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口古镇且驻停

  新湖南客户端   2016-11-09 19:57:35

文/ 聂鑫森

(聂鑫森:湖南湘潭人,初中毕业后到株洲市木材公司当工人,1978年调《株洲日报》副刊部工作。先后毕业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湖南作协名誉主席)

数年来,望城县的铜官古镇、丁字古镇,它们各以陶瓷、麻石而史载于世。而另一座久享盛誉的乔口古镇,直到庚寅年仲秋,方有幸造访。

但乔口古镇,在印象中却似早已晤面。翻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集,《入乔口》一诗便灿然入目:“漠漠旧京远,迟迟归路赊。残年旁水国,落日对春华。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

乔口,位于湘江下游西岸,距长沙约为四十公里,这就是杜诗中“近长沙”的概述。从“落日”、“早蜂”二语,便知杜甫是日暮停舟于斯,登岸宿于客栈一夜,第二天早晨再解缆而行的。查《新唐书·杜甫传》,他是“唐大历三年”,也就是公元768年,携家辞别“旧京”,乘船“溯源湘流”,第二年春到达乔口。而此时的杜甫已是晚景凄凉,只能寄身“水国”,漂泊异乡。但春天的乔口,却给了他诗意的触发,得到一种短暂的慰藉。

1241年后,我和文友们,在午后渐渐西斜的阳光下,来到柳林江岸边,站立在杜甫当年系舟的码头上。这里已名为“杜甫码头”,身后是菜畦、瓜棚、农舍,再后面便是古香古色的乔口镇。杜甫所宿的客栈,店主在诗人揖别后,便更名为“杜甫客栈”,并载入典籍。镇负责人告诉我们,“杜甫客栈”将重新营建,成为一处园林与民居相结合的古典式建筑,供游人作身体与心灵的栖息。

一位心忧民生的诗人,即便在乔口短暂停留,而乔口却把他永久地铭记在心!

也许是乔口的水明风清,一年四季花树蓊郁,是最适合人居的特好环境;也许是乔口的民风和吉、文气浓郁,给人心以足量的营养,此地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上百岁的老人甚众。清乾隆五十七年,在万寿宫前曾建有“百岁牌坊”。我们走在镇上,随时可以碰到高寿的老人,鹤发童颜,步履稳健,让人羡慕不已。老牌坊已殒,而新的“百岁牌坊”将立于镇区入口的大码头上,形制仿古入时。新撰的《百岁牌坊记》结尾处写道:“巍然俯视江流,欣然迎纳来客。诚为长寿之乡、文化古镇之标志也。”

乔口镇将陆续恢复的古迹,还有由唐代尉迟恭监修的“渐源寺”,宋时建造的供奉屈原、贾谊、杜甫像的“三贤祠”;元代建于“三贤祠”内的“乔江书院”;祭祀天后妈祖的“天后宫”;作江西会馆的“万寿宫”……

昔日的乔口古镇,曾有“长沙十万户,乔口八千家”之誉。但今天的乔口古镇,蓝天碧水,林茂粮丰,商铺林立,物流通畅,文化芬芳,人心和美。游人趋之若鹜,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我们随意走入一户农家,院子里柚树、橘树飘香;墙边的木架上,挂晒着已剖好的肥鱼。两位老人端坐在树荫下,翻着书,读着报。问及高寿几何?老爷爷说:“还小,九十多一点。”老奶奶一笑:“我刚九十。”

主人说:到乔口镇不可不品鱼,进镇时你们可看到门坊上的四个大字:乔口渔都!

是呵,乔口镇在地理上为洞庭湖流域南缘,境内有江有河有湖有塘,水产极为丰饶,鱼、蟹、虾、鳖、鳅、蚌……四季供应不断。游人来此,观鱼、钓鱼、煮鱼、吃鱼、养鱼,可尽享“鱼文化”的流光溢彩、齿舌生香。

心中忽想起一联,乃录下以为留念:请来乔口,杜甫之魂犹在;莫负渔都,游鱼其乐自知。

责编:唐能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