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九湖湘”微信公众号 2017-02-20 08:43:09
原标题:《晚年改名的王先谦》
晚清的湖南人,说名儒必提及“二王”(王先谦和王闿运),说劣绅必不忘“二麻”(王先谦和叶德辉都是麻脸)。无论怎么说,王先谦都榜上有名。
他生于《南京条约》签订的那一年,祖籍江南上元(今南京市),一个桐城派古文家辈出的地方。先祖明代封官岳州府时迁居长沙。后家道衰落,其父王锡光只能课徒自给,并对三岁发蒙的王先谦以“扶世翼教”相期。父卒,十九岁的王先谦“糊口无资”,曾三次佐幕于军营,直到1865年中进士。而后二十余年官运亨通,1885年补国子监祭酒,后放江苏学政。其间屡有建言,既想保和局,又不愿辱国体,流露出徘徊于洋务和保守间的两难心境。忽而以劾李连英获直声,又迅速以生病为借口辞官。在长沙筑居葵园,著述自娱,并主讲于思贤讲舍、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
王先谦崇拜曾国藩,他承袭了曾国藩合汉、宋的学术主张,因而他的大量著作具有既重义理又不轻视考据的特色,《续古文辞类纂》《东华续录》《皇清经解续编》《荀子集解》《合校水经注》及《汉书补注》都是这类名作。晚年他刻印了《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和《五洲地理图志略》,又赢得了通儒的声誉。
王先谦在做京官的得意岁月里,妻妾所生两男六女皆殇。或许是自怜影只,或许是伤于世变,隐居的王先谦纵情于声色,友人王闿运说他家“门多杂宾”,“人以为侈”。1904年,友人费某三饮于王宅,六十二岁的王先谦身边始终有“雏伶侑酒”,费某将王比为李渔和袁枚,王颇不快。所谓“惟把书度日”的真相被人窥破了。
1898年前后,王先谦认定梁启超等“志在谋逆”,率门生苏舆、叶德辉、宾凤阳等呈递《湘绅公呈》,要求禁遏维新言论,以端学术。1906年,门生梁鼎芬奏请擢用乃师,王以“名心素淡”辞。次年,王因头眩而跌跤,宣布闭户谢客,但仍身膺湖南学务公所议长职,以致颇想取而代之的王闿运背地里讥责其“贪居议长”。1908年,王被礼部聘为礼学馆顾问,被朝廷赏以内阁学士衔,随即又任湖南谘议局筹办处会办。王自称一向不愿干预官事,这些职衔都是怎么也推托不掉的苦差。而旁观者则发现,王先谦好请托有头脸的门生,还受人钱财。
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起,王先谦栽了跟头。湖广总督瑞澂奏劾王领衔电请更换湘抚,有挟饥民压官府之嫌,王被降了五级。王声称从未参与其事,湘籍京官亦联名为他辩诬,未果。这一年,恰是他的虚岁七十寿辰。
辛亥革命后,王先谦改名为“遯”,此字今作“遁”,意为逃避。这很鲜明地表达了他对社会变革的态度和立场。为了逃避,他更换了多处寓所。但他终无法逃过疾病,1917年,七十五岁的王先谦死于凉塘寓所。
责编:朱晓华
来源:“什九湖湘”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