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杏春秋千古传

  郴州日报   2017-03-26 12:16:29

如今的橘井

苏仙岭脚下的

白鹿洞

苏母墓

□ 本报记者 刘娟丽 文/图

“灵橘无根井有泉,世间如梦又千年。乡关不见重归鹤,姓字今为第几仙。风冷露坛人悄悄,地闲荒径草芊芊。如何蹑得苏君迹,白日霓旌拥上天。”

——唐 元结 《橘井》

“苏仙旧隐已藤萝,橘井空传岁月多。摘叶汲泉皆朽骨,郡人犹说愈沉疴。”

——北宋 阮阅 《橘井》

橘井,一口千年古井;橘井泉香,一个千古流传的治病救民的故事。它到底是一口怎样神奇的井,为何能历经数千年?也许很多郴州人和记者一样,尽管早就听说过橘井和苏仙的故事,却一直没有去寻访过这口古井,也不能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直到3月12日,记者才首次走进郴州市一中,找到了橘井。

橘井泉香

清嘉庆《郴州总志》:“橘井在城东门外,即今橘井观,为天下第十八福地。传称仙君将去,谓母潘曰,明年郡有灾,民大疫,母以橘叶井水愈之。厥后,疫果作,郡人忆前言,皆求饮,下咽即愈。《舆地纪胜》亦载其事。井旁柏树巍然挺秀,乃仙手植,井底有桃石。明末井水忽涸,国朝康熙五十年,知州范廷谋为文祭之,井水复出……”

《大明一统志》:“橘井,在州城东苏耽宅。耽将仙去,谓母潘曰,明年郡大疫,母取橘叶井水饮之。如期,疫果作,郡人忆前言,竞诣饮水,下咽即愈……”

“橘井泉香”是中医界两个最有名的典故之一,另一个为“杏林春暖”。 在中医传承中,“杏林”称颂贤医,“橘井”比喻良药, “杏林春暖”与“橘井泉香”代代流传,成为弘扬中医文化的范本,也成为中医仁爱精神的象征。而橘井典故影响尤为突出,传统的中药铺都必须悬挂“橘井香泉”之类的匾额。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写诗赞道:“橘井汲后绿,杏林种时红。此橘复何忧?年年领春风。”

关于橘井,历代志书均有记载,而且古代历来写橘井的诗歌文赋很多,其中“诗圣”杜甫就有四首诗中提及了橘井。其一为《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中的“郴州颇凉冷,橘井尚凄清”;其二为《将至郴先入衡州,欲依崔舅于郴》一律诗中的“橘井旧地宅,仙山引舟航”。还有“炉峰生转盼,橘井尚高褰”以及“敢忘二疏归,痛迫苏耽井”。这些诗句,不仅说明杜甫对苏耽与橘井的故事早已熟知,而且表达出诗人对郴江、橘井、仙山(苏仙岭)的深情向往。

橘井,不仅是郴州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井,这口井与它的故事让古人都如此向往,可是作为现代的郴州当地人,却不以为然,以致当记者想进入郴州市一中探访橘井时,门卫撇着嘴说了一句“这有什么好看的”。

的确,历经了无数沧桑,如今橘井的模样是郴州市一中2006年重修的。它寂然地微缩在学校家属区,除了与旁边几块早已风化的难以识读的古碑相伴之外,几乎无人会特意来看它一眼了。

仙母元君

说到橘井,离不开苏耽及其母亲潘氏。关于苏母,有说是桂阳郡人,即今郴州的潘家湾人,还有的说是便县(今永兴)人。记者在清知县沈维基主修的《永兴县志》上看到:“仙母潘氏,邑人,汉苏仙之母,许聘郴人某,未归夫亡,誓死糜他,遂归执丧礼,事姑尽孝。一日浣衣江滨,五色苔绕足,弃而复绕者三,母吞之成孕,弥月生男,置之牛脾山洞中。七日,母往视之,白鹤翼之,白鹿乳之。母始收养,长就乡塾,师问其名,曰无,见门外人耽禾以草贯鱼,因自命姓苏名耽。……母百余岁无疾而终,后人称为仙母元君。至今邑城东潘园故址上建苏仙观……”

据嘉庆《郴州总志》记载:“苏母墓,汉苏耽之母潘氏,葬城东门外橘井观之左,国朝知州范廷谋重立碑修整。”两千多年来,苏母墓也得到了后人的多次修整。但记者以前并不知苏母墓位于何处,3月19日,在我市文史专家刘专可的带领下,我们拜谒了苏母墓。

苏母墓在郴州市一中橘井附近,亦是该校于2006年重修的,之前在“文革”中被毁。只见如今的苏母墓重修得比较规整,但没有汉墓的封土堆,又不太像汉墓。

古代的郴州林木森森,湿气重,瘴疫多,被称为南蛮之地。苏耽,作为一位古代的医生,仗义行医,在其仙去后,其母按照他的嘱托,继续行医,救活了百姓无数,且不取报酬。苏母去世后,后人为感激苏耽母子的恩德,把苏宅修葺成橘井观,观内供奉着苏母、苏仙塑像。

苏仙遗迹

既然苏耽母子的故居被人们改成了橘井观,那橘井观现今如何呢?刘专可介绍,橘井观在“文革”初期就被毁了,且未恢复,因此,我们再也看不到橘井观了。只有橘井旁立着了几块古碑——《重建橘井观记》《重建橘井观正殿记》等,在有力地诉说着这段历史。

关于苏耽这位仙人的记载,有人及网上都说最早出自西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可是记者查阅《列仙传》,并未发现任何写苏耽的文字。《郴州史略》的作者邓晓泉认为,关于苏耽的记载,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郴人张胜纂著的《桂阳先贤画赞》及稍后出现的《桂阳列仙传》,可惜这两本书都已在唐宋时期佚散。

明嘉靖《湖广图经志书·仙释传》:“苏耽,汉时事母以孝闻,尝遇异人,授神仙术。因侍膳,母思鲊,即出市鲊以献。问所从来,曰便县。母始异之。一日,忽洒扫庭除。母问其故,曰仙道已成,上帝来召。母曰,汝仙去,吾谁养?乃留一柜,云,所需即有。又云,明年大疫,取庭前井水橘叶救之。耽仙去,已而果疫。母日活百余人。宋元符中赐号冲素真人。”《大明一统志》上有关苏耽的记载和嘉靖《湖广图经志书》一样,只是前面交代了苏耽为“汉郴人”。

苏仙遗留下来的古迹,除了橘井和橘井观之外,其他的主要都在苏仙岭上。苏仙岭在古代叫做牛脾山,因为苏耽而改成了苏仙岭,人们还在山顶上建了苏仙观。至今,岭上还有升仙石、望母松、白鹿洞、苏仙观(今南禅寺)等遗迹。白鹿洞即是苏耽刚出生时被鹤覆鹿乳之地,后人在白鹿洞旁建有乳仙宫,明代《徐霞客游记》上有记载,可惜已不存。

“苏仙的传说,既是郴州仙佛文化的集中代表,又是中国孝文化的重要内容,橘井泉香还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符号,苏仙及橘井早已蜚声海内外,尤其在东南亚受到人们的推崇,可是我们郴州本地不仅没有很好地保护苏仙的遗迹,也没有大力宣传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实在有愧先人。”刘专可说,“郴州应该加大宣传和推介苏耽这位历史人物,让橘井的典故家喻户晓,这将能极大地提高郴州的知名度和历史地位。”

责编:廖慧文

来源:郴州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