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文史 2017-02-06 09:05:54
原标题:湘军名将余虎恩
余虎恩(1836--1905),湖南省平江县三阳乡白若村人。原名虎蹲,字勋臣。因其出生前晚远房叔公做了个梦,梦见一只大老虎蹲在余家堂屋里,故得名。
余虎恩长得虎背熊腰,高大勇武,乡亲们都叫他余蛮子。清咸丰五年(1855),时任曾国藩幕僚的李元度在平江成立平江勇营,余虎恩以武童投入湘军。因“主帅下面岂能容个虎蹲着”,当值军官给他改名为虎恩。后随湘军平江勇在江西抚州、安徽边境镇压太平军。咸丰七年,在安徽黟县,开酒店的齐老头喜欢虎恩这个英俊兵勇,将女儿齐少春许配给他。这年秋天李元度调职,平江勇归并沈葆祯部,转战江西、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余虎恩一路升官至副将。
咸丰十一年(1861),余虎恩率军归老湘营刘松山节制,北上镇压捻军,从重围中救出被刺马下的提督郭松林,经奋力拼搏,解获鹿之围。以总兵交军机处存记。同治六年(1867),捻军突击陕西,包围省城长安,他随刘松山赴援,打败捻军,以提督记名简放。为适应西北作战,刘松山把组建骑兵的重任交给了余虎恩,余虎恩从塞北购回千匹良马,刻苦操练,统领骑兵,于同治七年七月在山东全歼捻军主力。余虎恩也由此累功赏花翎、赐勇号奇车博巴图鲁(巴图鲁,乃勇将、英雄之意)。
余虎恩留在陕西继续镇压回民起义。同治九年,随刘松山主攻捻回叛军据点金积堡。他领左路骑队,被回军戳伤左膀,坠马,复上马再战。刘中炮阵亡,余虎恩怒不可遏,大叫一声“不怕死的跟我来!”率先冲进敌阵,一举剿平守敌。余虎恩全身七处受伤,战衣血渍浸染。因攻下了军事重镇金积堡,被赏三代正二品封典。假归回平江老家疗伤,余虎恩回到了阔别十五年的故乡,住在县城君子巷临时寓所。
余虎恩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春风得意。地方上的达官贵人趋之若鹜,余府门庭若市。文庙春祭,知县特邀余虎恩一品将军光临。这时,适逢李元度从贵州布政使任上解甲归田主祭。李元度听到昔日自己手下的兵勇,大庭广众之下,与自己平起平坐。嘴里不哼声,心里有意要当众捉弄余蛮子。余虎恩骑着高头大马,身穿一品朝服,在前后马弁的簇拥下,来到了孔庙前的下马碑。他一眼见到门口的李元度,连忙拱手施礼。李元度一把拦住他,毫不客气道:“文庙是读书人敬崇孔圣、弘扬儒教的地方,余爵帅想谈兵论武请另择地方吧?”余虎恩一听此话,知道李元度早有预谋,有意羞辱自己,但碍于李元度既是长辈,又是昔日长官,不便发作。只得转身拂袖而去。余虎恩文庙受辱,老湘营僚属个个愤愤不平。众将士中有人提议道:“李不是修文圣庙祭孔么,我们建个武圣庙,祭祀精忠报国的岳武圣和忠义双全的关武烈。”将士们争相捐钱出力,一座崭新的武圣庙很快便在离文庙不远的下贯坪建起来了。是年秋祭,李元度主祭文圣庙,余虎恩领着将士们主祭武圣庙。余爵帅的阵营与气势,压倒了文庙那边,总算出了心中一口恶气。自此余虎恩发愤读书,经年不懈,大有进益。
同治十一年(1871)余虎恩奉左宗棠命,从平江招募五营兵壮奔新疆效命,在西宁小峡口以一千将士杀敌七千多,痛歼西宁叛军主力,为平定西宁夺得头功。皇上赏赐黄马褂。十二年,升任陕安镇总兵(正二品),成为西征军之主力。赐号精勇巴图鲁。
光绪二年(1876),沙俄支持浩罕国摄政王阿古柏策动回族酋长白彦虎、余小虎等叛乱,侵占新疆。余虎恩率部参加平叛。主动承担戈壁运粮重任,历尽艰辛,终将军粮押运到巴里坤古城。后又亲率马队与友军配合击败叛军,攻克古牧地、乌鲁木齐、迪化城、伪王城,收复天山北路,因功授云骑尉世职。
光绪三年,清军进攻天山南路,余虎恩率骑旅九营“虎字营”力杀叛军,犹如秋风扫落叶,六天突进七百余里,连战皆捷,使清军一举攻克达坂城和托克逊。后又与黄万鹏等部合围进剿喀什城,大破敌军。迫使阿古柏自杀,斩叛军副元帅王元林、白彦虎,活捉叛军元帅马元、余小虎,平定南疆。左宗棠表奏朝廷“领兵大臣余虎恩久历戎行,转战十四行省,身受重伤二十七处,实属艰难备尝”,以功赏一等轻车都尉。光绪八年二月,余虎恩才离开转战六年的新疆,回到陕西陕安镇总兵任上署理。
光绪十二年(1886),余虎恩病归,于五月回到平江。在金窝坪上,钦命工部依例成图拨银所建的爵帅府已完工,余过了五年合家团圆的生活。光绪十七年(1891),湖南巡抚张煦奏议获准,余虎恩率湘军正字营驻岳州,因捕盗有名,封二等男爵。光绪二十年(1894)余虎恩被重新受职广东高州镇总兵。未及上任,中日甲午海战爆发,被奉招募十营湘兵北上增援。先接守山海关,后调防河北省正定府。一年后,中日议和,余获准仍回平江金窝。
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兴起,余虎恩以65岁高龄,奉旨进京,统领武卫中军十营,直接受军机大臣荣禄调遣。清朝诸将多崇奉义和团的“反洋扶清”,唯独余虎恩否认。福祥攻使馆,大言道“我无他能唯能杀外人耳”,余虎恩与他争论,到荣禄前评理。福祥大怒,欲杀虎恩,幸亏荣禄用身手挡住福祥。八国联军攻下北京,余虎恩护卫慈禧、光绪绕道出京城。因救驾有功,授喀什噶尔提督,负责统辖一省绿营官兵,称得上封疆大吏。但因大总管李莲英没有从余的身上捞到油水,进谗言于慈禧,余虎恩未上任而开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初,余虎恩以提督衔回到平江金窝坪上的爵帅府。从此以后,积极筹划造福乡里之举,亲自选址在石碧潭岩上建一座能容数十万斤谷的“永储仓”,又带头捐资储粮,专供荒年暴月救济贫苦百姓。又出资在金窝、横搓两处设立义渡,方便过往行人。为天岳学院扩建校舍,增设学田慷慨解囊。只可惜余虎恩没有一个亲生儿女,原配齐夫人和十多个小妾没有一个生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余已67岁,见生育无望,尽出小妾,每人发给田租八十石,用度物品都可自己带走。安徽养子病亡后,族兄将第三子入继,堂侄将儿子入继为孙,胞弟又将妾生的二儿子入继。因帅府儿孙都有各自的亲属长辈在后台操纵挑唆,各有图谋,家中财物常常不翼而飞;加上世袭爵位和家产争占,等到余虎恩死时,偌大一个爵帅府早已空空如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70岁的余虎恩因创伤复发,卒于平江三阳金窝坪上的爵帅府。皇上恤如制,诏令将余虎恩附祀于左宗棠和刘松山祠内。
责编:朱晓华
来源:平江文史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