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文士贾谊:开湖湘经世致用之先河

  新湖南客户端   2017-02-16 08:35:48

贾谊,汉代洛阳人。生于高祖六年(前201)。少时通诸家书,文帝时为博士,随后迁太中大夫。奏请政正朔,易服色,定律令。又上疏陈政事,多言时弊,为诸老臣周勃、灌婴等所嫉,以其“少年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心中忧伤,过湘水时,作赋以吊屈原,其末句云:“彼寻常之汗渎兮,岂能容吞之鱼;横江湖之鳔兮,固将制于蝼蚁”。以自拟屈原而寓见欺群小之意。 十一年(前169),梁怀王堕马死,谊自以“为傅无状”,终日悲哭,次年病卒。时年33岁。世称贾太傅,又称贾生。

贾谊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而载入史册,他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纵观贾谊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那些身居高位而碌碌无为的公卿们所不能比拟的。正如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所言:“一时谋议略实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贾谊的进步主张,不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如景帝刘启时,晁错提出“削藩”政策,是贾谊主张的继续;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证明了贾谊对诸侯王的分析的正确性;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之后,汉王朝就乘机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力量,使他们仅得租税,而失去了直接治理王国的权力。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颁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其封地分为若干块,分给自己的子弟,从而实际上分散和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这更是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针的全面实行了。贾谊关于禁止私人铸钱、由中央统一铸钱的主张,汉武帝时也实行了。汉武帝还胜利地进行了对匈奴的战争,抛弃了贾谊引为耻辱的和亲政策。贾谊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今贾谊故居位于长沙市太平街,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是湖南作为“屈贾之乡”的标志性文化遗产,是中国最早的名人故居。明朝成化年间,长沙太守钱澍寻贾谊古井,募款修建贾太傅祠,祠后建有大观楼,祠前有一口井,相传是贾谊所凿,称太傅井,井旁有一石床,为贾谊当年原物。宅前有两块碑石,左右各一,高约丈余,字迹剥蚀不可辨认。又有大柑一株,传为贾谊手植。以上文物均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后仅存亚殿一座,祠正堂正壁上,刻有屈原像。古井尚在,古碑尚存,石床1958年被盗,旁另辟小巷,名为太傅里。

>>新闻加一点

贾谊:开湖湘经世致用之先河

文丨李婷

贾谊做长沙王太傅时仅24岁。在长沙国不到4年,他帮助稳定了长沙国政局,调和了长沙国与汉朝廷的关系。

贾谊做长沙王太傅时仅24岁。在长沙国不到4年,他帮助稳定了长沙国政局,调和了长沙国与汉朝廷的关系。

核心提示

西汉贾谊首提“民本”概念,他提出的“阳儒阴法”、礼法并重,实际上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统治策略。贾谊积极投身于政治实践、社会变革,为湖湘知识分子的“经世致用”开创了榜样。他在长沙不到4年,却成就“贾长沙”与“屈贾之乡”相互成全、荣耀的佳话。

长沙太平街28号,贾谊故居,被誉为长沙最古的古迹及湖湘文化的源头。洛阳才子贾谊与湖湘文化渊源深厚。贾谊被称为“贾长沙”,长沙也有别号“屈贾之乡”。日前,湘学溯源走近贾谊。

山川奇气曾钟此

早晨八点半的太平老街还未全醒,贾谊故居已迎来三两游人。入秋的第一场雨恰至,淅淅沥沥落在这青砖黑瓦小院中。

公元前179年,22岁的贾谊被汉文帝召为博士,随后被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略,包括定制度、兴礼乐、“众建诸侯”削藩等。

锋芒毕露遭嫉恨,且改革方略触动既得利益集团,贾谊被群起而攻之,直到被外放到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

远离庙堂中天,贾谊胸臆难顺。过湘江之际,他对屈原当年的际遇感同身受,心神相交,写下《吊屈原赋》。他以困境之中的“神龙、骐骥、凤凰”比喻屈原,其实也是君子自道。

2000多年前的长沙,一个四月孟夏的黄昏,一只猫头鹰飞入这小院。在民间,猫头鹰入室,主人将去。自以为命不久矣的贾太傅,伤悼写下《鵩鸟赋》。

汉文帝七年,贾谊被召回长安。随后出任文帝最喜爱的幼子梁怀王之太傅。皇帝用意拳拳,委托贾谊为帝国培养闪亮的继承者。不料,梁怀王竟意外坠马而死。贾谊深深自责,伤心欲绝,一年之后便抑郁而终,年仅33岁。

长沙有幸留才子

贾谊在长沙不到四年,却成就“贾长沙”与“屈贾之乡”彼此成全、荣耀的佳话。

四年中,作为长沙王老师的贾谊,事实上举重若轻,如铁锚定浮舟。贾谊到任后,协助朝廷稳定了南部边境。他利用长沙王老师的身份以及与文帝的密切关系,有效调和了二者关系,使长沙王室始终与汉廷保持一致。贾谊推荐利苍(马王堆二号墓墓主)与辛追之子利豨为长沙国丞相,使长沙国政局趋于稳定。

贾谊深受长沙国上下爱戴,他在长沙的住宅也被完好保存。汉武帝深感汉室对贾谊有亏欠,嘉封贾谊,完好的长沙贾谊故居也被敕命修缮。两汉以来,贾谊故居成为到达、经过长沙的各界名流必访之地。2100多年里,贾谊故居百余次毁建相继,“重新贾太傅故宅”甚至成为特定词汇,成为湖湘官绅贡献崇敬、彰显政绩的特别工程。光绪年间,湖南名士王闿运因缺席贾谊故居“重新”仪式,而被长沙官绅“不齿”。这里俨然成了湖湘士人心中不可亵渎的神圣象征。

如今,古迹泯然,贾谊故居不复当年模样。所幸,相传为贾谊亲手所凿的长怀井,一汩清流流至今,仍可使用。

贾谊与湘学

经世致用的榜样

不同于先秦与汉代众多学者,贾谊将学术与谋略完美结合,积极投身于政治实践、社会变革,为湖湘知识分子的“经世致用”开创了榜样。湖南的文化人格中最重要的经世致用,由贾谊开始实践。贾谊对后世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等不仅在他身上吸取了思想之源,而且将他的主张和手段运用于政治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长沙贾谊故居管理处主任、研究员吴松庚

湖湘悲壮气质的强音

贾谊与湖湘文化精神的悲壮气质渊源极深。贾谊承袭光大了发端于屈原的湖湘迁谪文学,虽感慨个人遭际,但主要强调对人格操守的坚持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贾谊一生,遭际悲壮,事功悲壮。他少年得志,早早迈入政治中心,有成就千古伟业的时运与才干,却沦为边缘者,33岁就郁郁而终。这与许多湖湘精英的悲壮气质呼应契合,炎帝误食断肠草而死,屈原投江殉志,南宋李芾惨烈抗元,王夫之埋首深山著书,曾国藩打落牙和血吞,左宗棠扛着棺材出天山,谭嗣同引颈受戮,陈天华蹈海……

贾谊等湖湘精英的行事,是他们主动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为环境和人事所迫。面对责任和道义时,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正是湖湘文化的悲壮气质,也正是湖湘文化大放异彩璀璨夺目之所在。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刘范弟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