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游 2016-12-12 00:55:04

被偷走的时光,或许还能找回。比如,暂时放下日常的琐屑与冗杂,找一个僻静之处,安住下来,偷得半日闲暇。远离喧嚣的去处大概有两种,第一种是避居山野,就像上周小犀造访的怀柔深山里的明明山居;第二种便是与闹市为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出门是红尘万丈,入室是清茶一杯。就这样,小犀敲响了这间名叫一一合院的民宿的大门。
入住老宅需要多几分敬重
说是“大门”,其实只是一扇由四块木板拼合而成的简易木门,开在一道青灰色的围墙上,门板缝隙中透出几缕清寒的白光。
低调的不只是所谓的“大门”,门口甚至没有挂任何招牌,看起来只是北京胡同中一间略显寒酸的普通民居。
引人注目的倒是门口的两棵小叶黄杨,这种常见于北京马路绿化带中的低矮灌木,在这里竟然变得清秀挺拔、亭亭卓立,黄绿相间的枝叶甚至伸展到了一旁灰色筒瓦覆盖的房檐之上。

深缩在胡同深处的大门和门口的两棵小叶黄杨。
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毕业的北京姑娘齐莹,是这间民宿的设计者和女主人。去年,当她走遍北京胡同,寻找自己想象中的民宿空间,并最终决定把这个荒废多年的院落租赁下来时,最先打动她的正是门口的这两棵小叶黄杨。
院落的位置也非常符合她关于胡同民宿“闹中取静”的想象。从小院所在的前永康三巷绕出,不过几步就是开满了小餐馆的北新桥三条。由此往西,穿过狭窄拥簇的胡同,来到车流如潮的大街,几百米外,北边是游客如织的雍和宫和国子监,南边的簋街更是帝都年轻食客热捧的饕餮之地。

远望雍和宫金黄色的琉璃瓦顶。
市井喧嚣早已在北二环内这片黄金地带集聚了数百年尘烟,在这样的地方,寻找一一合院却并非易事,有些初次到来的客人,常常在胡同里穿绕半天之后,仍然不小心错过了它深缩在小巷深处的极不起眼的大门。
但在齐莹看来,和酒店不同,入住胡同老宅,本身就是一次颇有仪式感的体验,需要多添几分耐心和敬重。
看胡同老宅经过一路风尘
在齐莹接手之前,一一合院原本是北新桥三条临街某大户人家四合院的后罩房,产权分属于一家兄弟姐妹六位老人。
数十年间,老人们陆续搬离,分散于京城各处,这处老宅无暇顾及,房顶坍塌朽败,院落内铺地的青砖长满青苔,四处散落着日用的老物件,整个院落成了流浪猫出没的荒芜之地。
而今,作为设计师和院落的新主人,齐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这处老宅的敬重。
推开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老房基条石;条石背后,青竹掩映下,一堵原本挂电表用的山墙已被改造为影壁。

进入大门,便是青竹掩映。
绕过影壁,另一块完整的房基条石赫然架设在庭院正中,它是休息时的座椅、喝茶时的几案,也是分割空间的建筑小品。
部分糟朽的房梁也找到了新的去处,被截成一段段木墩摆放在竹林之前,是花台,也是客人在斜倚小憩的地方。

庭院内的老房基条石和窗户上悬挂的草帘。
再往前,是一面用灰色筒瓦精心砌筑的花墙。离开原来的位置之后,许多废弃的旧物都在角色转换中获得了新生。

糟朽的房梁截成的木墩和废弃筒瓦砌筑的花墙。
掀开厚厚的门帘,进入门厅,老宅改造前的照片被郑重镶在镜框中,挂在墙壁之上。一张张看下去,就像闪现着老宅的过往,然后经过一路风尘,最终实现了今天的华丽转身。

挂在墙上的老照片记录了老宅改造之前荒芜破败的景象。
原位复原是更多旧物的归宿,比如那些尚可使用的青砖、灰瓦、梁椽。不足的部分,就寻遍北京旧货市场予以补足,包括房间里四处陈设的小摆件和挂在墙上的书画作品。
被架在客厅正中上方的彩绘房梁,花了100元钱就从旧货市场淘换了过来,而为了保持老宅三角房梁的卯榫结构,请人为它开榫却花费了4000多元。

花100元钱从旧货市场淘换来的彩绘房梁。
房子改建好以后,齐莹的母亲邢阿姨也常来照顾小院,有时顺手就把家里珍藏的瓷器、铜火炉、景泰蓝之类带过来,放在客厅或者客房里的书桌或几案之上。

客厅内的摆件之一——太湖石盆景。
客厅内一面硕大的深棕色木格书架,也是用旧货市场淘换来的旧木料打造而成。书架一边摆放着齐莹多年积累的古建书籍,另一边则是她的合作伙伴申达喜欢的电影和文学书籍。有时,来到书架前,看到某本书被挪动了位置,齐莹和申达都会会心一笑。

客厅内的陈设,这里是主人与客人一起相互寒暄、聊天、喝酒、举办Party的地方。
被江南浸润的北京庭院
齐莹想象经过自己重新设计改造的老宅,应是一个充满书卷气的北京胡同院落,但又不是对老北京庭院的简单复原。在上海读书10多年,她也深深迷醉于江南许多老宅,于是又把江南的味道移植到了一一合院之中,比如挂在客房窗外的草帘,房间内外的绿植。


客厅和客房内随处摆放着各种绿植。
一一合院的绿植远不止老北京胡同庭院中常见石榴、海棠之类,还有数百株早园竹、爬山虎、月季、荷花、旱藕、玉簪、常春藤、水葫芦、水竹等,高低错落地点缀在各处,姿态各异。

盛开的鲜花与女主人手绘的应县木塔。
院子南侧,几丛早园竹以一面宣纸般的白墙为背景,竹子下仿佛有水浮动,细看却是一池雪白的鹅卵石。白墙灰瓦,竹影摇曳。这尤其符合齐莹对于江南“疏影横斜”的想象。

白墙灰瓦,竹影摇曳。
一一合院不大,除去庭院部分,只有四间客房,每间客房都有别致的窗外景观,齐莹自己把它们分别命名为“正南”、“竹影”、“花厢”和“妆台”。不过,和“一一合院”一样,这些名字也都没有挂在任何可以看到的地方,而是需要客人细心体察的空间气质。


每个房间的布局和陈设都各不相同。
四间客房围合而成的客厅是小院里面积最大的地方,这里既是公共活动空间,是主人与客人一起相互寒暄、聊天、喝酒、举办Party的地方,也是细品小院味道的最佳场所,而窗外的风景时刻离不开那一整面通透开阔的落地窗。

门厅是最悠闲惬意的室内空间。透过硕大的落地窗,院内的风景一览无余。
最开阔的视野,还在天井上方专门打造的40平米木质露台上。傍晚的时候,登上露台,总能看到一群鸽子盘旋在四周院落灰色的瓦顶之上。随着它们的身影,隐约飘来雍和宫香火和簋街美食的味道。

一群鸽子从四周灰色的瓦顶上盘旋飞过。
住进一一合院的时候,每个客人都会得到两把钥匙,一把是自己房间的,一把是整个院子的。夜晚,从四周的喧嚣中回到寂静的小院,不必敲门,像在自己家一样,自己转动钥匙即可入内。不想立刻回房间的话,那就站在庭院中,就着月光,看看白墙竹影;或者登上露台,眺望一会儿四周院落那如烟的青灰瓦顶吧。

站在房顶露台上俯瞰一一合院。
Tips
地址:北京雍和宫大街东侧北新桥三条前永康三巷9号
价格:整个院落每天3498元;每个房间每天约500元
温馨提示:一一合院空间有限,只提供简单的早餐。不过,客厅的冰箱里永远整齐摆放着新鲜的瓜果。而且,小院四周烟火繁华,并不愁找到滋味诱人的就餐去处。实在不愿意出去吃,也可以把想吃的菜买来,在一一合院的小厨房中自己动手,烹调出家一样的味道。
责编:田甜
来源:犀游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