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在线 2017-02-24 11:26:06

诗僧寄禅大师画像。(记者 方阳 摄)

湘潭县杨嘉桥镇雁银村的银湖,现在变成了一口池塘。(记者 方阳 摄)

八指头陀故里,湘潭县杨嘉桥镇雁银村群山环绕。(记者 方阳 摄)
文丨记者 曾明辉
八指头陀,所有的故事从他的名字说起。
剜掉臂肉,注入油灯,继而燃掉左手的两根手指头,以这种骇人听闻的方式,虔心供佛。十指余下八指,于是,先前的高僧释敬安,有了新的名字——八指头陀。时间再往前,回到18岁前未出家的时候,他的名字叫黄读山。
从普通人走向僧人的路,仿佛理所当然,通过一个似乎顺其自然的拐点,便实现了。但从僧人走向诗僧、爱国诗僧,继而创立中华佛教总会并担任第一任会长的路,却走得十分漫长。这位个性奇特的诗僧身上,透视着太多湖南人的性格特征,更折射出晚清那个特定的时代里的文化潮流。一切有如偶然,却又全然处于一种必然的趋势中。
“八指头陀的故居,什么也没有。”2月16日,被这样告知了无数次后,我们仍执意要去那个叫银湖的地方。依照先前的采访思路,被指认为“什么也没有”的故居,大多还存有一堵古墙,一些遗迹,以及一些略略知晓些许故事的老村民。
我们来到八指头陀人生起点的地方,试图从这样的故地探寻中,领略这位诗僧、奇僧的至情至性,与他的独特个性。
僧人之路:“梦兰而生,睹桃而悟,伴梅而终”
八指头陀的徒弟太虚法师,曾以“梦兰而生,睹桃而悟,伴梅而终”,概括师父的一生。
2月16日,湘潭县杨嘉桥镇雁银村。到达银湖边的时候,已是下午4时。西边来的霞光映照在水里,水面上金光粼粼,波光点点。166年前,也就是1851年,黄读山在银湖一带出生。
相传,当年黄读山的母亲胡氏生他时,梦见了兰花。在他后来的自述中,也曾提到“梦兰而生”,试图以兰花自喻,表达洁身自好的精神取向。
然而,“梦兰而生”的黄读山,并没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的父母亲黄宣杏夫妇,共生有7个子女,黄读山排第五。他7岁时,母亲去世,继而父亲病重,哥哥、姐姐、妹妹,或夭折,或远嫁,只有唯一的弟弟子成,陪在他身边。
“黄读山的童年,一直在苦难之中,加上他又天生口吃,没有到私塾读书,只能替别人家放牛。”读山诗社社长刘安定说,黄读山的这种状态,在一次不经意间往私塾外躲雨的境遇中,发生了改变。“读山”这个名字,如今在读山诗社的名字中,得以延续。
那次,当地的私塾先生周云帆,正在为学生吟诵唐朝卢纶的《送李端》,窗外的黄读山听到“少孤为客早”,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不禁哭出了声来。周云帆为人谦和,出门一问,得知黄读山想读书后,决定把他带到身边,让他帮忙照料家务,有空便带他读书。这样学习了5年,黄读山15岁时,父亲与老师周云帆相继去世,他成了孤儿,一个人孤苦伶仃。
这样一个人又过了3年, 黄读山18岁时,离开这个让他度过悲苦童年的地方,去往岳阳投奔舅舅。忍尽了世间孤独的黄读山,有一天忽然见到一树桃花被风雨吹落,悲从中来,于是到湘阴的法华寺出家,法华寺住持东林长老给他取法名敬安,字寄禅,继而又在南岳祝圣寺受戒。从此,他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释敬安燃烧了两根手指头供佛,从此自称为“八指头陀”。从僧人八指头陀的一生来看,他先后到担任过湖南大罗汉寺、上封寺、大善寺、神鼎山资圣寺、宁乡沩山密印寺、长沙上林寺六大丛林主持,晚年又担任浙江宁波天童寺主持。此外,还发起成立了中华佛教总会,并被推选为首任会长。
关于八指头陀的禅学思想,他讲究真心缘起,不可执著。他曾以“枯木头陀”自称,强调要排除杂念。但他又说,“休笑枯禅太枯寂,无情花鸟亦相亲。”这映射出他成为诗僧至情至性的一面。
到了晚年,八指头陀为自己建造冷香塔苑,塔边遍植梅花,作为寂灭之所,称为“冷香”,寓意钟爱梅花。1912年,因各地侵占寺庙的事,八指头陀赴北京请愿被侮,最后圆寂于北京法源寺。
“梦兰而生,睹桃而悟,伴梅而终” ,便是人们所称的八指头陀的一生了。
诗僧之路:“洞庭波送一僧来”
与别的僧人不同,对释敬安来说,诗与禅几乎相伴同行,相得益彰。在他刚到岳阳出家不久,第一次登岳阳楼时,看到烟波浩渺的湖水,忽然间,灵光一闪,“洞庭波送一僧来”的诗句,脱口而出。
“八指头陀并没有读多少书,忽然蹦出这么一句绝妙的诗,可见他是一个奇才。”刘安定分析。
一代名臣郭嵩焘的从侄郭菊荪读到这句诗,对他十分赞赏,主动教他作诗。没过多久,他入了诗歌之门。两年后,他将这句诗补全为完整的一首诗:“危楼百尺临江渚,多少游人去不回。今日扁舟谁更上,洞庭波送一僧来。”从此,他开始了不平凡的诗僧之路。
刘安定介绍,八指头陀从江浙远游回来,刻印了第一本诗集《嚼梅吟》。回到湖南后,他又参加碧湖诗会,与湖湘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郭嵩焘、王闿运、邓辅纶、王先谦、叶德辉、杨度等一大批要人有很深的交往。
可以说,八指头陀在佛教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就他整个一生而言,最光彩的,是他诗禅并举的“诗僧”身份,是他在诗歌上的成就。
八指头陀一生酷爱梅花,写下了大量咏梅的诗。他后来离世,也是“伴梅而终”。 他的一生,写了两千多首诗,留下了《嚼梅吟》《白梅诗》《八指头陀诗集》等诗集。
八指头陀的乡人、老师王闿运曾说,“吾乡多诗僧,诗不胜余,僧定不胜余。而寄禅和尚以慧业故,不由识字,自然能文。众耸异之,争相传抄。欲其省便,因为刊布。余初序之,引贾岛以比,意以为不过唐诗僧之诗耳。” 说寄禅和尚的诗歌,与贾岛相当。贾岛是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刻画自然风物,追求一种平淡的境界。王闿运这样评价八指头陀,可见很看重他。
八指头陀的奇,奇在“我虽学佛未忘世”。通常而言,“爱国诗僧”是个奇特的组合。僧人的静寂让他幽居山中,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怀,又让他“向外转”,转向平苦百姓的日常生活境况中去。
纵观八指头陀的诗,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些爱国忧民的诗作,大致可分为:谴责投降派丧权辱国的行为,激励国人抗帝救国的诗作;揭露外敌入侵中华,歌颂爱国将士的诗作;赞美山河大地,抒发爱国热情的诗作;直接描述天灾人祸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诗作。
如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一路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八指头陀听后唏嘘不已,
他当即写下了《赠吴渔川太守》六首。其中第三首为:“强邻何太酷,涂炭我生灵!北地嗟成赤,西山惨不青。陵园今牧马,宫殿只飞萤。太息芦沟水,惟余战血腥。”悲愤之情见诸笔端。
僧人大都是出世的,“爱国”这种向外转的独特表达,又有着浓郁的“入世”意味。究竟是在怎样的境况中,让八指头陀实现了从爱家、悯人,到爱国的完美过渡,成为一代爱国诗僧?是当时晚清的特定形势,还是夹杂有湖湘文化的特定地域人文特征?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圣辉认为,八指头陀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和爱国忧民思想的熏陶,再加上所处的时代,正是湖南人在历史舞台上大出风头的年代,他身边也有很多湘籍朋友,是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这些人都具有爱国忧民的特征。“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八指头陀作为方外之人而关心时局,并写出大量爱国忧愤的诗歌,便不难理解了。”
可以说,爱国诗僧八指头陀,从僧人到诗僧,再到爱国诗僧,既有相互交织,又有时间上的延续与推进。僧人的禅学思想、入世的爱国思想,他都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了。
三回故里:“幼与吾庐别,今来鬓已华。”
18岁离开故乡后,八指头陀后来曾3次回归故里。
1885年春天,任湖南各大名寺主持的八指头陀,带着诗僧的光环与荣耀,首次回到银湖塘,想探亲扫墓。然而,当他站在银湖边上,四顾茫茫,找不到当年家所在的地方。
实际上只是一口鱼塘的银湖,成为他寻找家的唯一标识物。2月16日,当我们抵达黑山峰下的银湖时,原本被称为银湖村的地方,已与邻村合并,被称作“雁银村”。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口大约两三亩田大小的鱼塘。这口鱼塘与一座叫中家山的山丘之间,村庄、农田、菜畦错落分布。
“解放前,银湖的面积很大呢,湖边垂满了柳枝。现在边上的菜地与田,全是当时的银湖。后来慢慢被人们填了湖。”在今年76岁的石定光的记忆中,当年的银湖,至少是现在的几倍面积。
八指头陀的家,到底在银湖的哪个方位呢?当年困惑八指头陀并让他感伤的问题,如今,后人试图作出一些解释。
绕银湖一侧而过的,是一条古驿道,贯通石潭与姜畲。后来,因铁路线与蔡石公路的修建,绕开了这里。当年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这里很快被遗忘,成为穷乡僻壤之地。谷米等运送,都成为难事。去年,为方便出行,当地村民合力修建了一条水泥路,之前的石板路,早已没有踪影。仅有几块类似于石碑的长条形石块,横跨在银湖旁的溪流间,供村民作小桥用。
“当时的驿道,宽度大概是并排3块麻石的样子。晴天,就能看到麻石被车轮倾轧的痕迹。雨天便会打滑。”1963年出生的吴正兴,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从这里骑行而过。
人们由此猜测,当时的房屋,应当建在驿道两侧。“以银湖为基点,有一个三岔路口,三条路各自延伸,所在的冲,都有可能曾是八指头陀的家。”刘安定认为,银湖往东北向的路旁,可能性比较大。
村民吴正兴认为,银湖南边的中家山下,可能性更大。沿着驿道,往西南方向的岔路口走,曾有一处茶亭,供人歇息。当地人认为,这个仍被称作茶亭组的地方,极有可能是八指头陀的故居所在地。
“这里的人大多姓石和朱,只有一户姓黄的。他家可能是八指头陀(黄读山)的族人,但后来举家搬到湘潭市区的十八总了。”石定光曾在当地黄家山煤矿上班,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里。
刘安定曾根据银湖附近这户黄姓人提供的线索,发现了黄读山(八指头陀)家的族谱。八指头陀的亲人,只有他弟弟黄子成的后代在世了,但并没有生活在家乡。
八指头陀的故居在哪儿,并不能确认。他自己曾将这种茫然,写在了诗作《过故居》里:“幼与吾庐别,今来鬓已华。园荒频易主,树老半无花。相见几人识,欲言还自嗟。卅年真一梦,还忆聚恒沙。”
1887年,也就是光绪十三年,他回到家乡,写下《重过杨家桥二首》:“寂寞桃花无主开,旧游回首不胜哀。伤心二十年前事,曾为阿爷买药来。”“照水朱颜半已凋,春风依旧柳千条。栖鸦数点斜阳里,不忍题诗过此桥。”感伤之情,溢于诗外。后来,他又写了《咏怀十首》,回顾返乡时的情景。
1902年,八指头陀第三次返乡,也是最后一次。刘安定称,除了祭扫父母之墓,八指头陀还曾专程回乡祭拜过儿时帮助过他的邻居李春圃的母亲周孺人之墓。
如今,银湖成为八指头陀故居的唯一标识。当人们站在这里,将地理所承载的人与事在这里交织,念想当年八指头陀在这儿度过的悲苦童年,念想他成为僧人、诗僧、爱国诗僧的人生历程时,银湖投射出银色的光芒来,照亮了这一方土地。
责编:朱晓华
来源:湘潭在线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