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报供稿 2017-03-06 17:06:02
齐白石一生艺术成就卓然,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独树一帜,开“齐氏画派”之先河。他诗、书、画、印都达到很高的造诣,融为雄浑的艺术整体。在晚清艺坛颓风颇盛的逆流中,白石先生具有“胆敢创造”和“超越千古”的创新精神,主张我行我道,下笔要有我法,他尊重前人却不因袭前人,师古而不泥古。他子女众多,共育有七男五女,后辈子女又继续开枝散叶,如今,齐家后人直系嫡亲就近三百人,并且大都从事绘画艺术工作,将齐派画法发扬光大。
齐白石:融合湖湘文化与京都文化的一代艺术大师
齐白石(1863-1957),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篆刻家。原名纯芝,后名璜,字渭清,又字兰亭,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寄园、寄萍、寄萍堂主人、老萍、萍翁、寄幻仙奴、阿芝、木居士、老木一、三百石印富翁、杏子坞老民、借山吟馆主者、借山翁、星塘老屋后人、湘上老农等。
1863年(清同治二年)11月22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父贳政公,母周氏,均务农。齐白石8岁随外祖父周雨若读书,1年后因家贫而辍学,在家牧牛砍柴。喜画,常以习字描红纸画人物、花卉及动物。15岁后,相继拜同乡齐仙佑、周之美为师学木匠,始为粗木活,后为细木工,善雕花,名闻乡里。21岁时得《芥子园画传》,在松油灯下勾影描摹,初悟画理画法,并在雕花活计之余,为主顾画神像功对,如玉皇、老君、财神、火神、灶君、龙王等。1888年,拜湘潭纸扎匠出身的画家萧传鑫为师,学画像。后又经萧介绍得识另一画像师文少可,并得其指教。翌年,拜湘潭名士胡自倬、陈作埙为师,跟胡自倬学画工笔花鸟草虫,跟陈作埙学诗文。他从此以画像、画中堂以及女眷用的帐檐、袖套、鞋样等维持生活,不再做木匠而成为专门画匠。
1890-1901年间,齐白石以卖画为生,并刻苦攻读唐诗、《孟子》及明清小说如《聊斋志异》等。他曾在70岁时写过一首《往事示儿辈》诗:“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这时期他除画像外,兼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尤其以仕女为多,人称齐美人。1894年,齐白石与同乡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伏根、谭子荃、胡立三等7人组织了龙山诗社,因年龄最长被推为会长,时常相聚作诗,人称“龙山七子”。他的诗不以用典和声律见长,而以抒写性情、歌吟自然取胜。与此同时,他跟胡自倬等学书法,以何绍基一体为主,兼写钟鼎篆隶。1896年又始学篆刻,以丁龙泓、黄小松两家刀法入手。他与黎松安是最早的印友,常住黎家客房磨石捉刀切磋印术。1899年,经张仲飏介绍拜湘潭著名诗人王湘绮为师。1900年,用卖画得来的钱,典住星斗塘附近的梅公祠,新盖一间书房取名借山吟馆,只此一年中,他在借山吟馆做诗就有几百首。这正是两个世纪的交接时期,齐白石的诗画篆刻渐渐成名,逐步由一名雕花木匠、民间画师成为一名具有士大夫文人修养的艺术家了。
1902年,齐白石结束了过去只图“奉养老亲,抚育妻子”,“不作远游之想”的日子,开始“五出五归”的远游生活。10月,应同乡夏午诒之约,到西安,一路画山水,其中《洞庭看日图》、《灞桥风雪图》纳入《借山吟馆图卷》。在西安3个月,又与夏午诒同赴北京,途中游历了华阴、弘农涧。在西安识著名诗人、陕西臬台樊樊山,樊愿意将齐白石推荐给慈禧太后充当内廷供奉,夏午诒愿为他捐个县丞,都被他谢绝了。1903年春夏之交,经天津、上海、汉口返家。翌年春至秋,与王湘绮、张仲飏同游南昌、九江、庐山。1905年7月,广西提学使汪颂年约他游桂林,翌年春赴广东钦州,住同乡郭葆生家,将郭葆生收藏的徐渭、朱耷、金农等人的真迹都临摹一遍,是年秋返家。1907年应郭葆生之约再赴广东钦州,教郭夫人画并为郭代笔。先后游肇庆、端溪、东兴,作《绿天过客图》(收入《借山图卷》),年底回湘潭。1908年,诗友罗醒吾邀他到广州,仍以卖画刻印为生。罗醒吾为同盟会革命者,齐白石曾为他传递秘密文件。当年秋返家,冬末再赴广州、钦州,至翌年夏经香港、上海、苏州、南京返家。7年的远游,使齐白石极大地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自己的视觉世界和内心世界,看到了很多传统名画,结识了许多名士和艺术家。他渐由工笔转向大写意,书法亦由写何绍基转而临《爨龙颜碑》,刻印亦由学丁龙泓、黄小松转仿赵之谦了。如他在自述中所总结的,远游成为他“改变作风的一个大枢纽”。
1910年,齐白石把游历得来的山水画稿,重画一遍编成《借山图卷》,共计52幅,后又画成《石门二十四景图》。直至1916年,一直住在家里,想安心过日子、卖画。但连年兵乱,齐白石便应樊樊山之约到了北京,以卖画为生。从此与陈师曾、凌文渊、王梦白、陈半丁、姚茫父、林纾、林风眠、贺履之、胡佩衡等北京画家相交,其中尤与陈师曾相厚。当时齐白石的画近于朱耷冷逸的一路,不被北京人所欢迎,陈师曾劝他自出新意,于是齐白石开始“衰年变法。1922年,陈师曾赴日本,携齐白石作品展览出售,此乃首次将齐白石介绍到国外。1927年,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请齐白石任中国画教授。翌年,《借山吟馆诗草》印行。1933年,《白石诗草》印成,书中选的俱是《借山吟馆诗草》所不曾选入的诗作。至此年,已3次拓印谱,至1934年始自称“三百石印富翁”。1936年游四川重庆、内江、成都、青城、峨眉,并与神交多年而未曾见面的黄宾虹、金松岑等相见。定居北京后的齐白石,以画花卉草虫著称,较少作山水。但凡作则反复措意,不落前人窠臼。1932年因答谢诸名家为《白石诗草》题词,连续画了《莲池讲学图》、《江山万里楼图》、《明灯夜雨楼图》、《辽东吟馆谈诗图》等,俱为经意之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齐白石辞去一切教职,闭门家居。翌年,画《超览楼禊集图》。1939年,为拒绝日伪大小头目纠缠索画,在大门上贴一纸条:“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与外人翻译者,恕不酬谢”。1944年,停止卖画,并以“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作饿饕”的诗句,表示宁可挨饿,也不取媚于恶人丑类。这一年他写了不少抒泄亡国之愤的诗。如《题胡冷庵(胡佩衡)山水卷》:“对君斯册感当年,撞破金瓯国可怜,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整山川”;《题群鼠图》:“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烛炧灯残天欲曙,严冬已换五更鼓。”1945年3月,书《自挽联》:“有天下画名,,何若忠臣孝子;无人间恶相,不怕马面牛头。”1946年,到南京、上海举办齐白石画展。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义卖画展。画和平鸽,并题“愿世界人都如此鸟”。翌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作《百花与和平鸽》,向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献礼,是年被选为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1953年1月7日齐白石90诞辰,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奖状。同年,徐悲鸿逝世,齐白石继徐悲鸿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为老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1953年,被推为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翌年,在北京举办齐白石绘画展,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荣誉状。与陈半丁、于非誾等14位画家集体创作巨幅《和平颂》,献给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1956年,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周恩来、郭沫若、茅盾参加了授奖仪式。1957年,任北京中国画院(见北京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逝世于北京。
学者余秋雨曾这样评价齐白石:大地赋予了齐白石至高的艺术成就,而齐白石的性格与“天趣”密切,农民般的朴实,孩童般的天真。齐白石是湖湘文化和京都文化的结合,自我造化而成大器的。齐白石与湖湘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齐良琨:“须知白石有儿”
齐白石与结发妻子陈春君一共育有五个孩子,与继室胡宝珠一共育有七个子女,十二个孩子,七子五女。七个男孩的出生年月均记录在齐白石年表上,可谓人丁繁茂。长子齐良元是在齐白石25岁那一年生的,最小的儿子齐良末出生时,齐白石已经76岁了。
齐白石七个儿子中,除了长子次子没有学画外,其他五个儿子在绘画上都有所发展。齐白石的长子齐良元一直在家务农,曾经有一度也想外出某个官职,但被父亲阻拦,于是他留在家乡,专心务农,拥有水田150余亩,也算是当地大户,遇到有旱灾水涝,不忘救济当地同乡,1950年初,他从湖南老家赶往北京,与父亲同住,不幸与当年十月病故,白石老人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饱尝痛失爱子的悲痛。
齐白石失去的第一个孩子是次子齐良黼,1914年年初,彼时齐白石绘画事业还在湖南发展时,刚刚将三个儿子分家,各立门户不久,次子齐良黼便因病而逝,给予齐白石以巨大的打击。齐良黼只留了一女,为了让齐良黼一门后继有人,特意将齐良元的儿子过继一个给次子,以传后世。
齐良琨是齐白石与陈春君所生的第三个孩子,自幼跟随父亲学画,18岁时齐白石又送他到陈半丁大师门下,勤奋加天赋,20岁出头即能自立作画谋生,深得白石老人喜爱。 23岁那年,父亲为白石友人画一幅兰花巨石图,老人在上面题道:“须知白石有儿”。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子如先生全面继承白石画艺,尤擅工笔昆虫。在学习父亲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写生,对多种昆虫反复观察,细致入微,他画的蜻蜓、蝈蝈、螳螂、蝉、蚱蜢等形态生动逼真,极富神韵,色彩明丽柔美,令人赏心悦目。白石老人非常赏识,多次给他的草虫画补添花卉。在一幅册页小画上老人写道:“子如画虫学于予……画虫之工过于乃翁。”老人不仅喜欢他的工虫,对他的花鸟画也颇多赞赏。著名美术评论家郎绍君说:“齐子如在白石子女中最具天赋,画艺最精,且兼能诗文、书画与篆刻,尤擅工笔草虫。这是齐白石所认可,画界所公认的。”他还说:“齐子如画工细草虫,白石老人以大写意法补写花卉,是精美绝伦之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有齐白石和齐子如父子齐名之说,白石老人诗云:如儿同居燕京七年,知画者无不知儿名。
齐良琨于192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法政系,但他酷爱绘画艺术,1937年任教于湖南衡山南岳艺术专科学校。1944年日寇入侵湘潭,齐良琨弃笔投戎,与当地民众组成游击队,转战山林。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执画笔。1950年前往辽宁供职于辽宁博物馆,在艺术上造诣颇深。
1954年,白石老人听说子如在沈阳患病,非常牵挂,精心挑选了一幅他十分钟爱的《青蛙图》并题写祝语:“赐如儿寿比爷长。”表达浓浓的关爱之情。这幅画的背面有老人用柳炭条写的“上上神品”四个字。1955年春,白石老人听说子如病情加重,行走困难,便挥毫作《寿桃灵芝图》,用刚劲的行书大字写道:“愿如儿健步加餐长寿年”但病魔还是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爱子。两年后,老人也驾鹤西归。
齐由来:祖父带我入画途
齐由来1934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白石故居寄萍堂老屋,是齐白石的第10孙。其父齐子如乃白石三子。
1953年,19岁的齐由来第一次去北京拜见祖父齐白石。齐由来到北京,跪着给祖父作揖。齐白石和蔼地问道:“你是谁的孩子呀?”齐由来回答:“我是齐子如(齐良琨)的孩子。”这次进京看望祖父,齐由来在北京住了20多天,离京前,祖父送给齐由来两幅画和50元钱。一幅画的是鸭子,另一幅画的是寿桃。祖父叮嘱齐由来:“你爸爸妈妈都会画画,你自己也要学着画画。”这句简短的叮嘱改变了齐由来的一生。从此,齐由来开始学习绘画。
1955年,齐由来再次进京看望祖父。进京前,他的父亲齐子如刚刚去世。但为了不让耄耋之年的齐白石过度伤心,齐由来没有将父亲去世的消息告诉祖父。齐由来回忆说:“这次,我又在祖父家待了20多天。临走时,祖父又给了我50元钱和两幅画,这两幅画画的是梅花。祖父对我说:‘你自己要好好学画画,我活着能给你画,死了就没人给你画了’。”齐由来答应祖父回去好好学习绘画,并表示将临摹这两幅梅花画作。齐白石特别叮嘱说:“你不要死板地模仿我,你自己要仔细地观察梅花。”
1957年,齐由来第三次进京拜望祖父。这一次,齐由来带了两幅自己的画作给祖父看。一幅画的是紫藤蜜蜂,另一幅画的是蝴蝶。画中题字:“游蜂与蝴蝶,来往自多情”。齐白石端详了许久,说:“要也要得。”听到祖父的鼓励,齐由来心里特别高兴。
齐由来回忆:“第三次见到祖父,祖父也送了画给我。这次送的画,画得非常简单。画中只有一根棍子和一只蜻蜓。”他说,祖父当时叮嘱他要“勤奋练习画画”,不但亲自为他做示范,又捉着他的手一连作了几幅画,一边画,还一边告诉他怎样拿笔、怎样运墨、怎样设色。最后,齐白石说:“我现在隔天远,隔地近了,今后要靠你自己好好地练习。我把这几幅画都给你,你要用心记住今天我教你的这些。”齐由来说,这三次进京探亲,让他此后受益无穷。
几十年来,齐由来牢牢记住白石老人的谆谆教诲,潜心钻研画技。他在研习齐派艺术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并融会自己独特的感悟,形成了清新明丽的画风,其花鸟虫鱼独树一帜。
齐慧娟:擅画虾蟹
齐慧娟的父亲齐良末是白石老人最小的儿子。他出生时,齐白石先生已78岁高龄。齐慧娟与他的爷爷齐白石相差有104岁。据说白石老人最疼爱齐良末,在他80岁那年,他给齐良末写了一一幅字,"余年还望汝光前",意思是希望齐良末能超过他。结果在白石老人12个孩子中,齐良末的确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把齐派画风推向了另一个高峰,慧娟天姿聪颖,三岁时即在父亲的指点下习画练字,诵读诗文,稍长又得白石老人弟子的传授,40余年来,笔砚耕耘不辍,成为齐白石老人孙辈中画艺出众者。
齐慧娟擅画虾蟹,兼工花鸟、山水,画作深得齐派艺术之精髓,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清丽和秀逸。
齐慧娟从小就画虾,小学6年级她画的虾就曾得过大奖。而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现在齐慧娟画的虾颇有几分齐白石老先生的风韵,同时还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对于爷爷齐白石笔下的虾,齐慧娟也有许多研究心得。
比如说在齐白石画的虾里,同一幅画里有的虾身体是6节的,有的是5节的,而齐白石65岁之后的作品里,绝大部分都是5节虾,这让许多人感到不解。齐慧娟解释说:“实际生活中真正的虾是6节的,可爷爷为什么只画5节呢?因为虾的最后一节很小,但你画出来不管怎么往小了画,都会感觉到特别长,所以他把最后这一节省略掉,整体视觉上就感觉特别的舒服。”
齐白石一生作画非常勤奋,93岁高龄时还坚持每天画画,在这点上,齐慧娟继承了“家族传统”,她如果没什么要事外出,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画画,每天平均要画五六个小时。实际上,在倾心于画案上的工作之外,齐慧娟是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她喜欢运动,以前是坚持游泳,现在改为每天保持1小时的自行车运动;她喜欢花花草草,“早晨我的第一件事是浇花”;她喜欢卡通,家里沙发靠背上摆着很多卡通玩偶;她还喜欢京剧,喜欢青铜器玉器、喜欢茶……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体现在一点一滴上。
另外,齐慧娟也非常喜欢去各地游山玩水,饱览大好河山,喜欢去潘家园这样的古玩市场、花鸟鱼虫市场闲逛,漂亮的手串、叫声悦耳的金铃子,这些玩意都让她爱不释手。齐慧娟说:“人生总要痴迷一些事情,沉醉于一些事情。所有快乐的事我都想尝试,我喜欢唯美的生活。有时候朋友说我是不太有追求的人,我觉得人生一世,更多的是完善自我,自我的平和快乐是最重要的。”
(整合自《湘潭晚报》《齐白石老人自传》、微信公众号“书画人物”、凤凰网等)
(文萃报供稿)
责编:饶平平
来源:文萃报供稿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