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女特工 她是浏阳人的传奇 曾救周恩来于危难中

  浏阳日报   2017-02-08 19:57:13

《人民日报》的微信公号今天发出一则消息,红色女“特工”黄慕兰于2月7日在浙江杭州辞世,享年110岁。黄慕兰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隐藏党员身份,转入地下,屡立奇功,还曾救周恩来于危难中。

黄慕兰出身名门小姐,但没有丝毫豪门小姐的娇弱,而是一个有主见、敢作为、大胆泼辣的奇女子,特别是在中央特科工作中,做出了许多重大的成绩,巾帼不让须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才皆可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黄慕兰做到了,她奇就奇在这里。黄慕兰还被几位大文豪作为原型写进作品。生性多情的郭沫若,把她化身为长篇小说《骑士》中的女主人公金佩秋。茅盾《蚀》的三部曲中女性角色也借鉴过黄慕兰。

侄女深情忆姑姑“黄慕兰”

(老年时的黄慕兰)

浏阳城区,年过七旬的黄彦如昨天已得知黄慕兰辞世的消息,黄慕兰是她的亲姑姑,尽管知道迟早会有这一天,但黄彦如心里还是感觉难受极了。黄彦如深情地回忆起了姑姑,一生都将家乡浏阳挂在心中的“奇女子”。

1978年,黄彦如一家接到一个来自上海的陌生电话。声音急切而激动,那个只在亲朋好友中口口相传的名字变成了电话那头梦幻般的声音。

“是姑姑,是姑姑黄慕兰!”黄彦如激动不已,原以为一如风筝断线般失去了联络的至亲居然出现在电话的那一头。

穿着雅致,举止高雅,皮肤白皙没有老年斑,说话有条有理,语调温和,逻辑思维清晰且记忆力超强……在黄彦如的眼中,姑姑黄慕兰仍不失当年大美人的影子,举手投足之间与传说中的名门闺秀、奇女子毫无差异。

尽管离开家乡多年,可每当黄慕兰开始说浏阳话时,年过百岁的老人都显得格外亲切。“乡音是最能唤起一个人内心最柔软的思乡之情,在她心中,浏阳话才是最美的。很可惜,她再也听不到这亲切的浏阳话了。”

(年轻时的黄慕兰)

在黄彦如的记忆中姑姑是个很为人着想的女性,一生之中为别人想得多。与姑姑相处,发现她的饮食极其普通。然而,与日常的简朴作风不一样,在黄彦如看来,姑姑黄慕兰在支持家乡发展方面特别大方。

1998年,5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湖南遭受了严重的水患灾害。黄慕兰从电视上看到南方多处洪水肆虐,受灾的同胞在暴雨中眼睁睁地看着家园被毁,无家可归。黄慕兰第一时间便与黄彦如取得了联系:“浏阳的情况怎么样了?”

在得知浏阳同样遭受了巨大暴雨的袭击后,黄慕兰特意交给侄女一个任务:请侄女把自己的几千元工资交至浏阳的民政部门,以作为她一个游子关注家乡的一点心意。

在黄彦如的印象中,近年姑姑黄慕兰因年事已高已经不方便回浏阳,可是在交办的事中却多是家乡发展之事多。

黄慕兰:最美女特工的“红色传奇”

(黄慕兰旧照)

黄慕兰是湘中名门、共产党员、妇女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秘书,兼机要交通员,中央特科成员、营救过周恩来、关向应等中央领导人,她是浏阳人的传奇。

黄慕兰于1907年7月18日(农历六月初九)出生在革命老区浏阳县。

父亲黄颖初是当地有名的文人,与谭嗣同、唐才常一同在名儒欧阳中鹄门下受教。辛亥革命以后,黄颖初任长沙岳麓书院主任教习,是黄兴、蔡锷等人的老师。

黄颖初思想开明,对长女黄慕兰十分宠爱,从未让她受缠足之苦。幼年的黄慕兰展现出极强的记忆和语言天赋,三、四岁时,就能把新学的唐诗倒背如流。她还十分善于学各地的方言,到长沙学会了长沙话,到武昌又很快学会了讲湖北话。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的春天,黄慕兰进入进步教育家朱剑凡夫妇创办的周南女校读书,所用的学名是父亲在她出生时取的名字,名彰定,字淑仪。黄慕兰说,有幸在那里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教育。

五四运动爆发后,黄慕兰和周南女校的同学们积极参加运动。然而,当时周南女校的教导主任思想保守,在通过民意测验了解到赞成罢课的同学姓名后,就分别给这些学生的家里写信,含糊其辞地请学生家长把自己的孩子接回家去教育。黄颖初收到信后,不知女儿发生了什么事,又因妻子病重,于是以“母病速归”为由,将女儿接回家。

与同学、师长告别的黄慕兰没有想到,“这一离校门,就再没有回去”。

虽然在周南的学习生活只有半年,但在那里所接受的启蒙教育却对黄慕兰日后走上革命道路产生重大影响,她说:“七年以后,我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决心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奋斗终生。所以,饮水思源,不能不归功于五四运动的启蒙。”

离开周南女校后的黄慕兰,之所以会走上革命的道路,还要缘起于她的第一段婚姻。

1923年,年仅16岁的黄慕兰遵循父母意愿,包办完婚。对方与黄慕兰从小订婚,是位娇生惯养、脾气很大的公子少爷。嫁过去后,黄慕兰忍受不了对方抽鸦片、打丫环的恶习,于是,请求父亲接自己回家。

1925年,归宁的黄慕兰开始在家中自修,这段时间里,她阅读了《列女传》,其中最喜欢的就是花木兰的事迹,非常钦佩花木兰的孝友智勇,所以,参加革命后,她为自己改名“慕兰”。

其时,恰逢北伐大革命高潮,提倡妇女解放,黄慕兰父亲很是推崇妇女革命先烈秋瑾,而秋瑾就是因为对包办婚姻的不满而投身于民主革命中。

以秋瑾为榜样的黄慕兰,在北伐战争前读了大量与革命有关的文章、传单、简报,与父亲一起学习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学说和《总理遗嘱》:“深知欲达到革命之目的,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黄慕兰旧照)

在黄慕兰“潜伏”生涯中,最有影响的一件事,莫过于保护周恩来免遭毒手。

1930年6月的一个下午,她和律师陈志皋在咖啡馆闲谈,偶遇陈志皋在法租界巡捕房当翻译的同学曹炳生。曹炳生告诉他们巡捕房最近抓到的一个共产党头头,是湖北人,60岁左右,酒糟鼻子,镶一口金牙,9个指头,是悬赏10万元才抓到的。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黄慕兰一边故作悠闲地喝着咖啡,一边紧张地琢磨此人到底是谁?突然,一个符合描述特点的人物闯进了她的脑海里:政治局主席向忠发!他要是叛变就不得了!

黄慕兰非常焦急,却不动声色。一直等到曹炳生离开后,她以头痛为由让陈送她回家。短短两小时之内,这个消息便由黄慕兰传给了潘汉年,最后传给了周恩来。周恩来迅速组织中央机关的李富春、蔡畅等人转移。果然,当天晚上,向忠发带着巡捕房的人直接用钥匙打开了周恩来住所之门……却扑空了。

事后,周恩来约见黄慕兰,表扬了她的灵活机警,并嘱咐她抓牢陈志皋,做他幕后参谋,后来俩人结为革命夫妻。在和陈志皋的交往中,黄慕兰结识了很多上层人士,在幕后策划了各方面的营救活动。

(暮年的黄慕兰)

1993年后,定居杭州的黄慕兰才下定决心动手写自传,每天口述一盒录音带,再请人对录音带进行整理,其间,她多次住院,对录音稿不满意,又动手重新写过。黄慕兰的外孙女陈弘欣写道:“家族里,我们这一辈中,我是第一个看着她开始写自传的孩子,看着她一遍又一遍,一篇又一篇地从湖北的大冶,写到北京、上海,直到杭州。”

黄慕兰还在自传中回忆,在“文革”动乱中,许多难友因过度忧郁,身心受损,有的竟失去了记忆力。但她当时却乐观地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我觉得软禁在这里,倒使我们免受外面‘文革’风暴冲击折磨之苦,乃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措施,内心充满着期待平反恢复自由的乐观精神,因而思想开朗,并坚持勤练太极拳,故能保持身体健康。”

在自传中,黄慕兰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好在我生性好强,对中央的信赖从未动摇,一贯迎着困难上,从不消极颓丧,处逆境而能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的人生观,所以这点个人情感生活方面的波折是压不垮我的。这是我一生的长处,也是我得以健康长寿的唯一保健妙诀。”

一缕幽香,万般情意,沁人柔肠千结。

回忆北伐扬鞭,年少风光卓绝。

壮志豪情报国心,如荼火热。

抛家出走忘朝夕,挥剑誓除荆棘。

世间事,自多曲折。

肝胆照,同仇巾帼。

救死抚伤,神驰先烈。

强敌崩溃,人民欢悦。

又谁料风波再涉。

感明镜,鉴我无私,还我本来清白。

这首黄慕兰出版自传时有感而发的诗词,被老人印在百岁寿辰的请柬上。诗词中她所说的“又谁料风波再涉”,是指20世纪50年代,因受“潘杨案”牵涉,两度入秦城监狱,辗转17年。20 世纪80年代,她在邓颖超的帮助下平反,并任上海市政府参事。

责编:肖秀芬

来源:浏阳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