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军中的邵东人:李寿轩中将

  邵东亚少传媒微信号   2016-12-27 09:04:20

文丨林 子

跟着毛主席打天下开国将军共有147名,其中21名中将,126名少将。那中将李作鹏、肖望东、余秋里、梁必业、梁兴初、王恩茂、吴法宪都是特别有名的。那么,邵阳籍的开国将军有哪些呢?

经查,邵阳籍开国将军共7人,两位中将,五位少将。今天,我们给各位介绍李寿轩中将。



李寿轩中将(1906-1984),男,汉族,湖南省(今邵东县)人。曾用名李汉光,乳名武泗。

1906年4月22日李寿轩生于湖南省宝庆(今邵东)龙陂(流泽镇龙建村)人一个农民家庭。9岁入私塾,两年后因家贫而辍学。12岁起给别人放牛。17岁到沅江县阳罗州(镇)一家南货铺当学徒。

1926年,李寿轩投入国民革命军,跟随彭德怀参加了北伐战争。在连长、共产党员李灿的启发引导下,他参加了“秘密士兵会”。

李寿轩故居

1928年7月22日,随着一声枪响,彭德怀、滕代远同志领导的平江起义开始了!李寿轩带领全班战士随连长李灿直冲县政府,不到两个小时就解除了反动政府武装,活捉了县长刘作柱和“清乡”队长,缴获枪支上千,一举摧毁了平江城的主要反动势力。紧接着,李寿轩带领全班战士,迅速向小西门外的监狱奔去,用斧头砸开了牢门的铁锁,又叫来铁匠砸开关押群众手脚上的镣铐 …… 整个平江沸腾了。 1928年8月,李寿轩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巩固扩大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9年1月,国民党湘、粤、赣三省敌军对我红军初创的井冈山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当时彭德怀率红五军第四、五纵队刚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不久,担负守卫井冈山的任务。李寿轩是红五军第五纵队十二大队的中队长。面对着二十多倍于我的敌人,预料到将有一场恶战,他便不顾已患痢疾十多天,带领战士加紧构筑工事。正巧彭德怀来检查工事,发现他病情严重,亲自把他送进医院。可是,他住院不几天,得知黄洋界哨口危急,马上带领七八个还走得动的伤病员急奔黄洋界,支援特务大队坚守哨口,与敌军激战两天,直至完成了掩护任务,才撤出战斗。

1934年8月,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李寿轩担任红六师第十六团团长,带领部队在兴国县老营盘担负阻击吉安敌人东进的任务。有一天,敌人集中兵力攻击我十六团一个连队的阵地,这个连队顶不住,撤进附近的一个山洞里,眼看即将被敌人消灭。在这危急的时刻,李寿轩亲自带领一个营反冲击,打退了敌军,夺回了阵地,使这个连队化险为夷。

1936年4月,担任红八十一师参谋长的李寿轩又一次担负红军“抗日先锋军”撤回陕北的后卫任务。他带领一支小分队从临汾一带,节节阻击蒋介石、阎锡山部队的追击,以运动防御的战术手段迟滞敌人。有一天,敌人来势汹汹向我阵地猛扑。面临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李寿轩冷静沉着,在火力掩护下,向敌人展开政治攻势。他亮开嗓子大声喊话:“国民党军弟兄们,蒋介石不打日本人打红军。不愿当亡国奴的弟兄们,团结抗日,枪口对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他喊话的声音宏亮,义正词严,把进攻的敌人镇住了。李寿轩见敌人停止了进攻,马上带领部队撤离阵地迅速转移,事后同志们议论这件事时都称赞说:“当年张飞喝断当阳桥,今日李寿轩喊退蒋阎兵。”他的胆略确是过人。

1942年5月李寿轩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4月至6月李寿轩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代表参加中共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任松江省军区副司令李寿轩在哈尔滨与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张秀山,省委领导李国华合影

解放战争时期,李寿轩任松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兼哈尔滨卫戍司令员,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参谋长、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支援辽沈、平津、渡江战役及解放全国大陆的铁路抢修组织指挥工作,组织铁道抢修部队从松花江到珠江口、从东海之滨到陇东山谷,共修复铁路1600余公里,联通了全国主要铁路干线,保证了人民解放军作战中军事运输的需要。

1950年李寿轩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历任志愿军铁道兵团副司令员,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主任,志愿军铁道抢修指挥部司令员,志愿军铁道运输司令部第二副司令员兼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员和抢修指挥局局长,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在第一线参与组织指挥中朝铁路抢修、运输及防护部队,与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铁道战线上的主动权,保证了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李寿轩将军接受毛主席的接见

停战以后,1953年10月,李寿轩回国担任铁道兵副司令员,1957年升任司令员,直至1963年因积劳成疾退居第二线。在这十年间,他经历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飞跃发展和遇到暂时困难的不同时期。但是,作为“先行官”的铁路运输工作始终十分繁忙,铁道兵新建铁路的任务也越来越重。李寿轩满怀建设祖国、巩固国防的豪情壮志,经常翻山越岭,或徒涉于沙漠荒滩,或露宿在森林草原,深入铁道兵部队和施工现场,调查研究,指导工作。1963年春,国务院和周恩来同志指示铁道兵派部队开赴东北林区,修建森林铁路,将蕴藏在深山密林中的大批木材运了出来,既打通了铁道兵与林业系统的关系,又解决了部队的防寒、防冻准备和物资供应等问题,取得丰硕成果。

李寿轩在1958年中央军委会议上参加全体合影

李寿轩重视铁道兵技术队伍的建设。1962年,他特地建议在北京召开了铁道兵技术干部大会。会上肯定了技术干部在铁道兵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他还建议恢复总工程师的编制,使各项工程有技术干部参加决策,更好地发挥技术干部的作用。平时,李寿轩对知识分子干部政治上的进步和生活安排也很关心。1959年,科研处个别领导干部准备把一位工程师调走,理由是他出身不好,社会关系比较复杂。李寿轩知道这位工程师技术水平高,工作也积极,只是出生在旧社会,家庭的社会关系复杂一些,并不影响他在技术方面发挥作用。于是,就耐心地说服有关同志,把这位工程师留下来。后来这位工程师发挥了技术专长,取得很好的成绩。

李寿轩同志一贯艰苦朴素,廉洁奉公。1930年5月,在红五军攻克平江县城的战斗中,他任第四纵队第八大队大队长,亲自到前沿观察敌情,左肩负伤,被送进纵队卫生所。大队司务长姚哲同志代表全大队指战员去看望他,见他伤势不轻,想用大队积存的钱给他买点营养品,他不肯,说:“钱是公款,不能私人动用。”后来他当了铁道兵司令员,到连队蹲点,与战士们同吃一样的饭,同住工棚、帐篷,深受指战员的爱戴。

李寿轩将军和夫人

李寿轩同志善于团结同志,真诚待人,对战友关怀备至。1934年8月的老营盘阻击战中,他左腿负伤被抬送到江背洞医院,恰好陈毅同志(当时任江西军区司令员)也因负伤送到医院包扎。李寿轩见陈毅同志伤势比较重,口渴得很难受。他当时已是第三次负伤,有了经验,深知负伤后不让喝水口干舌燥的滋味,马上叫警卫员到老乡家买来一篮子沙果送给陈毅同志在转送后方医院的途中解渴,表达自己敬爱首长的心意。1935年1月,李寿轩同志在掩护兄弟部队撤出遵义城时,左肩又负了伤,被转送到军委卫生部休养连养伤。不久,姚哲同志也被送到休养连治疗。当时,由于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同志指挥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忽南忽北,忽西忽东,四渡赤水,二取遵义,大踏步进退,部队行军频繁,一时找不到那么多担架。在长征途中,李寿轩同志要把自己的担架让给姚哲同志。姚哲看李寿轩左肩被“开花”子弹打伤,伤口大,而且炸伤的骨头碎块还未取出来,炎症很厉害,所以执意不肯上担架。李寿轩硬把姚哲按在自己的担架上,诚恳地说:“你伤在膝盖骨上,走不动;我伤在肩上,腿还能走。”不待姚哲答话,便强忍钻心的疼痛步行走了,在场的同志深受感动。

李寿轩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4年9月22日李寿轩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简历

李寿轩,曾用名李汉光,乳名武泗。

1906年4月22日生于湖南省宝庆(今邵东)龙陂(流泽镇龙建村)人一个农民家庭。9岁入私塾,两年后因家贫而辍学。12岁起给别人放牛。17岁到沅江县阳罗州(镇)一家南货铺当学徒。

1926年夏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参加北伐战争。

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192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五军第五纵队第十二大队中队长、大队长,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巩固扩大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1年任红三军团第五军第三师第九团团长。

1931年至1932年任红三军团第五军第一师第二团团长。

1932年4月任红三军团第四师营长。

1933年7月至12月任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团长。

1934年1月至1935年1月任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六团团长。率部参加两次攻打长沙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10月率部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4月任中革军委警卫营营长,10月到达陕北。

1936年春至12月任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参谋长。参加东征、西征战役。

1937年1月至7月任红军第二十七军参谋长。同年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8年4月至1939年6月任抗大第四大队副大队长。

1939年至1940年上半年任八路军总部司令部第三科科长。

1940年3月至1941年1月任山西新军决死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兼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后任八路军前方总部教育科科长。率部参加巩固发展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后回延安,任中共中央党校学员队队长等职,被增补为中共七大代表。

1942年5月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整风运动,作为代表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兼哈尔滨卫戍司令员,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参谋长、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支援辽沈、平津、渡江战役及解放全国大陆的铁路抢修组织指挥工作,组织铁道抢修部队从松花江到珠江口、从东海之滨到陇东山谷,共修复铁路1600余公里,联通了全国主要铁路干线,保证了人民解放军作战中军事运输的需要。

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代表参加中共七大。抗日胜利后到东北,

1945年11月至1946年6月任中共松江省工委委员。

1945年12月至1948年5月任松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至1946年春)。

1946年6月起任中共松江省委委员,

1947年2月至1948年7月任省委常务委员。

1947年8月至1948年8月兼任哈尔滨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员。

1948年8月至1949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铁路修复局第一副局长兼铁道纵队副司令员、参谋长、铁道纵队党委常委。

1949年3月至4月任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铁道纵队党委常委。

1949年5月至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参谋长。参与领导恢复东北铁路运输,支援东北部队入关作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至1951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参谋长。

解放战争

1950年9月至1954年3月任铁道兵党委纪委书记,铁道兵团副司令员、党委常委(1950年10月起)。

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历任志愿军铁道兵团副司令员,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主任,志愿军铁道抢修指挥部司令员,志愿军铁道运输司令部第二副司令员兼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员和抢修指挥局局长,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1951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副司令员、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前方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员。在第一线参与组织指挥中朝铁路抢修、运输及防护部队,与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铁道战线上的主动权,保证了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1954年3月至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副司令员、党委第二副书记(至1956年4月),

1954年11月至1957年9月任铁道兵第一副司令员,

1957年9月至1968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

1956年4月至1958年12月任铁道兵党委第三书记,

1958年12月至1960年4月任铁道兵党委第二书记,

1960年4月至1968年6月任铁道兵党委副书记。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4年9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责编:朱晓华

来源:邵东亚少传媒微信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