建康留守改知潭州,又兼任荆湖南路安抚使。朱熹也常与孝祥讨论学术,诗酒流连。可惜时间不长,仅二月又将握别。

孝祥遂邀约文友张钦夫、邢少连为朱饯行。并赋《南乡子》词云:

江上送归船,风雨排空浪拍天。赖有清尊浇别恨,凄然。宝烛烧花看吸川。 楚舞对湘弦,暖响围春锦帐毡。座上定知无俗客,俱贤。便是朱张与少连。

此词写得很轻快,宝烛清尊,繁弦争管,良宵美景,益友离情,铺排有序。朱熹虽不擅词,为感良友盛情,也欣然命笔,依韵和了一首,词云: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窗雁字连。

这首和词,就词章角度来赏析,明显逊于张作。但以一位理学家来要求,能写出这样即兴言情之作,殊属不易。朱熹词发现极少,此词能流传至今,也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绍熙五年(1194)年初,已六十三岁高龄的朱熹由丞相留正推荐出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再次来到阔别二十七年的长沙。旧地重游,今非昔比,他讲过学的岳麓书院已是“师道陵夷,讲论废息,士气不振,议者惜之”。因此朱熹任上,除“修武备,戢奸吏,抑豪民”外,把兴学作为从政的头等大事。他在《潭州到任谢表》中写道:“学兼岳麓,壤带洞庭,假之师帅之职,责以治教之功”,明确表示要以治教为重。这一时期朱熹在潭州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整顿岳麓之教。朱熹一上任就提出《潭州委教授措置岳麓书院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顿士风和建设书院。二是亲自执教,亲自督课。朱熹知潭州时,年事已高,而“治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多训以切己务实,毋厌卑近而慕高远。恳恻至到,闻者感动”。三是颁行《朱子书院教条》。这使岳麓书院第一次有了用以规范约束生徒的正式学规。《朱子书院教条》把学、问、思、辨、行规定为“为学之序”,实际上指示了书院教学的全部过程。

朱熹两次在长沙讲学,培养了不少弟子。据《朱子门人》所列及门弟子中,著名的湘籍门人就有10人,其他史书则有更多的记载。他们或仕进为官,或从事文教、学术活动,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不少弟子操起其师的旧业,自筑书院授徒传业。如湘潭钟震在家乡筑主一书院,醴陵黎贵臣在金龟山下创昭文书院,宁远刘子澄办九嶷山书院,平江吴雄于县东凤栖乡建阳坪书院等等。仅从这一点就可知朱熹在湖南的教育活动,对于发展湖湘地方书院、普及教育、传播学术的影响是何等的深远了。

责编:朱晓华

来源:“湖南陈先枢”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