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 新湖南客户端 2017-03-23 09:08:49
寻访灵官渡:平凡观澜渡春秋
陈新
一个月前,我曾寻访朱张渡,写了一篇《寻访朱张渡:一楫苍江渡,千秋胜迹留》。3月下旬,一个春雨绵绵的上午,我乘车在灵官渡公交车站下了车,寻访长沙又一个古渡口——灵官渡。
朱张渡因朱熹、张栻两位大儒而光彩照人,其故事历经千年,必将随着伫立在渡口的牌坊而流芳百世,而相距200米的灵官渡,除了空空地名,连一块标榜身份的招牌也不见踪迹,让人怀疑这里曾经是不是一个古渡口。
此时,豆大的雨打在身上,我凭栏眺望眼前宽阔的大江,江水滔滔,奔腾激越,此情此景,不禁心生感慨。
或许渡口如人,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中,都将被雨打风吹去,但那些平凡的,不同属性的,默默无闻的渡口,难道只能空留落寞的身影?
我翻阅历史,的确,记载灵官渡的历史不多了,明崇帧《长沙府志》载:“灵官渡,善化西,古皆于此渡江,无风波险。”为何此处无风波险,《图书集成•职方典》解释说:“惟此处江心有中洲,虽大风,无浪。”大概有人便以为有灵宫(仙官)相佑,故命名为灵官渡。
另据资料记载,1937年4月3日长沙《力报》记者沙鸥笔下描述长沙老百姓春游场景中提到了灵官渡。
那时一到春季周末,长沙青年男女即成群结队前往对河岳麓山踏青,湘江岸边,大家从灵官渡和小西门轮渡,抵达对岸溁湾镇,再前往岳麓山,灵官渡一派“渡口欲黄昏,归人争流喧”繁华景象。
它平凡着,我虽置身其中,却无从寻它,心似乎如同湘江里滚滚的春潮。我走向江堤,要好好寻访渡口背后的故事,以此来报以它。
乱石之上,几位老者正在垂钓,问起灵官渡的历史,今年72岁老人张吾文来了兴致,他放下钓竿说,自己从小就住在靠近江边的六铺街,沿这条路的江边有两个渡口,一个是灵官渡,一个是朱张渡,朱张渡最出名,“但是,我家距离灵官渡近一些,要过河坐船,就来到这里坐。”
他介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渡口还很热闹,有大渡船,也有私人小木船,大渡船坐船要钱,是公家的,而坐私人木船,过一渡是七八分钱的样子。
1971年9月,湘江上开始建桥。“那时,我们感到好新鲜,经常去看,工人一天到晚的施工,我有时没事做,也陪着看到好晚嘞。”
一年后,湘江一桥建成通车,河西和河东就可坐公车过河了,“我记得,当时车费不到1毛钱,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再也没有来这里坐过船了,慢慢的,人少了,渡口也就落寞了,它完成了那个时代的交通任务。”
从河东到河西,灵官渡不仅为过往的老百姓提供便利,在战争年代,也有着它的红色故事。
2016年4月4日下午,长沙灵官渡抗战阵亡将士军民祭奠活动在灵官渡举行,抗战老兵黄新民、张述初、盛武皋和湖南老兵之家志愿者以及众多市民一同参与纪念活动,共同缅怀先烈。
据了解,1942年第三次长沙会战,国军73军从灵官渡渡江,一部将日军赶出黄土岭,另一部占据湘雅医院;1944年第四次长沙会战,第四军59师和102师准备从灵官渡渡江增援岳麓山守军,却因为准备仓促遭遇失败,灵官渡也见证着这些热血历史。
只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公路、桥路等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分布在湘江长沙段的渡口相继停摆,虽让人黯然神伤,但兴盛与没落、繁华和萧条注定是每一个渡口的命运,也是一种必然。
灵官渡同是如此,留下一份淡淡的冷清,千百年来,背负时光,伴着江风,听涛,观潮,守住这份安宁。
责编:唐能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