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前没有“美颜PS”,照片如何风姿绰约?

中国照相馆史   图虫网   2017-04-22 09:37:47

自从PS和美图秀秀这样的软件出现之后,活在“照骗”里的美女越来越多,甚至已经发展到照片都不能让人相信的地步了。大家平时拍照,是不是不用手机鼓捣鼓捣,简直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脸?

时光穿越回近百年前,在那个还没有美颜APP、PS的时代,爱美的女性,是否能够在照相馆获得令自己满意的照片呢?

当时,中国的照相馆行业发展很快,从布景、化妆、拍摄、整修有完整的流程和操作方式。不仅可以给出“美颜”指南,甚至还可以进行后期调整!

一篇刊登在1935年的《良友》杂志上的“传世秘籍”,十分有趣。标题放到现在也算得上是“标题党”了,只是措辞古典了些:《秘诀公开:怎样把你拍成更美丽的照像》。

内容也是实实在在的,不信,结合下面这些“美丽的照片”感受下。

1

从发型、搽粉、画眉、服饰等多方面指导

这是一张典型的化妆后拍摄的肖像,

女子的眉毛、头发,都经过特别的化妆处理。

女子化妆肖像

上海宝记照相馆,银盐纸基,橱柜格式,1914 年前后。

清末的照相馆,为了使人脸去除阴影达到平光效果,往往在拍摄前给顾客脸上扑白粉。到了民国,这样的情况少了很多。

针对中国女子表情呆板或死板地模仿外国明星的表情和姿态的现象,《良友》杂志专门刊登了《秘诀公开:怎样把你拍成更美丽的照像》文章:

“如果你搽了多量的白粉,你脸上的线条就要变为生硬,而并把你美丽的脸成为平面的墙头了。拍照前,请大胆地拭去你脸上的粉末,并用冷霜很仔细地揩去脸上的污垢,然后轻轻地拍上少许白粉。颜色若使用淡黄色的,则有更好的效果。”

“画眉时最要留意的就是把你的眉毛不可画得过于浓厚或淡薄。眉根较浓,到了眉尾渐渐地淡下去,不过画得过长的眉是不很高尚的。眼帘上请勿用眼墨。东方人的眼睛原是较西方人为深黑,若再效西人而涂眼墨于眼帘,那真是笑话了。”

“颧骨很高的人,在那高起的地方少涂白粉为宜。眼睛较小的,拍时把眼睛稍向右上或左上看着,可使你的眼睛拍成较大些。嘴唇过大的,请勿张开嘴唇,或呈着笑脸。至于嘴唇过厚的,那不可满唇涂口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面镜头时,眼睛的表情是最影响其结果的。这可以平时对着镜子窥察了你的表情美,以期得到最美满的效果。”


1910年间,多家德国照相器材厂商入驻上海,下面的几张照片,为某公司在1930年前后,为宣传自己的博罗维那(BROVIRA)相纸产品制作的广告样本册,用不同的相纸冲洗的美女照片。

感受下她们的“技巧”掌握的火候

2

切忌从理发店直接跑去照相馆

对于下面几点建议,从东方审美角度来看,

即使放到今天审视,也颇为中肯和值得借鉴。

“拍照时的发型,则平时惯烫的型式为宜。如果喜欢拍新颖的,那把它经过相当日期的改作,觉得它很配合了你的脸,而不像临时从美容院借来的。

至于从美容院或理发店匆忙地直接奔到照相馆的事情,可谓最大的错误。请至少等候一两天,把发的烫纹稍成自然些的时候再上镜头吧。”

“衣服的花纹大,往往比小的好看些,但颜色之鲜明与否,倒没有多大影响。厚的衣料,不宜穿。过于紧小,或过于宽大的那更是不相宜了。

当年,为了更好地盈利和服务大众,有条件的照相馆开始重视化妆在照相中的作用。“设有化装处”的照相馆颇为受欢迎,一些名媛显贵也热衷于在这些高端照相馆拍照。


官员夫人

刘许淑珍肖像

广州阿芳照相馆,银盐纸基,1934 年。照片为美术摄影,非完全正面照,繁缛的背景和道具全无。依靠灯光,在背景上呈现不同明暗色块,人物面部光线柔和。此照由刘许淑珍于中华民国国庆日(10 月10 日)签赠“芭总领事官夫人”。(注:许淑珍为民国大将刘纪文之妻。)


电影明星

胡蝶肖像

上海沪江照相馆,银盐纸基,照片明信片,1930 年前后。沪江当时以拍摄各种明星照见长,照片中的当红影星胡蝶,摆出一种迥异于传统中国审美的正面、端庄的姿势,呈现出一派现代风情。


女学者

女博士肖像

北京大北照相馆,银盐纸基。这是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Bau Kien Tsing 的签赠照片。照片为当时美术照相法拍摄,没有实物背景,只有光线打出的色块,人物姿势自然,表情冷凝婉约。


女艺术家

关紫兰肖像

王开照相馆,银盐纸基,手工着色,13.7×19.2 厘米,1930年2月13日。关紫兰系中国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女画家。照片经过精致的手工着色,显出关氏婉约、内敛、高雅的神韵。


3

化妆完成,从拍照到拿照片需7天

“过分”要求让照相馆掌柜大跌眼镜

正如我们今天熟悉的PS,或者说医学界所说的“整容”,至于当年的“整修”,也是有很专业的一套办法的。
为了让照片上的明星光彩照人,可以在底片上用笔将眼睛修大一些,将翘了的衣领整平,甚至还在底片上添加晚霞、云彩、柳树等装饰。当时的彩色照片都是着色师染色的,但这一

当时代表着照相馆最高工艺的技术现在几乎要失传了。

当“整修”的手法流行起来以后,完全以顾客满意为中心的照相馆商业摄影,也有整修滥用的情况,不少客人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有的顾客一只眼睛残疾了,

她要求在照片上改正常……


还有一位顾客牙齿不整齐,

要求在照片上整齐牙齿……

而照相馆居然是可以办到的!

但要另外加钱才行。

后来发展到可以通过整修,改变脸型的胖瘦、长圆,眼睛、鼻子、嘴巴的大小、正斜,颧骨的高低,及眼窝的深浅。在民众眼中,认为照像师有“夺天地造化之功”,如果你对你自己的面貌不十分满意,他一定可以给你设法弥补!

当然,以上是“滥用”的案例,那么合理的“整修”是怎样的?

整修前和整修后半身结婚照

整修前的照片,没有卡纸,上面盖着蓝色印章:“此系样子,尚未修改”。

对比整修后的照片,一是背景黑白不均变为整体白色;二是人物的亮度得到提升,整个人脸光线更加柔和,明暗对比弱化;三是一些细小部位,比如新郎头上一撮立起的头发被整修去除,显得更加整洁。

上海有德照相馆,银盐纸基,1934 年前后

早期的中国照相馆,顾客化妆完成后,从正式拍照到相片洗印完工,一般要经过拍摄、冲洗、修版、洗像、修像五道工序,一张照片才算最终完成。

旧时照一张相需要七天,为什么呢?就是为后期留下时间,并且,当时照相馆最后呈现出的照片水平高下,很大程度上依赖整修水平。

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涂红”,就是通过用毛笔在显影完成的底版上涂抹红汞,以消除人面部的阴影。

二是用铅笔或刮刀,来直接修除脸上或衣服上的杂点、皱纹等。

经过印制、显影、定影后,第三步是最后修像,照片(特别是放大的照片)有花点,白的部分要用墨涂黑,黑的花点要由刀轻轻刮去,处理完之后,不留一丝痕迹,修好的照片装入纸袋交付柜台。

整修前和整修后新娘照对比

整修前的照片上盖有良友照相馆的蓝色印章,上书“此系样子”。对比整修前后的照片,新娘的脸部变得瘦长,更符合中国人“瓜子脸”的传统审美标准了。

上海良友照相馆,银盐纸基,1939 年前后。

适当的化妆与整修,满足了很多人对理想容貌的期许,这对推动照相馆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历史总是辩证的,对于“积极”与“过犹不及”之处,都成为后人玩味的细节。

(本文经授权由鱼小小综合整理自《中国照相馆史》 转自图虫网)

责编:胡紫薇

来源:图虫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